贾平凹近阶段的文学成果以及居住地.

陕西 西安

湖北大学学报_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吗湖北大学学报_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吗


湖北大学学报_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吗


在70年代末崛起的新时期作家中,贾平凹是从未中断过文学创作与艺术追求的一个。其斐然坚实的文学劳绩与勤奋执著的进取精神让文坛同样瞩目。这位以独特姿态默守于西北一隅的“独行侠”,虽然从不扯旗拉派、追风赶潮,也从未参与喧喧攘攘的文化论争,却在批评界引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争鸣风波,时毁时誉,或贬或褒,这种现象存在的本身就值得学界深思。另外,贾平凹的创作及研究贯穿至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大潮冲洗下的历史印痕、文化印痕。因而,从新的历史高度去回顾、反思贾平凹研究20年来的曲折历程,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鲁迅说:“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1](P3)贾平凹既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又不断追求创新、整整穿越了三个年代的创作,使其研究也相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据此,我们可以界划出三个历史时期,以方便在历时性的考察分析中,对贾平凹研究进行共时性的概括与归纳。这三个研究时期一是1978-1984年,二是1985-,三是90年代以来至今。

一纵观时期的贾平凹研究,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基本上呈“之”字状发展。这一时期大略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草创、发端期(1978-1981年)

贾平凹是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发表于1978年5月《文艺报》上的《生活之路:读贾平凹的短篇》是最早一篇研究贾平凹的评论文章。老诗人邹获帆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最早发现了这颗文坛新星的光芒。从贾平凹的近30篇里,他欣喜地嗅到了一种新鲜、别样的气息。他认为作品的语言、描写、人物“都是有生活气的、生动的”。同时也诚恳地指出了艺术表现过于单纯的问题。这篇评论虽然还只是一种简单的印象介绍,还有点意识形态批评的痕迹,但诗人以自己敏锐的艺术良知,已开始触摸到研究对象的核心,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贾平凹的艺术特质。更深一层看,新时期的思想解放之风无形中垫高了研究的起点,它标示着学术研究“解冻”的春天已经到来。此后,更能代表这一时期批评观念与水平的是王愚、肖云儒的《生活美的追求——贾平凹创作漫评》(载《文艺报》1981年第12期)与丁帆的《论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两文基本上是邹文思路的延伸,对贾平凹早期艺术风格的探讨与开掘更为深入、细微和具体。王、肖的文章更明确地指出贾平凹的特色在于“着重表现生活美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提炼诗的意境”。肯定作家在极左论调盛行时能逆风而行,“开了一个好的头”。丁文则从艺术手法的具体视角分析阐释了贾平凹的诗美特质。此外,费炳勋、胡采、阎纲等人也纷纷著文,对贾平凹的才华与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研究多为宏观定性的评论,对青年作家在创作中的成就与问题都给予了较中肯的评价;开始注意整体研究,但仍限于传统的主题与技巧分析,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水平也多停留在印象介绍之类的感性表层上,理论上阐释不足。

2.徘徊、蕴积期(1982-1984年)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并无明显突破,基本上停留在一种徘徊、蕴积的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量的评论文章出现。共计70多篇,但质的突破尚未形成,研究基本上积滞在过去的层面上徘徊不前。其次,评论多限于个案分析,缺乏整体把握和宏观视野。不过,《延河》、《当代文艺思潮》等单位召开的作品讨论会,对贾平凹这一时期的创作做了及时的回顾与总结。虽然意见零散、见解不一,但良好的学术氛围、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或毁或誉,该阶段研究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曲线发展的形态。从全盘否定到完全肯定,这固然有创作自身的原因,但同时也暴露出此时研究一个很大的局限与问题:偏重文学与、等外部联系,相对忽视文学自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种“泛意识形态化”倾向。传统的历史批评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的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在极左思潮的蛊惑下,又常常带有庸俗学的阴影。尤其是1982-1983年的贾平凹研究,“左”的思维惯性还在文艺研究的无意识深层滑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科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与品质。以一种模式简单切割与解剖文学的丰富性,不仅限制了研究者的思维空间,也无疑是对文学粗暴的施虐。对《二月杏》、《城》等的批判就明显存在着简单化倾向。这些以忧郁的眼光看取现实人生的探索性作品,力图在“”的背景上探求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是作家对人的一种反思与关注。遗憾的是,研究者的重心过多地放在要求作家贴近现实、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和作用上,作品的审美取向等问题因而并未放在文学的范畴内深入讨论,有的评论甚至直接引用政论来做批判的工具。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些批评家崇高的感、使命感,但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来说,这些教训又不能不让人深思。相对来说,1984年的研究有所改观。虽然还限于某一个侧面的微观研究,但在理论深度上有了一定的拓进。如季红真的《平波水面、狂澜深藏》(载《十月》1984年第5期)等文对贾平凹改革文本世界作了深入、细密的挖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研究在量上有明显增长,但尚未有多大突破,理论视野还相对封闭狭隘,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二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开放的时代环境给文艺研究注入了活力,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80年代中期以后,贾平凹研究开始越过浅滩,走向拓展与深化的崭新时期。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回顾性、反思性、重读性的论文出现。这些论文都力图通过对作家创作道路的回顾,从整体上重新认识、把握贾平凹艺术追求的内在规律。刘建军的《贾平凹散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1期)直接抓住了贾平凹的艺术内核,认为其动人之处“在于真切动人的主观抒情性”。该文还初步探讨了作家的文化渊源与诗人气质形成的内在原因。文中指出,贾平凹的“从我国传统中吸取养料,受过一些当代作家如孙犁等人的影响”,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作家孤独、内向、好幻想的个人气质。“是新时期造就了作家贾平凹。”这些高度概括性的论断虽然还远未深入,但其富有启发性的论点与全方位的统摄观照对后来的研究不无借鉴和影响。贾平凹在文坛素有“才”、“怪才”之称,其气、怪味何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文本研究,注意从创作主体自身出发来寻根探谜。费炳勋的《论贾平凹》(载《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1期)和刘建军的《贾平凹论》(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是最早的两篇作家论。二文都侧重于作家主体人格、文化气质与创作关系的研究和分析,而费文尤为透彻。它已突破了人生回顾之类的简单描摹,深入到人格心理等复杂层面的剖析。费炳勋此后的《贾平凹与古代文化及美学》(载《文学家》1986年第1期)一文又从作家独特不群的艺术个性出发,敏锐地发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承继与传统文化美学对作家艺术思维、禀性的深厚滋养。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的“发现”没有顺此深入下去,论证也显单薄。

贾平凹这个时期以商州系列显示了他的实绩,他确乎“吃到了天国的糖果”。批评界有关商州系列研究的大小论文近一百篇,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有明显的突破。表现在:(1)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文学本体研究向细度、精度、深度迈进。有的论者看到了中的“现代意识”,有的注意到了结构章法“散文化”,有的则体察到了作家理性意识与文化超越的矛盾……文化学、学、心理学等角度、命题的发现与深入,打开了一个多声部的宏大格局。(2)《浮躁》研究热让人瞩目。对这部的评论、研究从1987年一直延续到,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论文所坚持的历史批评,已经摆脱了过去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在广泛吸纳文化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如董子竹的《成功地解剖特定时代的民族心态:贾平凹〈浮躁〉得失谈》(载《评论》1987年第6期)对“失重期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刘火的《金狗论——兼论贾平凹的创作心态》(载《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用典型论对农民文化心态的双向剖析等。这些论文标示了80年代后期研究的一个新高度。

总之,80年代后期的研究既注意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微观研究也有所精进;开始注重主体人格、文化心理的研究,基本上摆脱了早期贴标签式的定性概括;研究方法、理论的更新,使研究格局有所扩大;作家创作与研究形成了相互推进的良好的互动格局。

三90年代,贾平凹的创作开始从对、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研究也在8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进入了全面拓展与深化的新时期。时代、创作与研究自身规律性的发展是推动研究走向纵深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首先表现在几部研究专著的出现。孙见喜的《贾平凹之谜》以生动的笔法结构文章,可读性、普及性很强。虽论见不多,但不啻是打开贾平凹神秘世界的一扇窗户。他此后的《才贾平凹》,洋洋洒洒两大部,详致传情的书写更贴近传主的人生情感世界。作为贾平凹的乡和挚友,作者在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丰富、完备的史料性因而是该著的特色。另外,该书附录的作家工作年表、著作目录、《新时期改革思潮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版资料索引与文献,给贾平凹研究提供了一条便捷之只是说我的的母校SCUN在近年来,在NCAA的得分都非常好径。相较而言,费炳勋的《贾平凹论》少传记味而更富学理性。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贾平凹的一个评论集,也是对贾平凹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作者在理论资源与方法运作方面不注重求新求异,但论证扎实,剖析深微,显示了该书厚重的学术品格。

其次,几部文学史、专题史的出现,使贾平凹研究开始具有了“史”的地位和意义。王庆生主编的《当代文学》、鲁原等人主编的《当代文学史纲》、金汉等人主编的《新编当代文学发展史》分别在当代文学史的背景上对贾平凹的艺术特色、美学精神、文化意味、思潮影响作了充分的评价和阐析。王一川的《形象诗学》在神话形象与家族形象两章里分专节对贾平凹的作了抽样分析。现代叙事学理论的运用,是方法的创新,也是思想的创新,作者由此发现了以往未曾注意的、隐含于文本表层下的丰富的潜文化话语。

,贾平凹研究已开始纳入文化学、美学的范畴。侧重于美学风貌、主体人格、文化意蕴的微观细部研究在本时期趋于成熟;宏观研究与整体把握也力图据有史家眼光和理论高度;一批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论文出现。对贾平凹美学精神与审美个性的观照与把握在90年代的研究中日趋自觉和深刻。韩鲁华的《审美方式、观照、表达与叙述》(载《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2期)从审美观照、表现方式、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切入研究,对贾平凹的美学风格做了比较恰切的分析与评说。阎建斌的的《月亮符号、女神崇拜与文化代码》(载《当代作家评论》19年第1期)从本文中的月亮、女神符号发现了作家“创作个性与深层密码的泄露”。该文所运用的神话原型批评不能说是很确当,但不无探索性意义。李星的《东方和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载《文艺争鸣》19年第6期)从艺术思维着眼,蹊径独辟。他指出,“感应式”的东方思维方式构成了贾平凹独特的“这一个”。文中高度肯定了作家的美学追求,认为他表现出了“东方作家的大气魄、大志向”。费炳勋的《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载《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与吴进的《贾平凹创作心态透析》(载《陕西师大学报》19年第11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家文化心理、生命意识的形成对创作精神的影响。两文以其敏锐的力给我们打开了作家文本世界与心灵世界神秘的黑箱。不同的是,费文指出作家神秘人格的核心在于“生命审美化”,吴文则强调了“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对作家创作发展的动力性作用。贾平凹在创作中一直寻求“东方的味”、“民族的味”,他笔下的商州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文化意念、民族心理的载体与符号。因而,这一时期的论者多注意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贾平凹的创作现象。樊星的《贾平凹:走向神秘——兼论当代志怪》(载《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敏锐地指出了在魔幻色彩掩盖下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人生哲理”。王仲生在《东方文化和贾平凹的意象世界》(载《当代文坛》1993年第2期)一文中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考察了作家中“浓郁的东方文化底蕴”。他由此认为,“在现代意识的契合点上”,作家“已经找到了东文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的可能性”。立论的眼界颇高。此外,有些论文还对贾平凹的地域色彩、文化心态、民性意识、匪行心理做了不同角度的阐发与探讨。比较视角的深入也拓展了此类研究的空间。赵学勇的《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载《评论》1994年第4期)、李咏吟的《莫言与贾平凹的原始故乡》(载《评论》1995年第3期)、黄嗣的《贾平凹与川端康成创作心态的相关比较》(载《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等文在横向比较中分别阐发了贾平凹中的审美意识、月神精神、神宗文道等新的文化涵念。从传统文化的羊皮书上颇得灵气的胡河清则在《贾平凹论》[2](P38-52)一文中具体剖析了道家文化对作家人格文风隐秘的影响。其文虽然流于玄虚,但别具一格的批评观念与思维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对过于西化的当代文学批评不无镜鉴作用。一个作家的创作一旦形成风格,在标志着其创作走向成熟的同时,又容易产生模式化的危险。江开勇的《定势:起步的基础与超越的负累》(载《当代作家评论》19年第1期)道破了这层隐忧。他在对作家创作中出现的定势情形及内因作了系统剖析之后,进而指出:“建立开放的思维体系,才能超越自己。”也许作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贾平凹这个不安分的艺术精灵在90年代开始有意将视野转向都市,一部《废都》也由此引发出一段毁誉不一、纷纷扬扬的文坛公案。

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作为学术研究,情绪化的泄愤和保持缄默、冷冻的态度都不利于探求真理、认识真理。“《废都》一出,骂声四起。”在当时激烈的批评中,确实不乏真识灼见。如吴亮、张法、易毅等人对中的旧文人气、失度的性描写、颓废情绪提出了诚恳的批评。有点可惜的是,当时批评的基调是“理性的”而不是“的理性”,热情的膨胀遮蔽了理性的分析,批判指责多于思考发现。在偏执于文学的道德使命时,自身丰富的审美价值、复杂多义的文化蕴含被研究者的主导意识所疏略与悬置。有鉴于此,《评论》在三年后组织专家对《废都》做了认真反思、重新评价。几年的时间距离使批评家、研究者们能以比较理性的眼光和从容的姿态重新看待、思考这一问题。旷新年的《从〈废都〉到〈白夜〉》(载《评论》1996年第1期)从知识分子人文心态与文化意义的角度出发,精辟地指出“这是文化英雄们自恋与自虐的‘天鹅绝唱’”。许明的《研究知识分子文化的严肃文本》、圣元的《说不尽的废都》都在这一意义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文还对以往有失公允的批评逻辑作了有力的反拨。但是,某些“反思与重建”还不能从根本上跳出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在批判对方过于简单化的同时,自己也走向了同一个极端。随后,赖大仁的《创作与批评的观念——兼谈〈废都〉及其评论》(载《评论》1996年第4期)从文学观念的理论高度对《废都》的创作及批评作了全面的总结与清算。该文从《废都》自身寻找被“误读”的原因,对最近有些矫枉过正的反思性评论也做了有意的救正与补偏。这篇论文是贾平凹研究开始从短暂的沉寂中浮出水面、从浮躁中走向成熟的一面鲜明的标帜。

《废都》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在生活的泥淖中开绽出来的又一朵朵灿烂的莲花。作家蓬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也给贾平凹研究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和光明的前景。90年代后期,贾平凹的创作与研究都跃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高老庄》,在1999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为此还专门开辟了评论专辑,收录了十几篇研究文章。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深入透析了贾平凹中纠合的复杂的文化冲突、精神返乡、民族历史与艺术合题等问题,而且注意把研究对象置入整体的系统中考察其优劣得失,显示出一种开阔的眼光与超越的气度。如果说,此前的研究表现出一种青春期的探索热情因而也带来一种浮躁气的话,这一时期的研究则显示出中年期理性的成熟、深刻与沉稳。肖云儒的《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张志中的《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5期)等文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研究实绩与高度。

四纵观前后三个时期,贾平凹研究在起伏波动中不断向前推进和延伸。早期零散、随笔式的印象感悟走向了整体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研究思维、视野从闭锁走向了开放,研究格局也从单一化、静态化、平面化走向了化、动态化、立体化。从横向上看,贾平凹是新时期作家研究文章超过百万字极少数中的一个。有的研究者称贾平凹“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几成显学,”[3]因而应该说不算虚词。总之,贾平凹研究的成绩是很显然的。无庸讳言,其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A].鲁迅全集第6卷[M].:文学出版社,1981.

[2]胡河清.灵地的缅想[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李明的个人

李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 ,所在院系 咸宁学院人文院,通信地址 咸宁学院人文院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5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周学时 专业 届数 总人数 课程类别 古代文学(本科) 4学时 中文 2002级-2003级 300人 专业基础课 大学语文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400人 选修课 古代文学(专科) 4学时 中文 1997级-2003级 460人 专业基础课 唐诗品探 2学时 非中文 2000级-2004级 人 选修课 论文写作 2学时 中文 1998级-2002级 人 专业基础课 山水田园诗研究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210人 选修课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2001级、2002级实习生32人,指导27篇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古代多线性教学模式探讨 咸宁学院院级 20004年 主持 四、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敦煌变文文体研究(咸宁学院重点kw0407);承担的教研项目有:古代文学多线型教学模式探讨。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著一部,论文17篇。 李明主要论著目录: 《唐诗品探》,群言出版社,2006。9 1,《山居秋暝》的景与情,《咸宁师专学报》2001.4 2,《论王维诗歌的人生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3,《论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美》,《咸宁师专学报》1998.3 4,《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北方论论科技的文化建设功能科技学会第五次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二等奖丛》2001专辑 5,《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新论》,《全国第十六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新主义评析《湖北大学学报》集》 6,《湖北地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大学学报》,2003.5 7, 《从看刘勰的文学观》,《咸宁学院学报》2004.2 8, 《探微》,《语文学刊》2004.3 9, 《从执着追求到诗意栖居——大众文化对王维诗风的影响》,《理论月刊》2004.4 10, 《王湾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11, 《以讹传讹一例——从一则文献的引用看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编辑学刊》2005.2 12, 《敦煌变文的名与实》,《工业大学学报》2005.3 13, 《的文化内涵》,《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4, 《攫取大众人生智慧 民族文化心理——评王齐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5,《钟嵘的情性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研究札记》,《天中学刊》2005.4 17,《儒家中和意识对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2006.1

想了解一下,法律和法学的核心期刊有那些啊?

我国学十年来发展的哲学思考《武汉大学学报》

法学期刊,肯定要提它的影响因子,这是sci最重要的部分,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越强。

刊名 影接下来。。五代后,出现了另一批人将词推上新峰。。。即李煜。。。柳七。。辛弃疾。。。晏家两父子等人。。。响因子

1 法学【CLSCI来源期刊】 5.1

3 中外法学【CLSCI来源期刊】 3.4

4 清华法学【CLSCI来源期刊】 2.875

5 法商研究【CLSCI来源期刊】 2.357

7 法学【CLSCI来源期刊】 2.068

8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LSCI来源期刊】 1.5

9 当代法学 1.873

有法学研究,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坛。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 期刊 ,即由、及所属各部门,或科学院、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刊物。

省级是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

如何理解词至晚唐五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所言的 宋词的这两次变化

张雁《从(花间集〉到〈花外集〉——从词集名称看宋人词学观念的演进》(《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则从词集的具体名称和变化入手,描述了宋人词学观及其变化轨迹。词由花间尊前的歌词走向,走出儿女之情的狭窄空间,在词集名称的发展变化上得到了直接明显的体现。而蔡义江《从花间尊前到慷慨悲歌——词的特点及发展》(《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以词的形式结构特点、发展历程和重点作家为线索,也清晰勾勒出了词的发展脉络。

《四库提要》云:“词至晚 唐五季以来,以 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

关于宋词宏观的变化,一直有学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梳理、把握其脉络,以期呈现“历史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以下诸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与上述两文思路相似,梅大圣《论词的传统与东坡词定位及创作动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对词史发展的梳理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认为早期的隋唐民间词以较强的功能与诗骚传统相承,至晚唐五代侧艳新风始取代了早期传统;北宋初中期,欧阳修始有闲适旷逸之作;至东坡藉词为“诗之裔”理论表现庄严人生与冷酷现实,复早期传统之“古”,从而给词以新的生命力。

除了词史的宏观研究以外,对于词史阶段性和横截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

王洪《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剖析了东坡“雅化”对词史的重大影响,认为苏轼“以诗为词”本质上是引诗之雅以改造词之俗。“雅”的内涵已由言志变为宋士大夫以归隐为中心的精神宣泄。苏词以题材、境界、艺术手法三者之雅完成了这一改造。其影响自秦、周而达姜、吴。

邹志勇、韩晓东《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意义》(《晋阳学刊》1997年第2期)分析了北宋前期60年中词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引起的词作的个彩和对现实的关注,指出60年词史对于宋词的过渡意义在于:一是宋词繁荣的先声;二是对提高词体的地位功不可没。董希平、刘尊明《宋初五十年词坛岑寂探因》(《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则分别以“汴都不唱江南词”、“江南才子江南老”、“艳风虽发归寂寥”为题,对宋初50年词坛创作不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宋人对亡国之音的警惕、对南人的以及对媚软艳风的排斥、抑制,压缩了词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宋词50年的岑寂局面。

乔力《主体意识的高扬:论北宋中后期词的两种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对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这一词史期的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苏轼变词为陶写之具、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词的文化品位和周邦彦专心词法、建立规范、示人门径是本阶段词史的重要特征;而这一时期的艺术精神则可以表述为:本体意识强化和主体自觉性的高涨、新旧传统错综融汇、多种风格竞艳并驰及艺术水准成熟完美。

至于南宋词,陶尔夫《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描述了自宋至清的尊南宋与尊北宋之争的过程及清代长期存在的尊姜夔、张炎与尊辛弃疾之争,指出南宋词思想内容的高、阔、深,艺术技法的精、新、美,风格体式的丰富、齐备,已达历史,而清人面对南宋词所表现出的困惑迷失,实是对南宋词的历史评价和整体观照存在欠缺和失误,这一点,在现在和将来都值得我们借鉴。参考资料:宋词研究综述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赞同0|评论

晚唐词华丽深邃,以花间词鼻祖温派为首推。。。

可以说额。。词始于唐。。定型雨五代。。胜于宋。。。

要说变额。。。辛弃疾可谓是自成一派。。。

柳七开创了慢长调,自此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苏子以诗入赋,奠定了词的风雅之情。。。

姜夔等人,犹重视格律,保留了词的规范性。。。

还有。。。欧阳修。。李清照。。等等。。。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以作家为纲、以人系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进行概括和。王文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的影响吧。。。。

不好意思额。。。手机码字太艰难。。。有需要的话。。。下次再做详解。。。- -

论改造时基本路线的宏观历史必然性

1、随着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部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工人阶级任教以来先后担任过本科生、研究生、成教生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现为本科生讲授《采访学》、《写作学》、《心理学》、《主义著作选读》,为研究生他们将以往绮旎的词从浓的化不开的尊前花间里打捞出来,用更为清婉妍丽的填词风格为词渡上一层“似花还是非花”的朦胧婉约美。。。以及“潇潇暮雨洒江天”豪放亮烈风。。。。讲授《采写研究》、《新时期思潮研究》等课程。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实行改造的必然性。

郑邦山的河南师范大学委

6 法学家【CLSCI来源期刊】 2.248

郑邦山,1962年生,山西孝义人,员,,硕士生导师。安阳师范学院委、河南省思想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会长。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3]张志中.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J].当代作家评论,1999,(5).入。1981年7月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系,获工学学士,留校工作,历任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兼总支、委学生工作部兼学生处处长等职。2000年1月任郑州粮食学院委,2000年9月任郑州工程学院

廖声武是什么职业

2 法学研究【CLSCI来源期刊】 5.086

廖声武

廖声武,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湖北大学与传播院,教育学会理事,科技学会会员,武汉市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

中文名:廖声武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潜江市

出生日期:1961年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节目主持人教程》,《节目主持人概论》,《新时期改革思潮研究》

职务:湖北大学与传播院,硕士生导师

廖声武,男,员,教学之余,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一般文章及通讯、报告文学等数十篇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先后主持过湖北省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一项,横向课题研究项目一项。

个人课程

研究项目

著作论文

论近代中文报刊的科技《与传播研究》

论先秦时期儒家的传播思想《与传播研究》

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思维训练《广播电视学刊》

节目主持人的应急能力养成《广播电视学刊》

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与语言表达《广播电视学刊》

农业如何出彩《记者》

网络时代的电视科技传播《科学?学术专刊》

论策划的动因及主体意识介入的限度《科学?学术专刊》

论科技的文化建设功能《湖北大学学报》

第四媒体的崛起与报在文学这个大的互联网络里,被称为文坛“独行侠”的贾平凹也不可能是一个孤立静止的单点。比较视角的引入是这一时期贾平凹研究的一个突出的现象。雷达的《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载《读书》1986年第7期)在将贾平凹与另一位西北作家张贤亮的对位比较中,发现了他们创作动力与模式的共同倾向。这就是“女性崇拜”与“爱——情爱和”的轴心模式。李振声与梅蕙兰的两篇比较论相映成趣。二者都注意到贾平凹与李杭育彼此参照的可能性,但前者重在指出二人文化矛盾心态的相同,后者则注意求异,在多层次的比较中凸现出他们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与追求。樊星的《民族精魂之光——汪曾祺、贾平凹比较论》(载《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着重从文化思潮的层面“探讨当代作家走向传统文化的文学意义”。该文的优长在于视野的宏阔和开放,与条分缕析的文本细读形成明显区别。这些比较论虽然还多停留在表层,还只是一对一的平行研究,但他们敢于打破以往封闭格局的束缚与囿限,其功是不可没的。纸的对策《前哨》

传媒界奋起应对全球化《媒介观察》

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策略《湖北大学学报》

新时期文学现象与现象之比较《与传播评论》

《节目主持人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获奖情况

网络时代的电视科技传播科技学会第六次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论策划的动因及主体意识介入的限度科技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二等奖

第四媒体的崛起与报纸的对策湖北奖(论文类)三等奖

请问武汉有浓厚足球氛围的大学有哪些

首当其冲湖北大学学报(知名尤其是室内五人足球全国冠军足球队N后的三峡大学(前身为联盟与湖的队门将为主打方向是湖的培养)

专业五主要成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人比赛,培养了许多队的球员)

武汉大学。每10 政坛【CLSCI来源期刊】 1.755所学校基本的足球氛围非常好··棒球无处不在。 。 。 。

200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然后其他每个人的大学实际上是足球氛围非常好指出:“在时代条件下进行再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认识就达到什么程度。”在科学的研究和求索中,永远没有终点,只有在反复的认识中不断向完近。当前,贾平凹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障碍。一、贾平凹的创作还在继续发展,它造成了研究所必要的时间距离的缺失,因而难以使研究主体从一个高度进行整体把握,无法把史与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研究者积极拓展思维空间,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进行观照与把握。从1973年以来就一直笔耕不缀的贾平凹与新时期各个阶段文学的发展有着必然的、不可忽视的联系。但目前具有史家眼光又有理论深度的系统研究尚未出现。1973年到1978年这段丑小鸭时期的研究至今也还是一个有待注意的盲区。比较视角虽然引入,但目前还多是一对一的平行研究。贾平凹创作的渊源极为博杂,如老庄禅道、笔记志怪,如孙犁、沈从文、、川端康成、西方现代派……但影响研究目前还远未深入,尤其是“总的影响”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二、大大小小的争鸣风波说明了研究对象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研究对象的这种复杂性客观上也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位“以自己的声音说话”的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常常使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争鸣涡流的中心。对他的文化姿态与书写行为以及相应的争议如何在学理的高度上反思、评价与认识,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的难题。三、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在不断更新,但许多批评似乎停留在一种“器具套用”的阶段,如何使研究方法与对象做到一种深层融汇和沟通,切实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也是拓展、深化贾平凹研究应该注意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没有什么详细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职称评定等参考。

潘承玉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业务、传播前沿的研究。研究兴趣有危机传播、科技、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2006年至2007年在《广播电视学刊》上开辟专栏主持讲座。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有的获得全国性学术团体和省级奖励,有的在学术会议上宣读。先后主持过湖北省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一项,横向课题研究项目一项。著作《节目主持人教程》(大学出版社),《节目主持人概论》(大学出版社)、《新时期改革思潮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专著: 《南明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12月版。 《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求真与问美:古典名著新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7月版。 《新证》,黄山书社,1999年1月版。 论文: 《清初散文中枢:从李世熊看明遗民散文创作网络》,《浙江大学学报》2013(5)。 《2001-2011的古代研究》(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10)。 《古汉语环境中“文献”语义确解》,《新亚论丛》第13期(2012年12月,新亚研究所)。 《明清绍兴的人口规模与“士多”现象——韩国崔溥〈漂海录〉有关绍兴记载解读》,《浙江科学》2012(2)。 《〈且朴斋诗稿〉:遗民徐懋曙的诗史追求——稀见明遗民文学别集撷英之一》,《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4)。 《篡窃的文学经典:〈画网巾先生传〉并非戴名世原创》,《文学遗产》2010(1)。 《郭之奇抗清殉节的新材料》,《文献》2010(4)。 《吴越文化比较论》,《越学》第二辑(2010年4月)。 《秦末越地“换了人间”说献疑》,《浙江科学》,2009(2)。《新华文摘》《科学文摘》摘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评〈明清辞赋述略〉》,《学术界》2009年第1期。 《神话的消解:诗史互证澄清一桩文化史公案》,《复旦学报》,2008,(2)。 《勾践“长颈鸟喙”别论》,《浙江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 《吴承恩:西游记著作权的发现——关于20世纪初考据学的省思之一》,《东学学报》,2008,(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5)全文转载。 《君王、臣子、庶民——遗民张岱历史散文书写中的对象考察》,《上海大学学报》,2007,(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1)全文转载。 《南明文学文献的当代传播考略》,《西北师大学报》,2007,(5)。《科学文摘》摘要。 《越国崛起:古代文化的范本》,《科学战线》,2007,(1)。 .《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文学遗产》,2006,(1)。《新华文摘》2006,(9)论点摘编。 《一个完整的南明文学观》,《学术》,2006,(9)。 《匪夷所思的想象探戈:评盛鸿郎〈萧鸣凤与《》〉》,《文艺研究》,2006,(8)。 《伊何底止的指鹿为马:〈〉作者“萧鸣凤”说新证驳议》,《学术界》,2006,(4)。 《无中生有的“罪行”:〈〉作者“萧鸣凤”说新证驳议》,《明清研究》,2006,(3)。 《疏误明显、雕琢未周的大工程——〈全清词·顺康卷〉综检》,大学《台大中文学报》第22期(2005年6月)。 《澹归〈遍行堂集〉的民族思想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从“五四”再出发:重评金圣叹的“腰斩”〈水浒〉》,《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更考遗民删作伴,不须牛侩辱墙东”——清初“遗民录”编撰与遗民价值观传播新考》,《诗歌研究》第3辑(2005年8月)。 《清初诗坛中坚:遗民-性情诗派》,《复旦学报》,2004,(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3)全文转载。 《“真诗”的探寻:清初明遗民诗论》,《中山大学学报》 2004,(5)。 《〈全清词·顺康卷〉指瑕》,《学术研究》,2004,(6)。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0)全文转载。 《雕琢未周、瑕疵明显的大工程——〈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疏误综检》(作者),《求索》,2004,(7)。 《清初明遗民诗人栖迟韶关丹霞山史事综考》,《华学》第7辑(2004年12月)。 《清初明遗民别集所见佚失曲目七种略证》,《文学研究》,2004,(3)。 《明清之际杭州卓氏四作家生平事迹考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8)全文转载。 《谁怜白骨掩黄沙——清初绍兴二遗民的生平与创作》,《绍兴文理学院学院》2004,(5)。 《全唐诗“红楼”意象与〈红楼梦〉命意发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报》第六卷第1期(2003年12月)。 《屈大均之友石濂:一位值得关注的清初岭南诗僧》,《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6)全文转载。 《越文化研究纲要》,《绍兴文理学院学院》,2003,(4)。 《张潮:从历史尘封中披帏重出的一代诗坛怪杰》,《苏州大学学报》2002,(1)。 《清初文学文献拾遗三札》,《文献》,2002,(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6)全文转载。 《续〈有关红学的新材料〉》,《明清研究》,2002,(3)。 《红学视野中的〈随园诗话〉版本》,《古今艺文》,2002年第11期。 《佛家“论议”、“说话”考》,《复旦学报》,2001,(1)。《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3)摘要。 《唐五代通俗综论》,《海学学报》,2001,(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五期“高校学者”重点摘要。 《曹雪芹祖籍“辽阳说”新证》,《红楼梦学刊》,2001,(3)。 《有关红学的新材料》,《明清研究》,2001,(2)。 《“林黛玉”创作〈葬花吟〉、〈五美吟〉有借鉴》,《东岳论丛》,2001,(1)。 《补〈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研究院《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一卷第4期(2001年12月出版)。 《〈随园诗话〉涉红材料真伪新考》,韩国《学研究》第3辑(2001年12月)。 《八卷本〈搜神记〉成书时代新考》,《文史》,2000,(5)。 《近年<>作者研究新说四种检讨》,《师范大学学报》,2000,(5)。 《浊秽厕神与窈窕女仙──紫姑神话文化意蕴发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4)。 《近年〈〉作者新说检讨》,研究院《古今论衡》第4期(2000年6月出版)。 《民族主义:〈〉作者的隐微情怀》,《延边大学学报》,1999,(1)。 《〈〉作者的家乡酒》,《徐州师大学报》,1999,(1)。 《佛描写与〈〉的成书时代新探》,大学《中外文学》第26卷第10期(1998年3月)。 《〈〉五十三至五十七回真伪论考》,大学《中外文学》第27卷第4期 (1998年9月)。 《〈〉抄本考源》,《文学研究》,1998,(4)。 《〈〉地理原型探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2)。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11)全文转载。 《家之外:〈〉作者的三重特殊角色》,《东岳论丛》,1998,(6)。 《论宋元明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复旦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2)全文转载。 《地平线下的风景——〈〉女性弱者形象浅论》,《东岳论丛》,1997,(3)。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 《两宋时期新观念的觉醒》,《晋阳学刊》,1997,(5)。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评〈浙东唐诗之路〉》,《浙江科学》,1997,(2)。 《从〈词话〉的零碎语料看作品之影射背景与作者之边塞经历》,《华侨大学学报》,1997,(4)。 《梅香缕缕出金瓶:〈〉审丑-审美特色管窥》,《徐州师院学报》,1996,(3)。 《污秽西门府,纯洁〈〉:〈〉斥描写辨正》,《东岳论丛》,1995,(5)。《新华文摘》1995,(12)全文摘要。 《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晋阳学刊》,1995,(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1)全文转载。 《再论〈红楼梦〉的非现实主义品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2)。《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5)全文转载。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演义〉主题再探》,《晋阳学刊》,1994,(1)。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 《飞辩骋词客,说破三国梦——〈三国演义〉与传统重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2)。《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说》,《东岳论丛》,1994,(6)。 《评〈废都〉的艺术模仿》,《科学》,1994,(1)。 《〈三国演义〉塑造曹典型一法》,《池州师专学报》,1994(2)。 《石头原型与文学传统》,《东岳论丛》,1993,(5)。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1994,(1)全文转载。 《历史的错失: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金圣叹》,《警官大学学报》,1993,(3)。 《一部有错误倾向的:评柯云路〈陌生的小城〉》,《池州师专学报》,1993(2)。 《〈三国演义〉二题》,《明清研究》,1992,(2)。 《潘金莲:长在男权主义粪土上的恶之花》,《阜阳师院学报》,1992,(2)。 《忧伤情结与莲荷原型——而王洪《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以温、柳、苏、周、姜五人为基点,对唐宋词史流变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以为温庭筠奠定了诗庄词媚的分野,其词可称“听者之词”;柳永偏于俚俗,为“歌者之词”;苏轼以诗为词,称“雅词”;周邦彦以赋为词而趋工艺化,谓“赋者之词”;,辛弃疾独成一派,姜夔将词推向工艺、高雅、朦胧化,可称“清客雅词”。席慕容的艺术世界》,《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92,(3)。 《另一只眼:从超现实主义角度审视〈红楼梦〉》(上、下),《池州师专学报》,19,(1)、(2)。 《刘勰心物感应说的文化根源》,《居巢学刊》,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