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明后天天气预报 绍兴明后天天气预报15天
浙江绍兴什么时候会天晴?
根据《宋史》记载,太史局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观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等事宜。南宋初年的诏令明确规定,太史局必须将每个月的天文、风云、气候等观测事实上报秘书省。由此可见,太史局的工作职责与天气气候观测密不可分。尤其在南宋,太史局已经把风、云、雷、露、霜等气象现象都列入天象观测范围。详细记载宋代历史的《宋会要辑稿》中,还保存着一批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风观测资料,其资料时序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立秋到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秋,共持续62年,如此有系统的观测记录相信应当是南宋所为。今天天就晴了 不过明天说是又要下雨 但天气预报对年前的预报真的很不准 也信不了了
绍兴明后天天气预报 绍兴明后天天气预报15天
绍兴明后天天气预报 绍兴明后天天气预报15天
天晴的那天!
哈哈,我们也在等天晴,估计过几天天气会北风 1级好转!
你好,我也在等天晴呢,貌似除夕前停不了哦!!!
等它想放晴的时10月25日(今天)候
看天气预报
五月绍兴这么冷?这次是真的要升温了
绍兴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春季,冬、夏季风交替,太阳辐射增强,气温渐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雨水增多,风向多变,天气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风冰雹出现。据绍兴气象消息,随着阳光的归来气温开始“起飞”,预计15日气温将到达32℃附近。白天体感热了,早晚比较舒适,但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早出晚归的朋友还是建议大家得披件外套,可别着凉啦,预计绍兴天空云量仍然较多,太阳有些害羞,时不时躲藏起来。
在南宋时可能还有大量的气象典籍存世。南宋学者郑樵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上述典籍名称未见重复,可见其丰富程度,我们猜测其中相当一部分典籍应该为太史局所用。从书名判断,南宋人对于观云、占风、测雨等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测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识水平。像从五一之后,因为气温比较高,天气放晴,森林火险等级会有明显上升,如果大家进行一些野外的烧烤,类似这样的活动,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此时,温、湿同步增长。梅雨结束后就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绍兴市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常会引起干旱。要特别注意防火的安全。建议大家关注期天气预报,及早做好旅程规划。在外出游玩期间,也要格外注意相关安全事项。
绍兴的气候
古时候的人们有天气预报吗?
浙江绍兴 天气预报八百年前的杭州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他们打着铁板或木鱼儿开始沿街高喊:天色晴明!这是好天气。若是阴天,就喊:天色阴晦。下雨就拉着长音:雨……。
由此可知,在南宋都城临安已经有了日常化的气象服务。报晓人每日所报天气是实况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是当日的天气预报,其信息来源可能是位于临安城中的南绍兴入夏时间偏晚的影响因素较多,今年5月北方仍隔三五有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偏低,持续升温通道反复受阻。最近气温飙升气温将迅速回升至30℃或以上。宋皇家天象管理机构太史局。
早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十一月的一天,宋真宗与大臣王旦有一段对话:说昨天傍晚的降雪突然停了,到了夜里让人在宫廷中看视,看视的人汇报说雪还会继续下,而且不小。到了次日积雪果然超过了一尺。在夜晚预测次日雪情,而且结果很准确,如果不是碰运气,那么当时24小时内的预测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文中虽未提及是何人预测的天气,但从於宫廷视之这句话推断,应该是值宿于皇城内的翰林天文局的技术官员所为。
现代研究表明,从东汉时期开始,主持天文台工作的灵台丞就有42个下属,其中就有3人负责观测风向,12人负责观测晴雨。南宋宁宗时期,太史局包括气象观测与预测在内的技术官员一度达到125名。据南宋章如愚所著的《群书考索》记载,太史局的技术官员保章正就是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视日旁之云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他们负责占候风气云雨,并随时将天气情况和占验结果向汇报。《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日将午,雷暴震,当雷暴天气发生时,太史局会进行观测和占验,把天气情况报告,并以占辞的方式趁机向进言:发号布德,未及黎庶。借此引起的重视。
由于宋末战乱,大量史料典籍佚失,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南宋太史局工作全貌和业务流程了。尽管尚缺乏直接证据表明南宋都城临安已开展日常天气预报,但是从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分析,特别是关于报晓人和报天气的记载来看,南宋临安城已经有惠及普通大众的日常气象服务。开展气象服务的机构可能是负责占候风气云雨的太史局,北宋时期该机构更多是为皇家服务,到了南宋,通过走街串巷的报晓人使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其服务,可谓进了一步。
由此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八百年前的杭州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天气预报听起来完全是一个在现代科技条件的支持下出现的产物,通过对大气运动等的分析,实现对未来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天气进行预测,并告知大众。然而,古人也有自己预测天气的办法。古人对于天象非常重视,也在不断的观察中积累起了相当丰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帮助预测天气。那么,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向大众传播天气的信息呢?。他们打着铁板或木鱼儿开始沿街高喊:天色晴明!这是好天气。若是阴天,就喊:天色阴晦。下雨就拉着长音:雨……。
绍兴文理学院天气预报
无持续风向 微风阴2宋人的祈祷行为非常普遍,一旦有异常旱涝天气时,从到各级官员,乃至普通都要虔诚祈祷。宋代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增强祈雨的效果,在公开祈祷前常事先让太史官进行天气预报,以便选择适当的时机祈雨。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的夏季,京师开封出现旱情,谏官王公素请求亲自去祈雨。当时的宋仁宗说:太史官说本月初二日当能下雨,打算一日去祈雨。仁宗根据初二日有雨的预报,决定初一日祈祷,那么太史官的预报应该是在初一日之前做出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太史官至少已经能够进行48小时以上的晴雨预报。史书上虽然没有记录此次预报结果是否准确,但这是宋代太史局进行天气预报的直接记载。1~24℃
自从北宋都城开封废除街鼓制度以后,开封城逐渐出现一批报晓人,他们负责每天天明的报晓工作。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这种风俗,报晓人在每天报晓的同时,还报告天气情况。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10月26日(周三)
阵雨转多云
22~29℃
10月27日(周四)
多云
23~28℃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