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8年级人教版文言文所有字词翻译以及注音

二、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àn wèi yì yù

一、课外拓展

丝竹古义今义_丝竹的今义和古义丝竹古义今义_丝竹的今义和古义


丝竹古义今义_丝竹的今义和古义


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 。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

遂与外人间隔( )( ) 不足为外人道(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 ) 今义(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 ) 今义( )

闻:古义( ) 今义( )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翻译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课内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补足原文。

2.用原文填空: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三、①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

②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等方面

古义:听见;今义:;嗅

四、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

五、①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快乐悠闲,自得其乐。

②这个人(渔人)一一详尽地向桃源人说出了他所听到的事情,(桃源人)都感叹惋惜不已。

六、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a.“甚异之。”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C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D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环境是怎样的?

答:动荡,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环境以及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答: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动乱,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黑暗动荡,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答:环境优美,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答: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广大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答:(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四.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答: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

答:它与当时的黑暗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答: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答: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答: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答: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陋室铭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

{词类活用}

【牢】: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乱】: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侵扰。

{解释各句加线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只是 )(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这里指弹琴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

二. 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 ,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三.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峡》

1. 本文出自北魏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

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略(一点儿)无阙处(通“缺”,中断) 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见曦月(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即使)乘(驾)奔(飞奔的马)御风 不以疾(快)素(白色的)湍绿潭(急流的水)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良多趣味(真、很;实在)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清凉)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接连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3.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

A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钱乞之(有人) B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树林)

C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沿溯阻绝(断绝) D素湍绿潭(白色的)可以调素琴(古朴的)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D )

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 B.夏水襄陵(丘陵) 暮至江陵(地名)

C.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D. 回清倒影 盖竹柏影也(影子)

4. 翻译下面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呈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答:连和高。

“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见;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6.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答: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答:①夏季:水势迅疾凶猛。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③秋季:凄凉异常。

7.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答: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湍急。

8.春冬季节分别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致?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答:写了冬、春季的泉、树、山、草, 冬: 素湍绿潭 春: 清荣峻茂。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奇伟。

理清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9.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答:抓住了猿。写“高猿长啸” 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凄清肃杀)的气氛。

10.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又因为三峡的水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11.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答: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12.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答谢中书书》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答谢中书书(书信)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四时(四季)俱备(都夕日欲(快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跳)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啼鸣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山川之美景。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答: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8.《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9..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们都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苏。

2.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至承天寺( 于是,就 )

怀民亦未寝(也)(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到 )庭下(院)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

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 只是 )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月色人户(窗户)(正确为门)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正确译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辨析下列多义词: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2)实是欲界之仙都(七情六欲) 解衣欲睡( 想要 )

3)自康乐以来(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遂至承天寺(到)

6.译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

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上文共分三层: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8.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答: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9.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旷达、豁达 的心境。

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1.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但也流露出之感。

1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4.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