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8页课后习题第四题 求本日解决

此题是变质的问题,可分为三种情况: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8页课后习题第四题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8页课后习题第四题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8页课后习题第四题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8页课后习题第四题


1.全变质 Na2CO3 (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

2.部分变质 NaOH Na2CO3混合物

3.未变质 NaOH

此题检验变为检验是否有碳酸钠存在,可加盐酸,观察现象,由气泡,则有碳酸钠

或加氯化钙,有白色沉淀,则有碳酸钠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后习题题目,人教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课时一:

1、(1)铅蓄电池中含有硫酸,如果不小心把硫酸漏到大理石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气体是( )A B二氧化碳 C氢气 D氧气

(2)下列关于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B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D能去油污,可做厨房清洁剂

2、怎么鉴别石灰水和?

3、某组环保监测小组测到一小型造纸场向河中非法排放碱性废液。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计两种检验碱性废液的方法。

4、在某些食品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石灰石”。为什么石灰石可以做干燥剂?如果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黏在一起成为块状,为什么?写出反应化学式

5、某工厂利用废铁屑与废硫酸起反应来制取硫酸亚铁。现有废硫酸9.8吨(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0%),与足量的废铁屑起反应,可产生FeSO4的质量是多少?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2012版化学习题

8-1

部分习题参及说明

第4题和第5题都为开放性习题,可以有多种,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不追求统一的。

6.1 000 kg铁红中最多含铁700 kg。

8-2部分习题参及说明

6.

混合物

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

主要作步骤

Cu粉(Fe)

Fe+2HCl==FeCl2+H2↑

加适量盐酸至无气泡产生,过滤,洗涤,干燥

FeCl2溶液(CuCl2)

Fe+CuCl2==FeCl2+Cu

加适量无锈铁钉或铁粉,过滤

7.

8.生成氢气的质量:Mg:2.5 g;Zn:0.92 g;Fe:1.07 g。

需要金属的质量:Mg:360 g;Zn:975 g;Fe:840 g。

8-3部分习题参及说明

1.应通过实验事实来解答。

3.提醒学生注意本题的提示:ZnCO3加热分解为ZnO,ZnO再与C反应生成Zn。

4. 2 714 t

5. 2 977 t

9-11.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

2.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间。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接相互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在化学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反应物配制成溶液,当溶液混合(或把固体反应物放入溶液中)时,就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当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不容易反应,但把铝丝浸入在硫酸铜溶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铜出现。又如滴入氯化钠溶液时,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学生目前关于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不多,选择合适的反应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在学完酸、碱、盐后,就能体会此题的含义了。)

3.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牛奶中一般含有蛋白质、脂肪、固形物等,还有的加入维生素A、维生素D或增钙剂等。

(说明:可能学生还不认识或不知道标签上所介绍的成分,会产生一些疑问,但没有关系,等他们学习了第十二单元后,就会对营养物质有更深的认识了。)

4.汽油溶解油污时形成溶液;但用洗涤剂溶液清洗油污是把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形成乳浊液,再随着水漂走。这两者的原理是不相同的。

9-2部分习题参及说明

1.该题可从改变溶剂(或溶质)量或改变温度两个角度来考虑。

2.60,110,100

3.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4.分析图9-12和9-13可以看出,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5.汗水中含有一些盐分,因此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上,就形成白色斑迹。

6.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办法有多种。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滴试样滴在玻璃片上,晾干或烘干,有白色痕迹出现的,原试样是溶液。蒸馏水是纯水,晾干后没有痕迹。

7.在水中总是溶解有一些空气等气体,冷水受热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即使尚未达到沸点,也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水温高,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变小,溶解的氧气少了,而水面与空气接触,溶解的氧气相对多些,因此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8.氨水应密封保存在氨水罐中,氨水罐应放在阴凉处。

9-3

1. 28.6%

2. 880 g

3. 2 211 mL

4. 55 g,495 g

5. 19.6%

6. 11.5 g,5.8 L

7. 67.5 t~81 t

8. (1)0.05% (2)2 000 mL

10-1

1. (1)B (2)C

2.分别取1 mL~2 mL未知液于中,向中通入CO2(或通过玻璃管用嘴吹气),出现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石灰水,没有变化的原溶液是。也可用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等来检验。

4.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5. 3.04 t

10-2

1. (1)红,大于,等于,小于

(2) 无,加碱溶液或加水稀释

2. (1)D (2)B、C

4. Mg(OH)2+2HCl==MgCl2+2H2O

CaCO3+2HCl==CaCl2+CO2↑+H2O

6.Al(OH)3+3HCl==AlCl3+3H2O

8.7.4 g

2017九年级下册化学课后题

1 D 解析:溶液必须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水就不能看作是一种溶液,A错误;将蔗糖和食盐同时溶于水中形成的溶液就会同时存在两种溶质,B错误;气体也可以作溶质,如盐酸就是气体溶于水形成的 溶液,C错误。

2 A 解析:碘酒中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3 C 解析:水和冰块是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而悬浊液是混合物;均一、稳定、透明、澄清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纯净物,比如水;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是混合物;泥水不是溶液,属于悬浊液,没有溶质和溶剂之说。

4 A

5 A 解析: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小苏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6 D 解析:分子的大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隙。

7 C 解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叫做溶液;所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两种物质,可能含有多种物质。

8 D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大多数固体,升高温度可使溶质继续溶解,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9 B 解析:把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至不能继续溶解,或恒温蒸发水至饱和(因是一定温度下,所以不能采取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添加固体时,溶质和溶液质量都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恒温蒸发溶剂时,溶液的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0 D解析:相同温度时,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故A不正确, D正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浓溶液是指浓度比较大的溶液,这种溶液还可能继续溶解溶质,故B不正确;对于大多数固体,升高温度可使溶质继续溶解,但也有少数固体,比如氢氧化钙溶液,降低温度才使溶质继续溶解,故C不正确。

11 D 解析: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瓶内各部分溶液的颜色都相同;溶液又是稳定的,所以不会 有固体析出。

12 A 解析: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温度的方法,有些溶液需要升温,有些溶液需要降温,A说法不正确。

13 A 解析:生石灰 溶于水后能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且熟石灰微溶于水;浓盐酸的密度和质量分数都不知道,无法确定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碳酸钙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悬浊液。

14 A 解析: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溶液无论分成几份,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平均分成两份,溶液中溶质相同,在稀释的过程中,乙烧杯变成不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甲、乙两烧杯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15 A 解析:设用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50 g×10%=(50 g+x)×5%,解得x=50 g。

16 C 解析: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托盘天平是称量或称取固体品质量的。水是液体,一般用量筒量取,48 g水的体积约为48 mL,与50 mL的量筒量程最接近,在选择量程时,要求只量一次,且量程与需求值最接近,100 mL的量筒量程太大。

17 C 解 析:托盘天平用于称量氯化钠固体,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溶剂, 烧杯用于溶解固体。

18 B 解析: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x,则1.84 g/cm3×x×98%=500 g×20%,解得x≈55.5 mL,需要用100 mL的量筒量取。

19 B

20 A 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和装瓶存放。

21(1)15 135 (2)烧杯 砝码 (3)搅拌 (4)贴上标签

解析:(1)配制1 50 g 质量分数为10 % 的需要固体的质量为 ;需要水的质量为 。又知水的密度,可求得所需水的体积: =135 cm3=135 mL。(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左物右码”,即左盘放所称量物品,右盘放砝码。(3)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4)标签上要写明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方便以后查用。

22 80 偏高 解析:配 制500 g 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0 g ×16%=80 g;俯视读数使得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23 (1)甲

(2)相等(或甲=乙 )

(3)N 30 ℃时,甲、乙两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1)充分搅拌后甲物质仍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为饱和溶液。(2)图2中水都是100 g,甲、乙两物质的质量相等,且均全部溶解,因此甲、乙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3)根据图1可知,在2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结合图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N;在溶解度曲线中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P点表示:30 ℃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4 (1)①广口瓶塞放反了(或瓶塞放反了) ②砝码和品放反了 ③温度计用来搅拌(任选两点 ) (2)①水算多了 ②氯化钠算少了 ③天平读数有误 ④氯化钠和砝码放反了 ⑤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 ⑥水量多了(或量取水读数时仰视) ⑦氯 化钠中混有杂质 ⑧烧杯中有水等(任选三点)

25 (1)Na+ (2)4.5 玻璃棒 解析:(1)由成分为5%的葡萄糖与 0.9%的氯化钠,辅料为注射用水,可知溶液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钠离子的符号为Na+。(2)注射液的密度为1.0 g/cm3,配制500 mL氯化 钠质量分数为0.9%的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0 mL×1.0 g/cm3×0.9%=4.5 g,在配制溶液时要在烧杯中溶解,利用玻璃棒搅拌,利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来量取 液体的体积。

26 (1) (2)10 解析:(2)设配制3%的稀盐酸120 g,需要这种浓盐酸的质量为x,3%×120 g=x×36%,解得x=10 g。

九年级下册化学有这么两道题,该怎么做:问题1:某钢铁厂每天需要消耗5000吨含铁三氧化二铁百分之76的...

1.氧化铁质量3800吨。

氧化铁含铁70%,所以可以得到纯铁2660吨。

除以纯度96%得到2770.833吨。

2.“四氧化三铁”不是四氧化三天

类似,先算纯铁质量,再算Fe3O4质量,算出磁铁矿(不是“磁矿石”)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课后习题45页第6题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73 44

50g38% x

x=11.45g

体积; 11.45g/1.977g/L=5.79L

答:。。。。。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73 44

50g38% x

73: 44=50g38% : x

x=11.45g

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是;11.45g/1.977g/L=5.79L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