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_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百度云
如何评价《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
最近一直在看《新世界》,再次从头开始,我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要看完,虽然期间也是断断续续,有一段时间都没看,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继续看,但是,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直有这种感觉,看完了这本书,理解了其中的内容以后,其他的灵性书籍都可以不看了。因为没有比这本书中的内容更加精辟入里的了,或者是不能再深入再精辟再入里了。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_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百度云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_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百度云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_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百度云
大一的时候开始来了艾克哈特的《新世界》和《放下的力量》,当时看完真的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你说的刷了三观。看过很多心灵修行方面的书,都觉得有点玄而空的感觉,这两本书却给我实实在在的帮助。尽管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尽管给我的震撼渐渐淡去,可是它们依然是我的枕边书。
与《当下的力量》还有克里希那穆的作品一样,不少人会在某个阶段看到后有一种震撼刷新三观,醍醐灌顶之类的感受。或许短时间内对你有了些许的改变,放下书本回归生活继续经历曲曲折折的时间久了就又回到最初。甚至会觉得这类灵性或者佛学书籍很空洞,不实用。但是要切记,固有的长期的意识思维以及某种精神特质已经根深蒂固甚至是生理层面的改变了,就像减肥一样。单是看书阅读翻一千遍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像胖子天天喊减肥是根本不行的,要实修,实证,练习内观,冥想,保持日常觉知觉察等等,勿做纯学术探讨,这样才能体味,这也正是作者的本意。
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就会到自习室看这本书,看的很慢,一晚只能看4页,并且看了之后精疲力尽,但,内心却出奇的平静。书中的每一句话在读完之后都会停下来感受,去感受宝石、小鸟还有自己的呼吸,去思考我是谁、人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的问题似乎产生了共鸣,也有一些不得其解,剩下是不太赞同的部分。
看书期间,接手了一个新的有很大的挑战性的工作,其实这件事在我的脑子里已经想过上百遍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勇气去真的做,但是现在,我有勇气去开始了,而且毫无畏惧,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宇宙经由我的身体而展现的实相而已。我需要做的,只是活在当下,时刻注意自己的内在目的即可。我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职位,不是为了让别人高看我一眼,觉得我很厉害,我只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至于能做成什么样我不做期待,但是我知道,我拥有了宇宙的力量,那么我可以面对各种问题和各种情况。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开篇写明本书的目的就是带来意识的转化—也就是觉醒,并且说明了转化的重要性。然后用大篇幅阐述了小我的形成原因、核心以及多种存在形式,同时进一步介绍了痛苦之身的形成原因以及从中解脱的方法。知道了小我和痛苦之身不代表“我”之后,就要开始认识真实的自己,只有当知道什么不是“我”的时候,才能清楚知道什么是“我”,从而破茧而出,重获自由。最终人类的觉醒将建立起一个新世界,人类将不再认同思想,摆脱了小我和痛苦之身,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智慧。
大二的时候看过一遍,看不懂,但说的有些能体会,然后大四有一段情绪不好,又拿出来看,没有遍的感觉了,然后就忘记这本书了,最近内心有变化而且日趋剧烈,然后有一天突然平静了,变得很开心,看什么都感动,就想起这本书了,再拿出来看,有种无尽的契合感。
这个古老的经典的教义与千年后的一本灵性书籍的内容不谋而合——宇宙通过创造形相,并且体验各种形相间的互动来达到觉醒,认清万物的本质即无形无相,而这个觉醒就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就为我们阐述了如何达到觉醒并且创造新世界。
谁知道《一个新世界》和《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是同一本书么?为什么作者不一样内容却一样呢?
不同翻译者。
《灵性的觉醒》有南方出版社的,现代出版社,方智出版社和文学出版社,很多的。作者是艾克哈德·托尔 (Eckhart Tolle),生于德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两个部分,分部分第二部分。Eckhart Tolle 英文翻译是克哈德·托尔,也有翻译成艾克哈特 托嘞,《一个新世界》《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个新世界 唤醒内心的力量》都是同类的一本 作者也是同一人。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的作品目录
序胡因梦导读章 人类意识的绽放(flowering)缘起(evocation)本书的目的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dysfunction)扬升的新意识灵性和宗教转化的急迫性一个新天新地第二章 小我:人类的现状虚幻的自我脑袋中的声音小我的内容和结构与事物的认同遗失的戒指所有权的错觉与身体的认同感觉内在身体对本体的遗忘从笛卡儿的谬误到沙特的洞见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抱怨与怨恨(resentment)情绪反应(reactivity)和怨气(grievances)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与幻相抗衡真理:相对或是的小我是无关乎个人的(personal)是一种心态你要平安还是戏剧超越小我:你的所有的结构都是不稳定的小我对优越感的需求小我和名声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恶棍、受害者、爱人放下自我的定义既定的角色临时扮演的角色手掌流汗的和尚角色中的快乐和真正的快乐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有意识的受苦有意识地为人父母认出(recognize)你孩子的本体放弃角色扮演病态的小我像背景般的不快乐快乐的秘密小我的病态形式工作——小我存在与否病中的小我集体小我永生的铁证第五章 痛苦之身(pain body)情绪的诞生情绪和小我有人类心智的鸭子怀抱过去个人和集体痛苦之身如何更新自己痛苦之身如何以你的思想为食痛苦之身如何以戏剧化为食沉重的痛苦之身娱乐、传媒和痛苦之身女性集体的痛苦之身和种族的痛苦之身第六章 破茧而出,重获自由临在痛苦之身的反扑孩子的痛苦之身不快乐破除对痛苦之身的认同导火线痛苦之身——觉醒之道从痛苦之身破茧而出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你认为自己是谁丰盛认识自己与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knowing yourself and knowing about yourself)混乱和较高次序(higher order)好与坏不在意所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吗(Is that so)小我和当下时刻时间的矛盾排除时间梦者和梦超越限制本体的喜悦容许小我的缩减如外似内(as without,so within)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物体(object)意识和空间(space)意识落于思想之下或扬升其上电视辨识出内在空间你能听到山涧之声吗正确的行动认知(perceiving)但不评断(naming)谁是经验者呼吸上瘾症(addictions)内在身体的觉知内在和外在空间注意那个间隙失去自己以找到自己静默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沉醒一段关于“内在目的”的对话第十章 新世界你生命的简史沉醒与回归过程觉醒和外显过程意识觉醒的作为觉醒作为的三种形式接纳享受本体的喜悦就是有觉知的喜悦热诚频率的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新世界不是乌托邦译者的话
一本你无法看懂只能感受的书——《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你不用指望通过文字就能读懂这本书,从而完成灵性的觉醒。的方法就是去感受,去体验,去觉醒。当你准备觉醒时,读这本书,你就会进入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几乎不会有烦恼,有忧虑,有怨恨,有的只是平和与寂静;当你没有准备好觉醒时,那么这本书对你一无是处,你甚至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教科书,,散文,还有各种专业书籍,无一例外,它们都是想告诉我们某些观点,可能是一个公式,可能是某种价值观,可能是作者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总之,这些书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映入你的眼睛,注入你的思维,然后你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但这本书不一样,它谈的是超越这些思维之上的,它告诉我们思维之上还有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空间,到目前为止我们形成的所有思维都在这个空间之下。
如果你没有吃过冰淇淋,那么无论别人通过文字将冰淇淋的样子、味道描绘得有多么形象和准确,你都无法体验到冰淇淋的味道。这本书也一样,书中一个核心思想是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对于觉醒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感受到那个真正的我,对于还没有准备好觉醒的人,他们无法感受到他,就像让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去感受冰淇淋的味道一样,他们永远也理解不了。当然,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和冰淇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你无须花钱去买一份冰淇淋,因为那个真我就在我们的内部,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感受到他。所以,你无法看懂这本书,因为书是通过文字写成的的,文字只是概念,就像花这个字只是一个概念,它并不是花本身。但文字可以有助于帮我们理解。
如果你觉醒了或者正在觉醒,再去读这本书,你会觉得人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你信佛,那么这本书可以让你更好地感受到什么是“佛”;如果你是徒,它可以让你更好地感受到什么是神;如果你读不懂《道德经》,那么它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什么是“道”;如果你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没有目的,老是浑浑噩噩,有人经常酗酒,有人经常怒气冲冲,有人经常疑神疑,有人经常自怨自艾……那么这本书都可以给你,让你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当然,前面这些话有点问题,并不是这本书能让你做到这些,而是你觉醒了,你自然就能慢慢做到这些,就能理解这些,就能自己去找到,因为你就是佛,你就是神,你就是那个一,你就是生命,你就是当下。
既然这本书不能靠理解读懂,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指向月亮的手并不是月亮,这本书本身不是月亮,它只是那只手,沿着手指的方向能不能进入有“月亮”的新世界,这就看个人了,有些人可以顿悟,有些人经过冥想练习可以慢慢地觉醒,有些人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快到生命的尽头才能觉醒,当然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觉醒。所以,看上去觉醒对人生不是必须的,是的,人并不一定要觉醒,我们可以继续被脑中的念头绑架一生,为过去懊恼,为未来担忧,被生活、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可以继续天天刷着手机,走路的时候看不到路边的风景,听不到林中的鸟叫,吃饭的时候尝不到食物的美味,夜晚睡不着,早晨起不来。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人生。
但是,还有一条路,那就是觉醒,觉醒很难吗?我不知道。但我想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专注地盯着一朵花,仰望过一片星空,或是踏入过一片幽林,我们往往会忘了时间,忘了忧愁和烦恼,有的只是一种平和、美好和寂静,这其实就是觉醒后的一种感受。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只能偶尔瞥见它,而真正的觉醒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那份平和、美好和寂静。
你,不想尝试一下吗?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艾克哈特.托尔
2022年来本看完的纸质书,看书名也比较应景像是新的一年开始,也像仪式感的特点一样打开了一扇新的篇章。
这书是一本研究心灵进化的书籍,属于向内去探索人内心世界的书籍。
也许这书在国内并不属于畅销书,但翻译这本书的作者写的书,在几年前我就听过。特别受欢迎然后她的书籍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女性群体。
在国外很早就有一门学问叫灵修学,后来在国内逐步延展属于心灵学,这们学问基本有一些心理学的色彩。
只是心理学是有着诊断性质的色彩是一个人研究另外一个人的心理变化从更多是一个旁观者视角方向。
然而,心灵学不一样。这门学问更多的是在讲自我的一些探索,自我的一些成长。
书本里很好的去解释关于“我”这个第二人称的结构特点。书中关于“我”从“本我”,“小我”两个维度进行度的延展,甚至延展到整个人类的“小我”。
很多时候人们很多的情绪变化、七情六欲全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小我”在起主导。
小我战胜了本我而决定的。
书本里没有数据支撑、没有很多案例。有的全是很多特殊的语句一段一段各种围绕着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面对这样的世界等等一系列情绪变化过程。
书籍说一个人内心觉醒要有三个维度:接纳、享受、热诚。
文中的前面篇幅就是在两接纳这个过程,通过小我、本我之间的相互相关性来体现。
有时候这种向内修的书籍在当下很多物欲夹杂的世界里显得特别格格不入。能够去真正阅读的人其实并不多,这和现在主流价值观面对“幸福”的定义不一致。
心灵学的世界里讲人的幸福更多的是向内修而获得达到自足的满足感。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那些名言警句:淡泊名利
但当前的世界主流对于幸福讲的是等价交换:以获得为一个基准点从而让自己能够去幸福,也达到一种认识到“我”的本质。举例:当前主流对于幸福的定义更多的是实质化的物质基础本质。
此书,个人认为的价值就是帮“我”这个解释分解得很清晰。更多的可以平和很多时候心静时候的深度思考向内的一种情绪价值。
书本里讲述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无论自己别人怎么诋毁或是无之冠有的给予他是是非非,都是一番不争不夺的内心态度。
有这种心境,很多时候的是普罗大众里的沧海一往往是看淡一切没有了追求的泰然自若。
阅读这类书籍,更多适合体验过人生很多主流价值以后的人才能特别有很大的开悟感。因为整书就是围绕“自我”“我”“本我”“小我”这样的独特性维度深度剖析人性的特点。
另外一个名词:痛苦
作者通过一个人一生的痛苦产生的根源、造际关系的冲突,延展至人类也是如此。
要真正的解决痛苦就是要自己的意识觉醒达到自足。控制住小我,获得真正的自由。
作者结尾出的灵修名句:
当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够容纳世间万物时,内心会找到一种与世界共舞的宁静。
这应该是足够的认知格局观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