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道德经》揭秘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一章帛书本和传世本区别比较大,所以列出来对比一下。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诵读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诵读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诵读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诵读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诵读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精美的行馆,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的区别是“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一句好像是说君子出行,不离开辎重补给,听起来很有道理啊,咱们出去户外,肯定不能把补给扔到一边。这是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这有啥好说的。“虽然有精美的行馆,却能安然处之”这也是没头没脑的一句。我们看看帛书本是怎么说的。

①重,浊重处下为地,就像金字塔一样,底层老是最多的,为重。他们是的根本基柱。

②清,清轻上浮为天。

③阛官,《周礼·夏官·环人》中这样解释环官:“环人掌致师,察军慝,环四方之故”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就是环绕在“王”身边的各个官宦。

第三种解释,通宦官,先秦并不是太监的意思,就是泛指各类官员。综合起来,意思不多就是指“王”身边的各类大臣官员。

④燕处,通晏,本意是晚上。引申为休息的时候独处。

⑤昭若:“昭”的基本义是明亮,如《楚辞·大招》中有“肯春受谢,白日昭只。”

昭,日明也。(许慎《说文解字》)《尔雅·释诂》:昭,见也。《博雅》:明也。《玉篇》:光也。所以这里的意思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若,甲骨文的字形本意是指梳理头发,篆书的字形是指整理杂草。所以这里解释为理顺的意思。

全文翻译:底层的老是根本,但是他们很容易浮躁,所以需要清醒的人来指引。所以君子每天的行为,都不能脱离根本(群众)。虽然周围被各种官员所环绕,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地理顺。万乘之主怎么能以自身地位高而轻视天下人,如果轻飘了就会失去根本,如果浮躁了,就会失去方向。

这一段笔者花了不少精力才厘清,请朋友们仔细思考,是不是这样的。如果有更高的见解请指教。请反复思考之,不要轻率的提出见解,也不要因为很您之前的理解不一样,就轻率的下结论,要多想一想,为什么会不一样。

这一章的思想,在历史上有很多实例可以印证。比如尧舜禹都很注重多和底层老打交道,大禹更是亲自拿着工具和群众一起,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反面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就是被宠臣赵高所蒙蔽,对底层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所以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比如明朝的崇祯帝,因为不明白这些道理,就是被身边的文臣所蒙蔽、裹挟,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明朝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常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非常注重听取不同阶层人的意见,才有“贞观之治”。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动乱的祸首。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扩展资料:

《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

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德》《道》两篇文章的成书年代先后,分别命名为《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

考古和文本研究证明,下葬在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下葬时已是旧物或古董,下葬时间比成书于汉昭帝时期的《道德经》更早。

帛书《老子》第15章破译

帛书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女以动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原文破译】

古时候,善于为“道”在生命的内环境中创造良好运行条件的人(古之善为道者),他们知道,生命在内环境及其运行过程是微妙深邃、超级复杂的(微妙玄达),其复杂程度不是人的意识和认知能力所能完全到达的(深不可志)。

正是因为“道”本身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唯有通过深度放松到达“微、希、夷” 绲而为一的超级低觉醒状态,才能在这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中观察到道的运行,所有首要的是勿以志取,以免扰乱内环境和干扰道的运行(夫唯不可志),因此要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如下(故强为之容,曰):

(步:要进入生命的世界去观察“道”呵,你要:)

小心跟进呵,如冬天涉水前行(与呵,其若冬涉水);

警觉当心呵,如不要惊扰四邻(犹呵,其若畏四邻);

中规守炬呵,如到那里去做客(严呵,其若客);

(第二步:进入了超低觉醒状态的感觉和境界是这样的):

融合疏散啊,一不当心它就可能像冰消雪化般消失(涣呵,其若凌释);

简单沌厚啊,它如浑水而不能(湷呵,其若浊);

空旷豁达啊,在这种状态中如处深山幽谷(旷呵,其若谷)。

(第三步:道的运行是这样开始的):

随着心身从喧嚣尘上的状态中逐渐的安静下来,内环境的朦胧混沌将渐清渐晰地清零复位(浊而静之,徐清);

当内环境进入清零复位的状态后,用你的自我和自我意识去关照生命的内环境,就会发现环境进行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活动正在徐徐地展开(女以动之,徐生);

要让道在内环境由“徐清”进入“徐生”的过程中启动和青草般繁茂地自然运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推进(葆此道不欲盈);

唯有不推进(夫唯不欲盈),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应用道,而又不拔苗助长,求成使败(所以能敝而不成)。

帛书《老子》第56章破译

【帛书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阅,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原文破译】

万物是知道如何进行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智者(智者),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和表现着而不言说(弗言),人是能够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言者(言者),但对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现象及其使然者,知之甚少却有很多误解(弗知)。

在深度放松入静的超级低觉醒状态中,实践者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受外部世界的通道,在上传大脑的途中被暂时阻截了(塞其阅)。身体内环境中许多的感知门径也被临时关闭了(闭其门),道对整个内环境展开自行平衡活动(和其光,同其尘),消钝着组织、器官、腑之间锋锐的拮抗(挫其锐),化解各种混乱的纷扰(解其纷),使整个内环境向着超级圆融和谐的方向趋同(是谓玄同)。

对于生命的这种超级趋同态,既不可以得到了就痴迷般地亲近它(故不可得而亲),也不可以就不再重视而疏远它(亦不可得而疏);既不可以因之而牟取更多更大的生命好处(不可得而利),也不可以因之而人为地阻遏生命的自然进程(亦不可得而害);既不可以得到了就自认超人(不可得而贵),也不可以得到了就认为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亦不可得而)。

充分地认识超低觉醒状态,充分地认识道,充分地认识天下即道下,才能真正地认识道通过践行超低觉醒状态去认识道和应用道,对天下所有是人而言都是最珍贵红和最值得追求的(故为天下贵)。

提示:在读“不可得而亲”时,“不可”是一个词,“得而亲”是一个词,其他也是这样分的。

亲-疏,利-害,贵-,总是成对的出现的,理解和对待人的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原动力上,不能用我们在环境下的“亲-疏,利-害,贵-。”来认知。如何认知呢?“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用自己的“内视”去认知吧。

帛书《老子》第43章破译

【帛书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原文破译】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天下之至柔),可以渗漫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驰骋於天下之至坚)。它之所以可以渗透和漫游,是因为它以无形无迹的微进渐变方式(无有),从微观入手,融入至坚之物的微观世界(入於无间)。

我就是从这个道理明白了(吾是以知),在深度的放松入静中察微见著、静观其变地对待事物是有益的(无为之有益也)。

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造化了万物,以不言的方式示教于人(不言之教),深度地放松入静,进入超级低觉醒状态,把生命的内环境交给道来管理和运行,生命会获得最完美的活力(无为之益)。在生命的天下中实现“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达到“听之而弗闻”的生命状态就做到了(天下希能及之矣)。

什么是真正的至柔呢?

根本无从感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声无息,无色无相,这才是至柔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无色无相,无声无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呢?——就是大道。

大道可以驾驭任何有形的力量。

无有入於无间。真正左右具体事物的,是无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