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朗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寻隐者不遇朗诵,欢迎来参考!

寻隐者不遇儿童版朗诵_寻隐者不遇诗朗诵视频寻隐者不遇儿童版朗诵_寻隐者不遇诗朗诵视频


寻隐者不遇儿童版朗诵_寻隐者不遇诗朗诵视频


寻隐者不遇儿童版朗诵_寻隐者不遇诗朗诵视频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然后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然后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然后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然后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适合三年级诗歌朗诵的诗歌

三年级诗歌朗诵材料篇1

齐诵《声律启蒙》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三年级诗歌朗诵材料篇2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aacute;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oacute;)清涟(liaacute;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agre;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egre;)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igre;)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荀子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出的一首的诗,这首诗流传非常广泛,从小学课本到儿童启蒙读物以及唐诗读本中都有收录,这些书中还配有相应的绘图,绘图上有松,有指着手的童子,还有一个问者,形象地展示了诗的内容。下面请看全文吧!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山水画。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

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的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喜爱创作凄凉枯寂的萧条境界,诗词多是抒发凄苦悲凉的情感,但是他的诗句却非常的精巧细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贾岛被称为“苦吟派”的代表。贾岛还有一个称号,他被人们称为“诗囚”。我觉得这个称号起的恰到好处,因为贾岛就是一个酷爱推敲诗句而忽视人际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诗词作品给“囚禁”了,成了它们的“奴隶”。

这位唐朝时期的诗人贾岛,他所代表的“苦吟诗派”对后世产生深刻印象,而贾岛自己的反复推敲精神也值得让人们学习!

贾岛剑客全文赏析

以“诗囚”著称于世的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作大多数以凄凉寒苦为感情烘托,被苏轼总结为“郊寒岛瘦”。可是这首《剑客》一改往日的'悲凉气氛,率直明坦的抒发了自己情怀。给人一种不同的风格体验。

诗中贾岛以剑客自喻,以剑客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的前两句“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着力刻画这把“剑”是什么剑。这是一把剑客耗费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来的宝剑。此剑剑刃锋利闪烁着白光,是一把未曾试过的宝剑!字里行间透露这作者跃跃欲试的心态。后面两句“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现出贾岛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场的豪言壮志!

贾岛把自己比作剑客,将自己苦读十年的学习过程以比喻的方式写入诗中,托物言志,表现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宏伟抱负。这是一首典型的五绝诗,整首诗将作者的伟大的思想抱负巧妙的浓缩在艺术作品之中。语言平易近人,思路畅快明了,表现出了贾岛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释。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诗三百首儿童朗读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

幼儿唐诗300首(文本 精选)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 作者: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 作者: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清明 作者: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书目录】

送兄(七岁女)

蝉(虞世南)

咏风(虞世南)

野望(王绩)

咏鹅(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风(李峤)

中秋月(李峤)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从军行(杨炯)

渡汉江(宋之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幽州夜饮(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边词(张敬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登鹤雀楼(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卢溪别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柴侍御(王昌龄)

终南望余雪(祖咏)

使至塞上(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瞑(王维)

现猎(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鸟鸣洞(王维)

莲花坞(王维)

杂诗(王维)

相思(王维)

山中(王维)

田园乐(王维)

少年行(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秋浦歌(李白)

静夜思(李白)

军行(李白)

越女词(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赠汪伦(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问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黄鹤楼(崔颢)

凉州词(王翰)

桃花溪(张旭)

山中留客(张旭)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别韦司主(高适)

别董大(高适)

除夜作(高适)

营州歌(高适)

军城早秋(严武)

钓鱼湾(储光义)

早梅(张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绝句漫兴(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赠花卿(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八阵图(杜甫)

着行即兴(李华)

送人赴安西(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碛中作(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山房春事(岁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月夜(刘方平)

赋新月(缪氏子)

枫桥夜泊(张继)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归雁(钱起)

送彭将军(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听邻家笙(郎土元)

寒食(韩雄)

宿石邑山中(韩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儿垂钓(胡令能)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征人怨(柳中庸)

题三间大夫庙(戴叔伦)

兰溪掉歌(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寒食寄京师请弟(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滁州西洞(韦应物)

塞下曲(卢纶)

逢病(卢纶)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江南曲(李益)

题邻居(于鹊)

江南曲(于鹤)

巴女谣(于鹤)

游子吟(孟郊)

古别离(孟郊)

古怨别(孟郊)

登科后(孟郊)

洛桥晚望(孟郊)

少年行(令狐楚)

观祈雨(李约〕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春兴(武元衡)

口罗口贡曲(刘采春)

题都城南庄(崔护)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惊雪(陆畅)

湘江曲(张籍)

成都曲(张籍)

野老歌(张籍)

秋思(张籍)

雨过山村(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湘中(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游太平公主山庄(韩愈)

晚春(韩愈)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

白二十二舍人(韩愈)

春闺思(张仲素)

秋夜曲(张仲素)

塞下曲(王涯)

竹枝词(刘禹锡)

秋风引(刘禹锡)

堤上行(刘禹锡)

秋词(刘禹锡)

浪淘沙(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

诸君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乌衣巷(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夏夜宿表兄宅话旧(窦叔向〕

池上(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惜(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云泉(白居易)

遗爱寺(白居易)

陈情上韦令公(薛涛)

悯农(-)(李绅)

们农(二)(李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偶书(刘叉)

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牧童词(李涉)

菊花(元稹)

离思(元稹)

剑客(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送唐环归敷水庄(贾岛)

寻隐者不遇(贾岛)

题诗后(贾岛)

题金陵渡(张枯)

农父(张碧)

瀑布(施肩吾)

消山中叟(施肩吾)

登玄都阁(朱庆馀)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花(吕温)

题西施石(王轩)

淹河直进船(李敬方)

马诗(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李贺)

农家望晴(雍裕之)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过华清宫(杜牧)

赠别(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

江南春(杜牧)

齐安郡后池(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山行(杜牧)

秋夕(杜牧)

清明(杜牧)

咸阳值雨(温庭筠)

商山早行(温庭筠)

陇西行(陈陶)

霜月(李商隐)

登乐游原(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

江楼感旧(赵嘏)

过野叟居(马戴)

官仓鼠(曹邺)

山亭夏日(高骈)

对雪(高骈)

南地(李郢)

鹦鹉(罗隐)

雪(罗隐)

蜂(罗隐)

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

钓侣(皮日休)

离骚(陆龟蒙)

新沙(陆龟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台城(韦庄)

与小女(韦庄)

田家(聂夷中)

公子家(聂夷中)

江行无题(钱王羽)

咏架上鹰(崔铉)

己亥岁感事(曹松)

云(来鸽)

春怨(金昌绪)

焚书坑(章碣)

鸡(崔道融)

牧竖(崔道融)

田上(崔道融)

溪居即事(崔道融)

晓日(韩亻屋 )

华清宫(吴融)

富贵曲(郑遨)

公子行(孟宾于)

怀良人(葛鸦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淮上渔者(郑谷)

赠卖松人(于武陵)

送人游吴(社荀鹤)

山中寡妇(杜荀鹤)

蚕妇(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渔父(李中)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公子行(贯休)

春草(唐彦谦)

社日(王驾)

雨晴(王驾)

寄外征衣(陈玉兰)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卢汝弼)

寄人(张泌)

农家(颜仁郁)

咏月(李建枢)

述国亡诗(徐氏)

金缕衣(无名氏)

水调歌(无名氏)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寻隐者不遇

【作品】

《寻隐者不遇》由贾岛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原文】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②不遇:没有见到。

③童子:小孩。

④言:回答说。

⑤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去”,采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云深不知处。”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明白如话的诗,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除诗题外,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然而,正是这“含糊其辞”,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其辞”。按照常人的心理,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动、或怅惘。而诗人面对“寻”而“不遇”,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与已无关。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也。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其实,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波澜不惊。“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这岂不是含糊之极,又清楚之至吗?

言简方可意长,含糊才有余韵。所谓“含糊其辞”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述手法。《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诣的追求,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条重要的原因吧。

哪位有适合2-6岁小朋友朗诵的古诗呀?

问你精选了十多首适合2到6岁儿童的古诗,可以每天选择一首来朗诵和阅读。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