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蒹葭原文及翻译

蒹葭

诗歌秦风蒹葭 古诗秦风蒹葭诗歌秦风蒹葭 古诗秦风蒹葭


诗歌秦风蒹葭 古诗秦风蒹葭


诗歌秦风蒹葭 古诗秦风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 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诗经秦风蒹葭古诗

《诗经·秦风·蒹葭》作者是不详,创作年代为前11世纪至6世纪。下面来欣赏欣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芦苇。

苍苍:茂密的样子。

溯洄:逆着河流向而上。

溯游:顺着河流向下走。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晞:音西,干

涘:音四,水边

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赏析:

《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诗经秦风蒹葭是哪首诗的全文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文

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解读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河畔芦苇青青苍苍,深秋露水凝结成霜。我追寻的那个人啊,就在秋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难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就在水的。

凄青芦苇密密绵绵,寒霜融化尚未晒干。我思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水草交际岸边。逆着水流向上追寻,道路艰难而又遥远;顺着水流向下追寻,远远地在水的中间。

泛白芦苇连成一片,露珠蒸发但还没干。我怀念的意中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岸。我向上游去寻求她,道路险阻而且多弯;我向下游去寻觅她,好像就在河心沙滩。

二森林是人类最早的故乡。几百万年前,原始的人类从树上来到地上。人类起初的生活离不开水源,而水边多芦苇。“蒹”,又称荻,是细长的水草;“葭”,是初生的芦苇,合称芦苇。

先民看到芦苇在秋风中摇荡,于是随手拿来起兴。正如同 看见羊牛下来起兴,这是把芦苇看作自家东西。

桃花,在春天里绽放全部的生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却要到秋天才绽放青春,开出棉绒般白茫茫的花。

《君子于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蒹葭》是写对理想的向往。芦苇不纯是芦苇,有诗人多少美好理想和向往在内。“爱屋及乌”,这芦苇就是诗人眼中的“乌鸦”。诗人是借芦苇起兴,写他所追寻的伊人。

“为霜”、“未晞”、“未已”,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暂生命;“苍苍”、“凄凄”、“采采”,芦苇由青泛白的颜色变化,都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追寻伊人时间之长。

“湄”,水和草的交接处,即河岸。“涘”,水边。“坻”,水中高地,小沙洲。“沚”,水中的小沙滩。空间的转换,反复渲染的也是追寻过程的艰难和执着。诗人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类为便于生存生活,接近水源而居,举目所见,理想的东西多在对岸,多有水的阻隔。“在水一方”,意味着隔绝不通。

伊人时远时近,时隐时现。诗人逆流而上追寻,顺流而下寻觅,同“参荇菜,左右流之”一样,也是互文。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河之广矣,不可泳思。”樵夫因为汉水宽广无法横渡,可见而不可求。

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柳宗元:“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也是将水和女儿柔情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多用水相隔?因欲渡水需用桥梁、舟楫。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若无桥梁、舟楫,只能望洋兴叹。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情共鸣。

“伊人”是彼岸之人,理想之人。即使伊人如此难寻,依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出一种执着的精神。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的向往和精神的追求。

正如夸父向着可望不可即的太阳追逐,人生向着彼岸向着希望跋涉。永远有一些人有着这种不断追求、不的心灵。“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向往屈原的“九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追求理想、追求美。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诗经》是唱出来的,不是吟出来的。对一件事物一咏三叹,将诗意不断推进。

思绪、感情正像流水一样九曲回肠。《诗经》常常用事物的变化来描写时间或的推进以及人的感情的发展,这种写法也适合情绪一波三折的展开。

帕斯卡说:“人是一支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生命,不过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宇宙无情,人也知道,这就是人厉害的地方。人的精神,人的理想,人最宝贵的地方,其实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步。

三关于这首诗,大致有三种说法。首先是爱情诗,佳人就是真正的美女。

“霜始降则百工休”(《礼记·月令》),“霜降迎女”,农业文明时代的黄河流域,对农家来说,农闲时嫁娶为宜。

诗人在寻找好的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二种说法,是寻找周礼(好的礼制),这是孔子最喜欢推崇的,并且求之不远,宛在水。“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三种说法是求贤,秦国“开地千里,并国十二”、“遂霸西戎”,虎视中原。可以从本诗中读出秦国的抱负和理想。这是君王求贤。如果像刘备三顾茅庐,诗人真是一个君主了。

这三种说法,共同点都是可望不可即。

如果这样展开,似还可认为是诗人怀才不遇。

不管是年龄大未遇配偶,还是怀才不遇,不才明主弃。

用秋天来点染,是否诗人有怀才不遇、青春易逝之感?求明主而不得,就像文帝好文臣好武。一如大器晚成的华年。

反过来说,自己抱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不遇明君,如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四“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思念的内心独白,是对丈夫,是现实主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也有明确的对象,又没有点破对象;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已经超出具体对象,有了提升与概括,成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可望不可求的绝佳表述。

《诗经》中的绝大部分美女都是现实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一个女子与我同车,她的容貌跟早上的木槿树上的花朵一样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是后宫丽人。而《蒹葭》里的伊人比较特殊,若即若离,似有似无,超乎现实,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颇有象喻的意味。

对现实不满意,溯游而上,不断追求理想。

诗人对伊人的追求,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结果是渺茫的。

诗人对伊人所表现出的可望不可求的企盼与追寻,正是王国维说的“《蒹葭》一诗最得秦人风致”的地方。本诗开朦胧诗的先河,与纯粹的民间诗有别。

本诗写的是的爱情。它和《陈风》中“宛丘”、“月出”、“泽陂”三篇作品主题一样,都是写“无望的爱情”。“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代表爱情主题的发展方向。

无望的爱情,最能打动人。晚唐李商隐最擅长写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即、没有结果、求而不得的爱情。“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代表了爱情诗的境界。

爱如彼岸之花,始终开在人生的彼岸,那样的美好,可以想见,只能远远地看,看得你神魂颠倒,却永远得不到。这就是“无望的爱情”。

“君子于役”是此岸之花,现实之花。“在水一方”是一类彼岸之花,理想之花,阳光下,活泼泼的,摇曳多姿,溢满了生命的光泽。

《诗经·秦风·蒹葭》

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诗歌的美,在于用心灵去细细品味,在于通过诗歌品味一段故事,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共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蒹葭》是其中有名的爱情诗。

我次听说《蒹葭》是因为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歌如清泉涓涓流淌而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这首歌曲的意思与《蒹葭》如出一辙,仿佛是现代版的《蒹葭》。

蒹葭即芦苇,生长在南方,一般的生长季节是夏天,但诗中蒹葭的颜色已是苍苍,又有白露凝结成霜,因此判断当时的季节是秋天。

在蒹葭都很茂盛的季节,伴着清晨晶莹的霜露,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站在水的……这本是多么唯美的一副场景,却又包含着一种清冷。自己心爱的人明明就在那里,仿佛伸手就能触及,却又那么遥远,永远无法走到她身边去。越是如此,越是思念更甚;越是思念,又越感冷清。

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同一片生长着芦苇的大地之上,透过丛丛蒹葭,我能隐约看到你婀娜的身影,可是却无法触及你。幸福明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明明能够看到你站在水的,却又好似天各一方。这是何等的无奈与凄凉啊!

望而不得的爱,飘渺又虚幻,好似镜中花,水中月。看得到花的美,却永远都无法触及那芬芳;感觉得到月的美,却只留下了手指尖划过的层层涟漪的微凉。你离我这么近,明明就站在我的面前,仿佛触手可及,我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去追寻你,到头来只能看到你站在水的,永远都无法告诉你,我爱你。

《蒹葭》中的爱,是美好的,无关过程的艰难,无关结局的凄凉,只要是纯真的爱情都是美好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爱如镜花水月,我能看到你,却永远无法告诉你,我爱你。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 我的心上人儿,她正在遥远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逆流。从之,追寻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晞(xī):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1: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译文2: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霜。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边上。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消尽。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3:

秋天的芦苇由绿转苍,叶上的露珠儿由团成霜。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在这条河的哪一方?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

春天的芦苇萋萋葳蕤,叶上的露珠儿未干闪滋滋。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河对岸的高陂?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艰阻而又疑;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墀。

夏天的芦苇绿得放光彩,滚在叶上的露珠儿未收回。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条河的哪一涯?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偏了汊;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崖。

赏析: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几千年来百读不厌、情真意切、风神摇曳的杰作。周孝王时,秦的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论功行赏,襄公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求诗经·秦风·蒹葭 全文.难读字要注音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 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蒹葭(1)

蒹葭苍苍(2), 白露为(3)霜。 所谓(4)伊人(5), 在水一方(6)。

溯洄(7)从之, 道阻(8)且长。 溯游(9)从之, 宛(10)在水。

蒹葭萋萋(11),白露未晞(12)。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13)。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14)。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15)

蒹葭采采(16),白露未已(17)。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8)。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9)。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20)。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是逆流而涉的意思,溯,本意就是逆流的意思。)

宛:仿佛。好像

萋萋(qī qī):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已:止。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yǐ).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作品原文

蒹葭(1)

蒹葭苍苍(2), 白露为(3)霜。 所谓(4)伊人(5), 在水一方(6)。

溯洄(7)从之, 道阻(8)且长。 溯游(9)从之, 宛(10)在水。

蒹葭萋萋(11),白露未晞(12)。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13)。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14)。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15)

蒹葭采采(16),白露未已(17)。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8)。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9)。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20)。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是逆流而涉的意思,溯,本意就是逆流的意思。)

宛:仿佛。好像

萋萋(qī qī):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已:止。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诗经诗词《蒹葭》赏析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

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

④晞:xī,干;

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

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

⑨右:引申为曲折;

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试题】

1、这首诗词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词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词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

1、 这首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 全诗词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词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词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词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阅读练习三:

1、对这首诗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词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词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词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词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词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词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词。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阅读练习四:

1、思考:本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词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词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4、请写出此诗词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阅读练习五:

1、诗词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词。

3、这首诗词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诗词换字换词,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词的内容来看,诗词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词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词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词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词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词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题解】

《诗词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词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词歌共305篇。原名《诗词》或《诗词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词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词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词歌的源头。 雅诗词和颂诗词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认识价值。《诗词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诗词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词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词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词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词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词。全诗词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词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词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词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词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词人抓住秋色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词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词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