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在哪个省份的名称 庐山是在哪个省份
庐山在什么省 庐山所在省份
1、庐山市,江西省县级市,九江市代管,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东与都昌县隔水为邻,西与柴桑区、德安县、共青城市接壤,北与濂溪区(原庐山区)相连,南与永修县湖洲相接。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东西宽35千米,南北长52千米,总面积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庐山常住人口为231525人。
庐山在哪个省份的名称 庐山是在哪个省份
庐山在哪个省份的名称 庐山是在哪个省份
2、庐山市是江西省第二个以景区命名的县级市,原名星子县,源于五代十国杨吴大和年间所设星子镇,因镇南湖中有“落星石”而得名。庐山市历史悠久,城区南康镇为故南康军、路、府治所在地。2018年,庐山市辖9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林场、1个管理处。2018年9月26日,庐山市获2018年“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3、2020年,庐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0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5.59亿元。2020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庐山在哪个省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庐山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为的三叠泉瀑布,落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
关于庐山的神话传说:
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从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
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符合古代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无从追究。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而去,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
庐山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风景名胜区,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
景区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我国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庐山属于哪个省
庐山属于江西省;行政区划为省派出机构,九江市代管。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辖区内,九江市的两区一山指的是庐山区、浔阳区和庐山。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被所辖的九江县,星子县,庐山区包围、
江西,坐火车到九江就是山下。
庐山在哪个省
庐山在江西省。
庐山市是江西省县级市,九江市代管 ,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东与都昌县隔水为邻,西与柴桑区、德安县、共青城市接壤,北与濂溪区(原庐山区)相连,南与永修县湖洲相接。
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东西宽35千米,南北长52千米,总面积3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1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庐山常住人口为231525人。
庐山地理环境
庐山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处东亚季风区,气候兼受庐山与鄱阳湖影响。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931.7小时。庐山山南多云雾,日照偏少,庐山垄里冬晴时,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才有太阳照射。气候温和。
常年平均气温15.3—17.3℃,庐山山地温度较低,为15—16℃;滨湖区为17.1—17.3℃;西部丘陵为17℃左右。四季降水量不均匀,干湿季明显。庐山南坡降水量随地势增高而增加,年降水量大约为1900毫米;滨湖区年降水量为1360—1510毫米。
以上内容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