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谁说的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什么意思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什么意思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什么意思


古人认为,人的成长包括五个阶段:博学(广博地学习),即收集信息,吸取知识;审问(详尽地追问),即提出问题,解除疑惑;慎思(谨慎周密地思考),即消化整理,融会贯通;明辨(清晰明确地分辨),即形成概念,择定结果;笃行(切实地实行),即将认知付诸实践,形成品格。

慎思:出自《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

邹鲁在二十三年手书的先生赠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来是中大的校训,中大搬迁后,这块校训石就留在了华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学笃行:出自《礼记·中庸》《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到底是谁说的?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作品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 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明白绝不能终止;2019-10-01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

出自《礼记·中庸》,所以应当认为是孔子所说.

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多方面、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认真的向人请教,慎重地进行思考,明确的分辨是非,诚心诚意地实行。

博学审问慎思笃行意思

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人文知识及与科学文化知识;“笃”意指忠实,专注,一心一意.“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3032《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什么意思

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作品出这五个阶段大致可约为学习、思考、实践三个方面。“慎思明辨”就是思考,是由学习到实践的中间阶段。也就是说,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而思考则是学习的深入和提升,是实践的前导,是从学习到实践转化的关键所在。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精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明白绝不能终止; 扩展资料: 具体解释: 1,博学之:“博学”就是广博的学习、广泛的学习,就是知识要学的多。 2,审问之:“审问”就是对照我们自己人生,仔细的去审查问难,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有不明白的要问,不明白...全文

是为学的几个层次

慎思:思考起来要谨慎严谨,即慎重地思索明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辩论,以至于找到更准确地,明晰地辨析

“博学”

“慎思”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

“明辩”知道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要选好的去学;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二,现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注意“切”在这里读声)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意思是: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一样,须经反复磨练、研讨才能形成。分两层,先说骨(角)、象牙、玉、石这些材料要经过切磋琢磨,才能加工成宝器,再说人的知识、才能也跟“孔子的。 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骨象玉石”一样,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选自《荀子·劝学篇》,是说,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也分两层意思,每层都有两个分句。先说,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跳出十步远,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然后说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注释供参考。 博:广博,华工的校训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广泛。审:详细,周密。慎:谨慎,慎重。 明:明白,清楚;明确。笃:坚定。 犹:如同,好像。骐骥: 骏马,好马。驽马:劣马。 锲:刻。舍:放弃。镂:雕刻。代的解释

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谁说的?

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踩纵横竖一,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屏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急事, 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审问:要学会问和找1163出更多的问题,只有多问才会懂得更多,即审慎地询问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 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谁的话

扩展资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用比较简单的解释来说就笃行:要脚踏实地的做这件事情,即踏实地履行,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出自《礼记·中庸》,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要切实的去实行。

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某大学集上面古籍词语,作为校《中庸》原是《“笃行”是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训。

慎思笃行,拼音为shèn sīdǔxíng。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慎思笃行”是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什么意思?

这一般会出现在各个大学的校训中……意思: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博学:要多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即广博的学习细地询问,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明白绝不能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