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政策规划的政策方案制定的步骤

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程序、公共政策执行等内容,也探讨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的新思维、公共政策的新背景。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希望你们喜欢!

包含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的词条包含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的词条


包含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的词条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B.企业 C.个人 D.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C.公共政策是对全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需求 C.集体利益 D.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7、(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政二元结构 B.两制 C.议会负责制 D.负责制

9、( B)是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管理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决策者和非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决策主体 D.执政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组织 C.利益 D.大众传媒

13、的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距就形成了( A )

A.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15、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1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9、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0、(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22、一个的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环境 D.法律环境

23、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环境 C.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4、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25、荷兰经济学家(D )是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6、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27、( C )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28、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29、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30、《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3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3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35、( B )的建立是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36、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37、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9、学习理论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40、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1、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43、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 D.《公共政策学》

4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5、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46、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下一页是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1、信息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系统原则:全局、长远、综合、统筹。

3、预测原则:预则立,不预则废!

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不偏不岐。

5、智囊原则:专业化的生存之道。

6、优化原则:比较、鉴别、选优。

7、效益原则:不做亏本买卖!

8、可行与可作原则:不练葵花宝典、不做空中楼阁!

9、兼听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BD

公共政策的以下四点原则: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确定目标的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该原则,政策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

第二,面向未来。政策目标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未来的预期性,该特征要求我们在确定政策目标时必须面向未来。

第三,系统协调。我们在制定政策目标时常常会遇到多重政策目标的困扰,尤其当它们相互矛盾和冲突时更甚。

第四,明确具体。一旦能确定有关政策目标,就要使目标具体明确。

1.轮廓设想:正反逻辑推论、折中推论、分析罗列;资料搜集;数学计算;预测推论;组合方法;非系统方法。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哪些

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程序、公共政策执行等内容,也探讨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的新思维、公共政策的新背景。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B.企业 C.个人 D.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C.公共政策是对全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需求 C.集体利益 D.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7、(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政二元结构 B.两制 C.议会负责制 D.负责制

9、( B)是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管理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决策者和非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决策主体 D.执政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组织 C.利益 D.大众传媒

13、的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距就形成了( A )

A.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15、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1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9、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0、(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22、一个的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环境 D.法律环境

23、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环境 C.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4、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25、荷兰经济学家(D )是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6、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27、( C )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28、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29、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30、《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3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3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35、( B )的建立是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36、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37、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9、学习理论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40、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1、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43、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 D.《公共政策学》

4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5、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46、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下一页是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1、信息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系统原则:全局、长远、综合、统筹。

3、预测原则:预则立,不预则废!

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不偏不岐。

5、智囊原则:专业化的生存之道。

6、优化原则:比较、鉴别、选优。

7、效益原则:不做亏本买卖!

8、可行与可作原则:不练葵花宝典、不做空中楼阁!

9、兼听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BD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程序、公共政策执行等内容,也探讨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的新思维、公共政策的新背景。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B.企业 C.个人 D.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C.公共政策是对全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需求 C.集体利益 D.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7、(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政二元结构 B.两制 C.议会负责制 D.负责制

9、( B)是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管理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决策者和非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决策主体 D.执政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组织 C.利益 D.大众传媒

13、的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距就形成了( A )

A.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15、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1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9、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0、(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22、一个的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环境 D.法律环境

23、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环境 C.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4、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25、荷兰经济学家(D )是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6、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27、( C )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28、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29、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30、《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3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3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35、( B )的建立是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36、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37、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9、学习理论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40、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1、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43、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 D.《公共政策学》

4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5、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46、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下一页是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

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程序、公共政策执行等内容,也探讨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的新思维、公共政策的新背景。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B.企业 C.个人 D.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C.公共政策是对全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需求 C.集体利益 D.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7、(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政二元结构 B.两制 C.议会负责制 D.负责制

9、( B)是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管理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决策者和非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决策主体 D.执政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组织 C.利益 D.大众传媒

13、的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距就形成了( A )

A.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15、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1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9、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0、(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22、一个的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环境 D.法律环境

23、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环境 C.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4、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25、荷兰经济学家(D )是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6、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27、( C )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28、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29、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30、《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3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3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35、( B )的建立是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36、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37、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9、学习理论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40、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1、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43、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 D.《公共政策学》

4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5、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46、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下一页是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1、信息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系统原则:全局、长远、综合、统筹。

3、预测原则:预则立,不预则废!

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不偏不岐。

5、智囊原则:专业化的生存之道。

6、优化原则:比较、鉴别、选优。

7、效益原则:不做亏本买卖!

8、可行与可作原则:不练葵花宝典、不做空中楼阁!

9、兼听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城市规划的精髓

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程序、公共政策执行等内容,也探讨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的新思维、公共政策的新背景。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B.企业 C.个人 D.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C.公共政策是对全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需求 C.集体利益 D.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7、(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政二元结构 B.两制 C.议会负责制 D.负责制

9、( B)是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管理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决策者和非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决策主体 D.执政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组织 C.利益 D.大众传媒

13、的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距就形成了( A )

A.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15、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1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9、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0、(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22、一个的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环境 D.法律环境

23、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环境 C.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4、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25、荷兰经济学家(D )是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6、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27、( C )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28、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29、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30、《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3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3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35、( B )的建立是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36、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37、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9、学习理论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40、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1、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43、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 D.《公共政策学》

4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5、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46、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下一页是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

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程序、公共政策执行等内容,也探讨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的新思维、公共政策的新背景。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B.企业 C.个人 D.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C.公共政策是对全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需求 C.集体利益 D.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7、(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政二元结构 B.两制 C.议会负责制 D.负责制

9、( B)是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管理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决策者和非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决策主体 D.执政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组织 C.利益 D.大众传媒

13、的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距就形成了( A )

A.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15、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16、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19、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0、(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22、一个的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环境 D.法律环境

23、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环境 C.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4、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25、荷兰经济学家(D )是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6、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27、( C )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28、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29、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30、《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3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3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35、( B )的建立是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36、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37、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9、学习理论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40、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1、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4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43、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 D.《公共政策学》

4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5、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46、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下一页是2017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1、信息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系统原则:全局、长远、综合、统筹。

3、预测原则:预则立,不预则废!

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不偏不岐。

5、智囊原则:专业化的生存之道。

6、优化原则:比较、鉴别、选优。

7、效益原则:不做亏本买卖!

8、可行与可作原则:不练葵花宝典、不做空中楼阁!

9、兼听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BD

公共政策的以下四点原则: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确定目标的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该原则,政策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

第二,面向未来。政策目标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未来的预期性,该特征要求我们在确定政策目标时必须面向未来。

第三,系统协调。我们在制定政策目标时常常会遇到多重政策目标的困扰,尤其当它们相互矛盾和冲突时更甚。

第四,明确具体。一旦能确定有关政策目标,就要使目标具体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