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做"和"当作"的区别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王力和吕叔湘先生对这两字有过精彩的论断。王先生说“做”、“作”是一对骈词,骈词是指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呼/唤”、“逆/迎”、“域/国 ”、“观/看”等都是骈词。具体到“做”“作”上,表达的表“制造”义的去声的“作”写成“做”以后,“做”和有多种引申意义的读入声的“作”构成了一对骈词,也就是说,“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吕先生说“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造出“做”字来代表这个去声读音。文白异读也体现了骈词的特征。

当与秦相较的当怎么读 当与秦相较的与用法当与秦相较的当怎么读 当与秦相较的与用法


当与秦相较的当怎么读 当与秦相较的与用法


这样,“做”“作”反映了新旧词之间词汇兴替的现象。按照词汇兴替的一般规则,新词先在常用义上替代旧词,接着,在从实到虚的各引申义上,逐步替代旧词,词汇兴替的结果是新词的领地不断扩大,旧词则渐次蜕变为不成词语素,从语体上来看,旧词从口语中退缩,保留在书面语中。旧词“作”的本义是“起来”,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高频词,基本义已经是“制造”。表“制造”义的“作”后来在口语中读做去声,而且最迟在晚唐五代,为了在字形上有区别,专门造了“做”字,来表示这个读去声表“制造”的意义。“做”字产生以后,以“制造”义为起点,产生了一组引申义,跟“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引申意义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读去声的“做”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口语中代替了原先读入声的“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各引申意义。

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中,“作”一般用于构词语素,作为一个构词成分,需要跟别的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以后才能使用,而“做”则是一个单用的词,作为一个词,它单独就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使用。根据这个标准,由于“作为”是一个复合词,“作”是语素,以写成“作为”为宜。

“作”、“做”在普通话中读音已经混同了,但是在许多方言中读音并不相同,如果您的方言中能够区分两者读音,不妨也可以当做一个辨别的依据。

1、词义不同

与:“当作”中的“当”读dāng,“担任,充当”的意思。

“当做”中的“当”读dàng,“认为,看作,看成”的意思。

2、词性不同

“做”多带体词性宾语(做生意),表示较具体的活动。

“作”多带谓词性宾语(作报告),表示较抽象的行为。

3、“做”是“作”新的字形

“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造出“做”字来代表这个去声读音

当和做分开,当是副词,应该的意思,当做就是应该做什么的意思,当作就是

把比作

做和作不一样,一个是做,一个是作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翻译是什么?

翻1.诸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失去土地。动词)译: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

出处:〔宋代〕苏洵 《六国论》。

原文: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当作第四声。较,或未易量。

译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相关赏析:

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当做"和"当作"的区别

“做”、“作”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做”“作”的关系和分合问题,可以说众说纷纭。从使用的现实情况看,人们总结出来的两者的大致区别是:“做”多带体词性宾语(做生意),表示较具体的活动;而“作”多带谓词性宾语(作报告),表示较抽象的行为。但是按照这些标准,实际上并不能区分清楚,有些学者把两者看做异体字,但是在使用习惯上并不都能互换。“做”“作”分合的标准是什么?

王力和吕叔湘先生对这两字有过精彩的论断。王先生说“做”、“作”是一对骈词,骈词是指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呼/唤”、“逆/迎”、“域/国 ”、“观/看”等都是骈词。具体到“做”“作”上,表达的表“制造”义的去声的“作”写成“做”以后,“做”和有多种引申意义的读入声的“作”构成了一对骈词,也就是说,“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吕先生说“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造出“做”字来代表这个去声读音。文白异读也体现了骈词的特征。

这样,“做”“作”反映了新旧词之间词汇兴替的现象。按照词汇兴替的一般规则,新词先在常用义上替代旧词,接着,在从实到虚的各引申义上,逐步替代旧词,词汇兴替的结果是新词的领地不断扩大,旧词则渐次蜕变为不成词语素,从语体上来看,旧词从口语中退缩,保留在书面语中。旧词“作”的本义是“起来”,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高频词,基本义已经是“制造”。表“制造”义的“作”后来在口语中读做去声,而且最迟在晚唐五代,为了在字形上有区别,专门造了“做”字,来表示这个读去声表“制造”的意义。“做”字产生以后,以“礼:礼待 名词为动词制造”义为起点,产生了一组引申义,跟“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引申意义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读去声的“做”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口语中代替了原先读入声的“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各引申意义。

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中,“作”一般用于构词语素,作为一个构词成分,需要跟别的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以后才能使用,而“做”则是一个单用的词,作为一个词,它单独就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使用。根据这个标准,由于“作为”是一个复合词,“作”是语素,以写成“作为”为宜。

“作”、“做”在普通话中读音已经混同了,但是在许多方言中读音并不相同,如果您的方言中能够区分两者读音,不妨也可以当做一个辨别的依据。

1、词义不同

“当作”中的“当”读dāng,“担任,充当”的意思。

“当做”中的“当”读dàng,“认为,看作,看成”的意思。

2、词性不同

“做”多带体词性宾语(做生意),表示较具体的活动。

“作”多带谓词性宾语(作报告),表示较抽象的行为。

3、“做”是“作”新的字形

“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造出“做”字来代表这个去声读音

当和做分开,当是副词,应该的意思,当做就是应该做什么的意思,当作就是

把比作

做和作不一样,一个是做,一个是作

【好的话加分】文言文字词,求翻译

我去看了一下,确实是太多了。不犹:过对我来说很简单。如果你时间不紧,不是太着急用,过几天我给你。这几天太忙了!

太多了,没人会回的啊。2.祖父:。。楼主还是认真做作业吧。。。

文言文退让

悲夫!有如此之势52,而53为秦人积威54之所劫55,日56削月割,以趋于57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59不赂而胜之之势。

1. 求一篇古文,讲的是国王割地退让,但秦军又进一步,贪得无厌的 《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 ,战不善2,弊在赂秦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或曰5:六国互丧,率6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7失强援,不能独完8。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6取之外,小10则获邑,大则得城。

思厥先祖父13,暴霜露14,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15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17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8,奉之弥繁19,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0矣。

至于2122,理固宜然2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4此言得之25。齐人未尝赂秦,终26继27五国迁灭28,何哉?与嬴29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30丧,齐亦不免31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2,能守其土,义33不赂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37,李牧连却38之。

洎39牧以40谗41诛,邯郸为郡4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3,可谓智力44孤危,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45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46,当47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8。呜呼!以49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50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51也。

苟60以天下之大,而从61六国破亡之故事62,是又在六国下63矣。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 退避三舍(文言文)及简单的解释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

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我一定命令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当做不是一个词,当作是一个词,意思是把什么比为什么。·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 退避三舍故事的古文和译文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oid a conflict

典 故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我一定命令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急求语文文言文专家帮忙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谢谢了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1百倍;诸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1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一、 一词多义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介词)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把) 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 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连词)

7、洎牧以谗诛(由于,因为)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那么秦国的欲望,诸侯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动词)

2、与战胜而得者(和。介词)

[1]

二、古今异义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

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11.再:

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1]三、成语如弃草芥:

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1]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二、省略句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至丹以荆卿为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6. 邯郸为郡

7.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8.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三、被动句

1.洎牧以谗诛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四、判断句

1.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五、定语后置句

1.苟以天下之大[1]五、词类活用1.义不赂秦

义:坚持(施行)正义 名词作动词

2.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 月:每月 名词作状语

6.以地事秦

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名词作状语

10.始速祸焉

速:招致 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取自下策 名词作动词[1]六、通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不要

4.暴霜露

通曝:冒着[1]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追问亲,看清标题好不好,不要用苏洵的来糊弄我要的是【苏辙】的。0|评论求助知友lysedel |来自团队成功在于奋斗 |十采纳率67%擅长领域:教育/科学东莞市语言学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5条检举|12 分钟前南纬十度| 四级一、文言实词

1.通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帮助懒汉是我们贴吧不应开拓的业务,这孩子没出息!

苏洵的,这个不能传给儿子

当与秦相较的与的意思

今义:实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际上

问题一:当与秦相较的与的解释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与:和。 当与秦: 倘若和秦国。

问题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什么意思 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意思是说不定谁胜谁败

问题三:液晶电视的画中画有啥作用? 所谓的画中画是指你在看电视的同时也可以看DVD,而并不是说可以同时观看两种不同的电视节目。创维40L16HC这款机子具有画中画功能,而且还有采用现在很是流行的IPS硬屏技术哦。

问题四:谁知道‘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意思 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问题五: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因为一两的当是什么意思 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因为一两的当是什么意思

当通“倘”、tang三声.意思是如果.量,二声、估量.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意思是说不定谁胜谁败).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六国论》是苏洵政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下面,我为大家提供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34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5速36祸焉。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肴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末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说来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秦国。秦国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的,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象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能不令人悲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