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表现作者当时已经对官场疲惫、无奈的态度;但他又不抱怨,不自甘堕落。并以小竹楼及周围美好环境为精神寄托,希望属于自己的这片净土不会受污染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原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原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原文


王禹偶忧念国事,以直谏敢言而遭贬。表面上看,本文写小竹楼环境之优美和居于其中的情趣,又写了谪居生活的闲适,实际上透露出作者上的失意和对贬谪的不满。作者曾作<端拱箴),劝谏国君力戒、征伐、滥刑,以仁政爱民为务,从本文对骄奢逸的贵族生活的鄙视中,也可看出他的这一观念,看出他清廉高沽的守。

王禹偶“事上不曲邪,居下不谄佞。见善若已有,嫉恶过仇雠”((全宋文)卷三戚纶(王禹偶诔词))。他为人刚毅,信念坚定,爱憎分明,品格高尚。本文末段通过竹楼“易朽”与“不朽”的议论,告诉人们,竹楼虽然易朽,但居其间者的人格却是不朽的,“屈于身而不屈于道”的人永远是不朽的。对应该如何处世为人,王禹偁作了很好的回答。

本文前半部分描绘竹楼中所见、所闻、所感,为后半部分的抒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全文紧扣竹楼来写,由竹楼“价廉而工省”,又宜于居住,写到竹瓦的寿命十年,但自己累遭贬官,“奔走不暇”,“岂惧竹楼之易朽”。通过写竹楼,表明了自己身可屈而道不可屈、向往不朽的人生境界的崇高心

把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分为四部分并总结段意一共5段 分为四个部分

[层次结构]

本文以“亦谪居之胜概也”为界,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为记叙描绘,后为发慨咏志.

首段指出黄冈房屋的特点:因多竹故皆竹屋.

第二段记叙自己所建小竹楼的位置、竹楼上所看到的景观、及自己在不同季节的感受和各种活动的情趣.

第三段写自己优游无事、闲适自乐的谪居生活.

第四段表示自己鄙视那些居华丽高楼者所过的骄奢逸的生活.

第五段就竹楼之易朽,联系自己的累遭贬谪而抒发感慨.

末尾点明作记时间.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译文(全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译文)

原文】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译文】黄冈这个地方长了很多竹子,大的像屋檩上的木条,竹工将它劈开,削去竹节,用它代替瓦片。

【原文】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价钱便宜又省工省力。

【原文】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译文】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已经坍塌,丛生的草木显得十分荒凉,我就地建造了两间小楼,和月波楼相通。

【原文】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

【译文】在楼上远望可以包揽山光,平视可以舀取江水。那种幽静辽远的意境,是无法把它完全描绘出来的。

【原文】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译文】夏天适合疾风骤雨,在楼内听到像是瀑布从天而降的声音;冬天适合下鹅毛大雪,可以听到像是碎玉落在屋顶的声音。

【原文】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译文】这竹楼适宜弹琴,琴的声音是那样清虚和畅;这里适宜朗诵诗歌,诗歌的韵律清新致极;适合下围棋,棋子的声音叮叮作响;适合投壶,箭矢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些美景都是竹楼所助成的。

【原文】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译文】办完公事回来,闲暇之余,身披着用羽毛缝成的风衣,头戴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燃一柱香,安静的坐在那儿看书,清闲自在,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忧虑。

【原文】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译文】除了山水之外,只能看见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禽鸟、烟雾、轻云、竹林、树木罢了。

【原文】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译文】等到酒醒,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了夕阳,迎来了皎洁的明月,这也算是贬谪生活的一大乐事了。

【原文】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译文】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井干楼、丽谯楼,也是够华丽的了!

【原文】止于贮,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译文】可惜只能是用来养,观歌舞,这些都不是诗人墨客所做的事,是我所不的。

【原文】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译文】我听竹工说:“竹片做的瓦仅仅能用十年,如果再铺一层,可以用二十年。”

【原文】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译文】唉!我于宋太宗至道元年,由翰林院被贬滁州,至道二年转到广陵,至道三年又到西掖。宋真宗咸平元年的除夕接到去黄州的命令,咸平二年的闰三月到达这里。

【原文】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译文】四年来,到处奔走,不得空闲,不知道明年又身在何处,哪里还担心竹楼容易朽坏呢!

【原文】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希望我的继任者能与我志向相同,在我之后好好修缮竹楼 ,或许这楼也就不至于朽坏了。

【原文】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 ,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成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这篇文章写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八月十五日。其时,王禹偁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这是他第三次遭到贬谪。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所说:“王元之谪黄州,实由宰相不悦。”他到黄州任所后,就在“子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竹楼。本文乃为其竹楼所作的记文。文中通过修建竹楼的记叙和描写,抒发了仕途失意、寄情闲适的思想情绪。

全文可分为四段。

文章的段,从“竹”写起,不仅落笔就点题,而且交代了以竹代瓦的原因。因黄冈之地多竹,而且“大者如椽”,把它破开,刮去其节,便可代陶瓦用,既便宜又省工。所以,黄州一带家家都是竹瓦屋。这一段写明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为下文作者自建小竹楼的叙写作了铺垫。

接下来第二段,由“比屋皆然”的黄州竹屋,自然转到本文所要写的小竹楼上来,在此段里,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竹楼的建造地点,是在城外的西北角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地带,他为什么要把竹楼建在这里呢?因为这里与他早时自建的“月波楼”相通,显得幽静而不鄙俗。接着用四个短句描写楼外的山川景色。四句中前三句是对楼外所见景色的具体描写,后一句是集中概括。这样写来,有虚有实,寓繁于简,使人产生楼外风景美不胜收之感。下面又用六个排句,着力描写楼中六“宜”。前二“宜”字写天时之趣,后四“宜”字写人事之乐,而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竹楼的共鸣作用所致,故段末用“皆竹楼之所助也”一句收住。竹楼之景甚多,而这里只从声音之美上着眼。楼外楼内,雨声、雷声、琴声、歌诗声、围棋声、投壶声与竹相应,奇趣横生,文致隽绝,使人神思飞越,犹如身临其境。

下面第三段,记叙作者谪居中公退之暇的生活。如果说,上一段是纯客观的描写,那么这一段则转为写人,而这人也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公退之暇”,来此竹楼,身穿道衣,头戴道帽,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于楼中,借以解除世俗的烦恼。在这几句中,可值得注意的是“消遣世虑”一语,它揭示了作者在官场中屡遭排挤的抑郁心情。尽管这里的话说得比较委婉,但细加品味,作者心头的难言之慨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他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除了江水和山峦之外,只见片片风帆、翩翩沙鸥、缕缕烟云和丛丛绿林青竹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前人评说:“此写登楼之胜,则遥情独往,翩翩欲仙矣”(见《古文观止》)但在这种超然物外,“羽化而登仙”的消极出世之慨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激愤和不平。接下几句,又以“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四楼与竹楼对比,意在表明自己不慕高贵豪华,宁过清贫的生活,从而使文章思想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文章后一段,以抒写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慨叹结束。这一段虽是议论,开始仍从竹瓦易朽写起,显示不离题目。竹楼之前景固然不好,比之于作者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宋太宗至道乙未岁(995),到己亥年(999)闰三月,四年之间,王禹偁由翰林学士贬任滁州知州,又移任扬州,再被召回朝廷,复知制诰,再贬黄州知州。而且“未知明年又在何处?”正因为如此,他“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但出于对竹楼的眷眷深情,作者希望“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这,又回到了“竹楼”上来,承应文章篇首,行文十分严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别具匠心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谪居的情怀寓于修筑竹楼的叙写之中,感情深沉而不显露。如文中写到读《易》、醉酒、玩景、品茶,这自然是一种消遣,但作者遭贬后的这种消遣不正暗示着内心的不平么!又如文章结尾,表面上是希望未来的同志能继续修整竹楼,使之不朽,而实际上则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激励自己的斗争意志。正是因为寓情于景,情从景出,所以文章才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其次,构思精巧,结构谨严。文章题为“竹楼记”,作者笔如游龙戏珠,抱而不脱,紧紧围绕着竹楼展开描写,先以竹发端,然后由竹进到竹楼,再写竹楼景色、楼中六“宜”,后以希望“斯楼之不朽”作结,仍然归到“竹楼”本题上,这种承转自然,前后相顾,层次分明的结构艺术,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此外,这篇文章语言简丽平朴,写情真切传神,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译文】黄冈这个地方长了很多竹子,大的像屋檩上的木条,竹工将它劈开,削去竹节,用它代替瓦片。

【原文】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价钱便宜又省工省力。

【原文】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译文】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已经坍塌,丛生的草木显得十分荒凉,我就地建造了两间小楼,和月波楼相通。

【原文】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

【译文】在楼上远望可以包揽山光,平视可以舀取江水。那种幽静辽远的意境,是无法把它完全描绘出来的。

【原文】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译文】夏天适合疾风骤雨,在楼内听到像是瀑布从天而降的声音;冬天适合下鹅毛大雪,可以听到像是碎玉落在屋顶的声音。

【原文】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译文】这竹楼适宜弹琴,琴的声音是那样清虚和畅;这里适宜朗诵诗歌,诗歌的韵律清新致极;适合下围棋,棋子的声音叮叮作响;适合投壶,箭矢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些美景都是竹楼所助成的。

【原文】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译文】办完公事回来,闲暇之余,身披着用羽毛缝成的风衣,头戴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燃一柱香,安静的坐在那儿看书,清闲自在,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忧虑。

【原文】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译文】除了山水之外,只能看见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禽鸟、烟雾、轻云、竹林、树木罢了。

【原文】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译文】等到酒醒,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了夕阳,迎来了皎洁的明月,这也算是贬谪生活的一大乐事了。

【原文】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译文】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井干楼、丽谯楼,也是够华丽的了!

【原文】止于贮,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译文】可惜只能是用来养,观歌舞,这些都不是诗人墨客所做的事,是我所不的。

【原文】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译文】我听竹工说:“竹片做的瓦仅仅能用十年,如果再铺一层,可以用二十年。”

【原文】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译文】唉!我于宋太宗至道元年,由翰林院被贬滁州,至道二年转到广陵,至道三年又到西掖。宋真宗咸平元年的除夕接到去黄州的命令,咸平二年的闰三月到达这里。

【原文】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译文】四年来,到处奔走,不得空闲,不知道明年又身在何处,哪里还担心竹楼容易朽坏呢!

【原文】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希望我的继任者能与我志向相同,在我之后好好修缮竹楼 ,或许这楼也就不至于朽坏了。

【原文】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全文翻译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在月城的西北角,矮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

(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降下骤雨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

(这里)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着香火,自己默默坐着,排除世俗杂念。

原文: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作于王禹偁(chēng)(954—1001)贬官黄州期间。

赏析

王禹偁禀性刚直,不畏权势,因此多次得罪权要,一生屡遭贬谪。公元997年,即位不久的宋真宗将次遭贬的王禹偁召回京师,但是,王禹偁依旧直言政事,与宰相张齐贤、李沆产生了矛盾,而不容于朝。公元998年大年三十,王禹偁拜受了贬任黄州的诏令。

999年暮春时节,他离开了开封,前往黄州。《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就是写在这第二次贬官期间。这年中秋佳节,身在黄州的王禹偁,于竹楼赏月抚昔之际,禁不住有感而发,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志趣。

黄冈一带竹子很多,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破开,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既便宜又省工。我因此建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连。登楼远望群山,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适宜听急雨,有如瀑布飞溅的声响;冬天,适宜听大雪,有如碎玉撒落的声响。这里适宜鼓琴,琴声和谐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竹楼所给予的。我在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水色山光之外,只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品完了,香烧尽了,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居生活中的佳境啊。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复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译文)

王禹偁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

在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降下骤雨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这里)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

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确实是高!井干楼、丽谯楼,华丽确实是华丽!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陈列歌舞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做的事情,我也不屑于去做。

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转到广陵,丁酉年又调入中书省。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咸平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记

不知道,黄冈这地方出产很多竹子,大的有房椽那么粗。竹工破开竹子,剃去竹节,来代替用泥土烧制的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这样做价钱便宜而且又可节省工时。黄冈城的城西北角。城上的垛墙坍塌了,草木丛生,荒芜着无人整理,我就在这地方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连接。(站在竹楼上)远处山色尽收眼中,江波如入怀抱,这地方安静,又给人以辽阔的印象。

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听起来像有瀑布声;遇到冬天下大雪,听起来像玉石碎裂声。这地方适宜弹琴,琴声高扬而流畅;这地方适宜吟诵诗歌,吟诗声高亢美妙;这地方适宜下围棋,棋子敲击棋盘声叮铃着响;这地方适于作投壶之戏,投出去的矢击打在壶中的声音铮铮作响:(形成这种令人欢悦的声音)都是这竹楼的帮助。

公事完毕回来的时间,我披着用鸟羽绒织成的大氅,头戴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着香,面对香炉不出声地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江山之外,只见风中船帆、沙滩上的鸟、如烟的云、眼前的竹材而已。等到酒力渐散,茶炉的烟气渐渐停歇,送走夕阳,迎来夜月,这也是我在谪居之地的一个景象。那齐云楼、落星楼,高大倒是高大啊!井干楼、丽谯楼,华丽也倒是华丽!但它们只用来收容歌妓、,不是诗人的事,我不欣赏这种地方。我听竹工说:“竹作瓦,只可用十年,如加上一层竹瓦,就可以用二十年。”啊!我在至道至乙未年,从翰林贬到滁州;丙申年,又改派到扬州;丁酉年,又回到京城进中书省;戊戌年除夕,我接到被眨齐安(黄州)的命令。己亥年闰三月,我到黄州郡。四年之间,往来奔走,没有空闲;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我那里害怕竹楼的朽烂呢?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接下来修茸竹楼,希望这竹楼能不朽烂。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