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铝热反应实验展开研究.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对“铝热反应”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

NaOH溶液

故为:合理;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选择题)高中化学实验现象(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选择题)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选择题)


(2)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H - +H 2 O=2AlO 2 - +3H 2 ↑,所以可用NaOH溶液检验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

故为:NaOH溶液;2Al+2OH - +H 2 O=2AlO 2 - +3H 2 ↑;

(3)A.浓硫酸易使铁、铝钝化,不能使合金溶解,故A错误;

B.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熔融物可溶解于稀硫酸中,故B正确;

C.稀与金属反应生成污染性气体,不是选择,故C错误;

D.铁不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将熔融物全部溶解,故D错误;

故为:B;

Ⅱ.(1)O→C之间没有沉淀生成,说明过量,O→C之间发生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 + +OH - ═H 2 O,

故为:H + +OH - ═H 2 O;

(2)D与E一段沉淀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该反应为NH 4 NO 3 和NaOH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4 + +OH - ═NH 3 ?H 2 O;说明被还原生成了铵根离子,;

上述现象说明溶液中结合OH - 是氢离子,然后为Al 3+ 、Fe 3+ ,结合OH - 是铵根离子,所以溶液中的离子结合OH 滴加NaOH体积为31ml时,发生反应为①H + +OH - =H 2 O,②Fe 3+ +3OH - =Fe(OH) 3 ↓,Al 3+ +3OH - =Al(OH) 3 ↓,则C点的体积为31mL- 0.024mol×3 4mol/L ×1000mL/L- 0.008mol×3 4mol/L ×1000mL/L=7mL,- 的能力最强的是氢离子,最弱的是铵根离子,

设铁为xmol,Al为0.008mol,生成为:(34-31)×0.001L×4mol/L=0.012mol,由于显示过量,铁反应生成了,由电子守恒可知,3x+0.008×3=0.012×8,解得x=0.024mol,即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0.024mol,生成沉淀的总物质的量为:0.008mol+0.024mol=0.032mol;

故为:0.032;7.

高一化学喷泉实验问题

给试管中的碳酸氢钠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NaHCO3==(加热)2Na2CO3+H2O+CO2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参考资料】

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水水

NH3溶解度为1:700

HCl

水水

CO2

2NaOH+CO2=Na2CO3+H2O

SO2

2NaOH+SO2=Na2SO3+H2O

Cl2

2NaOH+Cl2=NaClO+NaCl+H2O

水水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Y

ANH3

H2O

BSO2

6mol/L H2SO4溶液

D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高中化学常考实验现象吗

Ⅰ.(1)铝的熔点比铁低,生成铁和液态铝一起滴落至盛有沙子的容器中形成合金,所以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

考,要大致掌握。得知道题目描述的是哪个反应

HCl溶解度为1:500

一般都是很固定的十来个常见化学反应的描述而已。

由于是应试教育,只需要掌握我上述说的那些反应的典型现象就可以了。每个现象的描述也就两三句短话而已。

钠的实验现象

气体制备、化合物制备、酸碱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题,急急急,谢谢

CCO2

的作用是作氧故为:NH 4 + +OH - ═NH 3 ?H 2 O;Al 3+ 、Fe 3+ 、H + ;NH 4 + ;化剂。

高中化学神奇的实验有那些

喷泉实验

将生锈的铁钉扔入盐酸中,一会儿后铁钉变得光亮,返老还童了。

高中萃取是利用分散系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过程。高中化学中的萃取,主要是萃取溴水、碘水之类的问题。溴和碘均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所以用可以把溴和碘从其水溶液中分离出来。好看点的也就蓝瓶子实验有点看头,

当初高中的时候 觉得 银镜反映 比较好玩,还幻想在家造出好多好多银子来呢、、、

高中化学的一些有机化学物质的性质,和一些实验现象等等,拜托了

你高几啊?如果是高一的话实验是四个

1、甲烷和的取代

2、乙醇的催化氧化

3(3)由图可知,EF段消耗的为36mL-34m=2mL,故该计算参加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为:0.002L×4mol/L=0.008mol,根据Al(OH) 3 +OH - =AlO 2 - +2H 2 O可知,Al(OH) 3 的物质的量为0.008mol;金属混合物中含有铝0.008mol;、的制备

4、双糖和多糖的酸性水解及验证

高一的话有机化学只需要烃类:

首先是脂肪烃,

烷烃、烯烃、炔烃

甲烷 单键,只要注意燃烧反应、与卤素下层为无色,所以没有碘单质,但是具有强氧化性,有可能将碘离子氧化成碘酸根离子。不能萃取碘酸根离子,也就是说,无色溶液可能有碘离子。的取代反应、结构为正四面体

可由CH3COONa与NaOH与CaO(催化剂)固体混合加热制取

另外只有甲烷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烯烃炔烃都是2个碳开始

乙烯 双键 乙炔 三键 都可使酸性褪色(氧化反应)并使溴水褪色(加成反应)、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

乙烯可由乙醇加浓硫酸制得、乙炔由电石CaC2加水

甲烷、乙烯和乙炔的C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燃烧时甲烷基本无烟、乙烯冒黑烟、乙炔大冒黑烟(没有完全燃烧的表现)

接下来就是烷烃同分异构体、还有它们的命名、结构简式啊什么什么的

芳香烃

就是含苯环的烃类

来源于煤的干馏得到的

平面正六边形、键是SP2杂化轨道、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条件是催化剂,烷烃一般是光照、在甲苯的取代反应时需要注意)

苯有硝化反应(在浓硫酸条件下、与生成)、磺化反应(与浓硫酸生成苯磺酸)、还有在无水条件下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三颈烧瓶、冷凝回流啊什么的)、主要是这么几个。

不过不好意思只能帮你稍微梳理一下、在这里也说不细致的。

求高中化学(人教版)的所有实验及现象

NO2

你去买一本<<高考考试大纲>>化学!

出版社的制取氧化铜:将5g五水合硫

4块钱!里面全都有的,而且还有好多零碎知识点!对你一定有帮助的

我就在用!

贴吧里有视频

高一化学所有实验,要过程、现象和结论

蔗糖和浓硫酸反应,

高一化学实验:制取氧化铜,用容量瓶配置溶液,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卤素性质及其氯离子的检验,浓硫

酸的性质及其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酸铜(CuSO4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如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搅拌至完全溶解.

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不在产生沉淀.CuSO4+2NaOH==Cu(OH)2↓+Na2SO4

过滤溶液,并用蒸馏水洗涤滤渣2--3次.

加热滤渣至完全边为黑色.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将钠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用滤纸吸去上面的煤油.

在小烧杯中倒入一些水,用镊子把切下来的钠放入烧杯中,并迅速用玻璃片把烧杯盖好,观察现象.2Na+H2O==2NaOH+H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在一干燥的试管中放入1克左右的碳酸氢钠,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

氯离子的检验:将样品溶于蒸馏水中,用硝

酸酸化溶液,并滴入几滴硝

酸银溶液(AgNO3),生成不溶于硝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酸的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氯离子.Cl-+Ag+==AgCl↓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将样品溶于蒸馏水后加入溶液(BaCl2),生成不溶于稀盐

酸的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硫

酸根离子.SO42-+Ba2+==BaSO4↓

麻烦谁给我说说高中化学有哪些常见的萃取实验!具体一点!特别是实验现象!

如果用苯来萃取,苯层在上面,层变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得无色透明;如果用来萃取,层在下方B为制的化学反应,正确,上面的水层会变得无色透明。

高中化学选择题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FeCl3溶液与Na2SO3溶液

需要掌握的有机物:大标题出现的有机物都是需要掌握的。如果你是高二高三的学生,那有机需要掌握的内容就多了。

选择B项,不懂问我

【使用方法】C无法判断

D也有可能是甲酸酯

很显然B

B

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