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十七孔桥桥洞数的设置反映了古人的什么思想?

尘心息后觉凉来

十七孔桥中间的一个桥洞最为高大,由此向两侧逐渐缩小。从东西两端分别向中间的桥洞数去,桥洞的数目都是9个。古人认为,“九”是的阳数,封建也被称为“九五”之尊,因此,十七孔桥桥洞数的设置正反映了古人的这种思想。

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宣传语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宣传语


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宣传语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谢燕华)

十七孔桥为什么会“金光穿洞”?

8、颐和园画中游 :

金光穿洞现象:日落的方位随季节不断变化,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落点上,阳光恰好照射在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美景。

东洲云海落樽前

十七孔桥介绍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

其造型兼有、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颐和园的对联是什么?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谢燕华)

颐和园有好多经典的对联,罗列如下:

1、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2、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3、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4、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题

云移溪树侵书幌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8、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10、颐和园霞芬室谐趣园系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谢燕华)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11、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翠涌千峰宿雨收

12、颐和园涵远堂

西岭烟霞生袖底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怎么修成的?

隔帘花气静闻香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主要是通过施工工人按照施工图纸建造而成的。

通过工人施工建成的。工人按照施工图纸建造十七孔为了缓解园林的用水压力,乾隆在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时下令拓挖翁山山下的湖泊,便将其改名为“昆明湖”。因拓挖昆明湖而多出来的土堆则被堆积到翁山处,而翁山也于这个时期被改名为“万寿山”。这昆明湖与万寿山便就是颐和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昆明湖占据了该园林面积的四分之三。此外,颐和园内不同风格的建筑多达三千多座,其中包括佛香阁、长廊、谐趣园等等。桥。

工艺。这个孔桥是的制作,设计的理念十分先进。

颐和园17孔桥的故事有哪些?

金光穿洞发生的地点是颐和园中的石桥一十七孔桥。古人在建造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

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这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米,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就象是一道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过耳根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月波潋滟金为色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悠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稍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蔽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路过,见那老头饥饥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就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还准备前来“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总监打听到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户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就好象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一年的饭钱吧!”总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

关于颐和园古诗

螺黛一丸,堤岸间种桃柳,十里青山行画里. 2,岸引长风吹不断、一径竹荫云满地 ,银盆浮碧岫 描写颐和园的诗句 1、满山松柏成林、虹卧石梁。 波回兰桨、春湖落日水拖蓝,影翻明月照还空。鳞纹千叠,半帘花影月笼沙 ,天影楼台上下涵,璧月漾金波,双飞百鸟风送岩泉润墨池似江南。 5,林下缀以繁花。尘心息后觉凉来 3,湖中一片荷香。 4

颐和园十七孔桥出光穿洞,此类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飞瀑垂空漱石凉

“金光穿洞”景象的形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古人在建造十七孔桥的时候根据相关知识,使得冬至前后的落日光辉正好照射在十七孔的孔壁上,从而呈现出金光穿洞的壮观景象。位于西北郊外有一座翁山,山下有一个湖泊。因为有山有水,所以自元朝时期开始皇家便在此修建行宫。等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因为西郊园林的不断增多,园林用水量因此持续增加。

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也是该园林中极具知名度的一处景观。这座十七孔桥是为连接南湖岛而修建的石桥,该石桥长达一百五十米,桥下共设有十七个桥洞。这座石桥之所以设计成十七个孔,其原因在于古代帝王偏爱“九”这个数字。以十七孔桥最中间的大孔洞为始点,不管向左数还是向右数都为“九”。

这座十七孔桥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其中在冬至前后还能够欣赏到“金光穿洞”这一壮观景象。古人匠人在建造十碧通一径晴烟润七孔桥时不光考虑到了帝王的喜爱,他们还运用到了天文地理知识。基于这些知识的运用,十七孔桥每到冬至前后如果有落日,落日阳光便会照射到每个孔洞的洞壁上。如此一来,便会出现“金光穿洞”的景象。

关于颐和园诗句有哪些?

霞芬室,在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燕华)

1、颐和园墙根 :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2、颐和园绣漪桥 :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颐和园月波楼 :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 :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

月下联:紫禁城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幽籁静中观水动 ,

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10、颐和园霞芬室 :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的传说?为什么要建成十七孔的呢?

颐和园画中游

因为皇家以“九”为尊,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里,奇数为阳,九是至阳之数,代表了天,也就代表了皇权半帘花影月笼沙。而十七孔桥不论从哪边数都是第九个孔在中间。

因为皇上喜欢9

颐和园颐和园景点

乾隆年间,有许多能工巧匠被请来修十七孔桥,他们很勤奋地一斧一凿地从房山开采汉白玉,然后一步一步地流着汗水运回到颐和园。

1、颐和园资料2、颐和园的3、颐和园历史4、关于颐和园的资料5、颐和园颐和园资料1、颐和园,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2、清朝乾隆继位以前,在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3、宣统三年(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由于皇家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日趋枯竭,为补贴园林的财政,三年(14年)1月14日,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4月、内务部、步军统领衙门和清室内务府商定:“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提出《颐和园等处售券试办章程》。规定从5月6日开始正式对售票。4、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5、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颐和园的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爱新觉罗·玄烨

颐和园历史

颐和园,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意为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晚年的慈禧,答应光绪亲政,自己不再干预朝政,才为修建了颐和园。颐和园坐落在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重点景点。光绪十四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正式批准为5A级旅游景区。历史沿革:1、明朝弘治七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2、清朝乾隆初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3、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4、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5、光绪二十六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扩展资料:历史:颐和园是晚清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和外交活动中心,是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的发生地。光绪十六年,颐和园东宫门右侧建有小型电厂。它被称为“颐和园电灯办公室”,并被提供给颐和园。该研究所是最早的发电设施,在该市设有“西苑电灯办公室”。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西苑和颐和园电灯两套发电机组和电灯被摧毁。4月28日,光绪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在颐和园仁寿寺召唤康有为。生命康走在总局的张靖,并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 4月23日改革宣布后,光绪前往颐和园12次,召集改革者,改革。 8月的第四天,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了宫殿。两天后,她,囚禁光绪,逮捕并了改革派,并未能通过改革运动。改革期间,慈禧住在颐和园。颐和园成为旧学校的中心,反对改革并为做准备。改革失败后,光绪长期被限制在花园的玉溪厅。7月21日,光绪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和光绪逃离了颐和园。 7月25日,首次入侵颐和园。在未来,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先后被占领。在颐和园占领期间,入侵者掠夺了宝藏,许多建筑物再次被烧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颐和园是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它地处西北郊外颐和园,距京城约15公里颐和园,旧称“清漪园”。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颐和园: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颐和园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扩展资料:文化遗产价值: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参考资料来源:网—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

颐和园对联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谢燕华)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谢燕华)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云移溪树侵书幌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谢燕华)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谢燕华)

幽籁静中观水动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蒋竹荪)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谢燕华)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翠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时间:下午4点钟左右。地点:颐和园。涌千峰宿雨收

涵虚堂为颐和园南湖岛上一主要建筑。联语描绘了颐和园雨后清晨的佳丽景色:万绿丛中有一条小径通向幽幽深处,晴空中的云烟显得格外明润;干座峰峦犹如绿色波涛起伏,下了一夜的雨刚刚停息。对联通过一大(千峰)、一小(小径)突出颐和园的碧翠特色,笔调凝练,诗味浓郁,意境幽雅。 (谢燕华)

颐和园涵远堂

西岭烟霞生袖底

涵远堂为颐和园谐趣园之正殿。此联描绘了该堂的视野开阔:西山诸峰缭绕的烟霞似在袖底升起;东海瀛洲茫茫的云雾落到了酒杯之前。“西岭”、“东洲”,都用夸张和想像的表现手法,将苍茫的烟霞云海有若玩物般地置于袖底、樽前,突出此堂所涵之远。

联语情景交融,气势磅礴。上下联中一“西”一“东”,一“生”一“落”,一“底”一“前”,虚实相应,想像天外,显得意境空灵超脱。 (谢燕华)

上联: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