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何说是咏梅的绝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是北宋诗人林逋所作的七律诗《山园小梅》。被人们赞美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在这首诗中,他以一种非凡而优雅的方式书写梅花,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并用文字和写作方法提升了梅花的品格。它增强了梅花的个性,丰富了作品的境界。这首诗成功地描绘了梅花的优雅风格,也被誉为咏梅历代的代表作。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图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图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图


这两句很好地描画出了日落时月光下山林小河边的梅花的形态。山间花园清澈的水映出细细的梅花枝头,而黄昏朦胧的月光凸显出梅花幽香。作者不是直接写梅花,而是通过池塘里淡淡的梅花“薄影”和月光下梅花的“暗香”来创作梅花。然而,梅花枝头和梅花影子是相对的,昏暗的月光与淡淡的香气形成对比,动静、视觉和嗅觉融为一体

”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

因为这两首诗完美地捕捉和传达了梅花的灵魂,它们成为梅花的代名词,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歌中最的一句话。后期诗人姜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对梅花所发的感喟,那么颔联则是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这两句咏梅诗,在艺术上可说臻于极至,故一直为后人所称颂。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夔写了两个的杜梓曲牌词,名为《暗香》 《疏影》。

这首诗以清澈浅浅的池水和朦胧的月光为衬托,写出树枝阴影的美丽和香气的芬芳,衬托出无与伦比的美丽画面,堪称杰作。

一樽墨趣书法:疏影横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横斜”用之于竹则失去了活泼的生态,不是折断的,即是病枝!而于梅则显出了无限的妩媚。这种横出斜放的姿势,正合乎梅的这种清高孤傲的身份;而梅花的香,正是无意中有,而着意去寻又没有的那种,所以称之为浮动的暗香,就十分地熨帖了。

意思:稀疏的影儿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诗是写梅花的,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思?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霜禽,一作冬鸟,一作白鹤,白鸟。依据林逋“梅妻鹤子”的情趣,还是当“白鹤”解释为好。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三字写得何等传神!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又是何等细致!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托之物,意味深邃。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霜”、“粉”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用来表现他高洁情和淡远的趣味。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融的进步。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是说梅花像是剪碎了的丝织品,上面涂了油酥,正反面有深有浅,多么自然,画是画不出来的。这里用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绢和油酥制品来比喻悔花的滋润柔美,十分传神。这在宋代诗词作品中一不乏其例,如苏轼《腊梅》诗中就有“天工点酥作梅花”的句子。“向背”、“稀稠”描绘了在白天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接下去说梅花在整个白天直到日薄西山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温暖,但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严霜的侵袭下,梅花可能要受不了吧。梅花本来是以其经霜耐寒的品格受到人们称赞的,“霜深应怯”的顾虑似乎大可不必,但正是这不必要顾虑的顾虑,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

五、六两句是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爱惜,尽管它很冷落,但是还不愿让城里的俗人来观赏。把“邻僧”和“俗客”对举,是因为佛门信奉清净无为的教义,往往和隐逸之士的思想非常合拍,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唐代诗人王维,在上遭到挫折后,就以“诗佛”自居,“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看破红尘,成为佛门信徒。二十年足迹不进城市的林逋也是如此。末尾两句是说:回忆过去在梅花盛开、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叫人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是一种富有力量的心灵审美。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这组诗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好在哪里?

暗香浮动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

读者来信:2010年《名作欣赏》第5期载一文,分析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作者说:“首联赞叹梅花与众不同的品质:在众芳凋零的严寒时节,只有梅花傲然绽放,鲜妍明丽,在小园中独领。梅花以其凌寒独开的天然秉性受到文人雅士赏爱,并被视为孤傲高洁的人格象征。”读后感到作者所言并无不当,然而又觉得甚不满足。期待本为究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好在哪里,可作者告诉我们:“上句写水边梅花之姿态,下句写梅花之风韵:‘疏影’状其神清骨秀,‘横斜’写其偃蹇蟠曲,‘水清浅’则为梅之背景,衬托其高洁、温润,‘月黄昏’则以朦胧、静谧的环境烘托出梅之遗世。”这样的论点,好像不着边际。“风韵”“神清骨秀”,“高洁,温润”,“遗世”,其内涵没有任何界定,也没有起码的论证。想到许多古典文学的赏析文章大体都是这样,写些读者一望而知的东西,读后收获并不太大。难道就没有别的,更能让我这样的读者过瘾的写法了吗?我的想法有道理吗? 经得起干百年阅读的经典艺术作品的蕴含是很深邃的,又是很通俗的,一般智商的读者仅凭直觉就能感受。但是,感觉到了的,并不一定能够理解,还可能包含错误;理解了的,才能更深刻地感觉,从而纠正感受中的谬误。赏析文章本来的任务,就是将感性升华为理性。所说该文,似乎尚未完成这样的任务。作者说梅花在诗人心目中是“孤傲高洁的人格象征”有某种“神清骨秀”,“高洁、温润”,“遗世”的性质,和我们的感受是相去不远的。我不满足的地方,可能比你要多一些。在开头,作者提出问题:“梅花之美究竟在何处?”“赞叹梅花与众不同的品质。”这样的提法,隐含着一种预设,这首诗赞美的对象是“梅花的品质”,而“梅花的美”则来自于梅花这种客体。但是作者又强调说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隐含着另一种前提,梅花的美并不来自客体,而是主体的人格。前者是有某种美学理论根据的,那就是美是客体的真实,而作为人格的象征,美来自主体的精神表现。前者,提出问题,是隐含理论前提。而其结论“神清骨秀”,“高洁、温润”,“遗世”,则并未把二者的矛盾提出来加以分析,因而其结论,带着直觉感受的性质。这就是说,作者的理论和感受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在分析首联的时候,还是潜在的,而到了分析最为关键的颔联的时候,就比较突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水边梅花之姿态,下旬写梅花之风韵。”并未充分论证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了千古绝唱。“高洁、温润”,“遗世”的结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印象式的。 原因在于,作者对于后世影响甚大的的“疏影”和“暗香”既缺乏必要的历史文献的资源,又缺乏具体分析。 为什么是“疏影”,而不是繁枝?繁花满枝不是也很美吗?但那是生命旺盛,是生气蓬勃的美,而“疏”,则是稀疏,是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的另一种美。在“众芳摇落”之时,“疏影”被表现为一种“暄妍”,一种鲜明。如果把梅花写得繁茂,不但失去了环境寒冷的特点,而且失去了与严寒抗衡的风骨,更重要的是,忽略了以外在的弱显示内在的强的艺术内涵。其次是“影”。为什么是“影”?为什么要影影绰绰?要淡一点淡才雅,淡雅,淡和雅是联系在一起。而雅往往又与高联系在一起,故有高雅之说。让它鲜明一点不好吗?林和靖另有梅花诗曰:“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太鲜艳、太强烈,就可能不雅,变得俗了,只有清香才是俗的反面。 雅不但在“影”,而且在“疏”,这里渗透着古典的美学趣味。 要把“疏影”两字建构得这样精致和谐并不容易。诗句原来并不是林逋的原创,而是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明·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说:“‘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君复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转引自清-顾嗣立《寒厅诗话》)只改动了两个字,两句诗就有了不朽的生命,这种文学史的奇迹,很值得研究。(当系五代南唐江为佚诗断句,《全唐诗》江为卷无此二句) 原因大概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江为的原作有瑕疵。把竹写成“横斜”,与竹的直立相矛盾,而“横斜”与梅的曲折虬枝恰相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和靖抓住客体的特征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横斜的并不是只有梅花。据《王直方诗话·二十八》记载: 王君卿在扬州,同孙巨源、苏子瞻适相会。君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咏杏与桃李皆可用也。”东坡曰:“可则可,只是杏李花不敢承担。”一座大笑。 朋友说“疏影横斜”和“暗香浮动”也可以用来形容杏与李花,苏东坡说,“杏李花不敢承担”。从植物学的观念来说,这仅仅是玩笑而已,但从审美来说,这里有严肃的道理。“疏影横斜”和“暗香浮动”写的已经不纯粹是植物,诗人把自己个体的淡雅高贵气质赋予了它,成为诗人高雅气质的载体。正因为这样,《陈辅之诗话》第七,“体物赋情”中也议论到这个颇为尖端的问题:林和靖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近似野普薇也。 从植物的形态来说,野蔷薇的虬枝也是曲折的,用来形容野蔷薇很难说有什么不合适,因为野蔷薇不但有屈曲的虬枝而且有淡淡的香味,和梅花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从诗人个体的审美感知特征来说,它没有这样高雅。原因就是,梅花作为一种意象在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中,特别是经过林和靖的加工,其高雅性质变得稳定了。如果某一古典诗人因为野蔷薇有和梅花在形态上类似的特征,就将之作为自我形象的象征,可能变得不伦,乃至滑稽。 当然,这还要看句中的其它字眼。不可忽略的是把“疏影横斜”安放在“水清浅”之上,这是野蔷薇所不具备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提供一个空间“背景”。为什么水一定要清而浅?“清”已经是透明了,“浅”,就更透明。(深就不可能透明了)“疏影”已经是很淡雅的了,再让它横斜到清浅透明的水面上来,淡雅就更为统一和谐了。要注意这个“影”字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它可能是横斜的梅枝本身,更可能是落在水面上的影子。有了这个黑影,虽然是淡淡的,但是水的透明,就更显然了。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陈辅之云: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殆似野蔷薇。是未为知诗者。予尝踏月水边,见梅影在地,疏瘦清绝,熟味此诗,真能与梅传神也。”意象组合达到如此和谐,才构成了“高洁”的风格。 第二,王君卿提出的问题很机智,但是他说得并不准确,因为桃李花并没有梅花所特有的香气,林和靖把“桂香”改为“暗香”表现出了更大的才气。对于这一点,不但王君卿忽略了,而且前述文章的作者也忽略了。笼统地说“下旬写梅花之风韵”, 是不到位的,“暗香”写的主要不是梅花这一客体的“风韵”,对这个“暗香”作具体分析是不能回避的。首先,桂香是强烈的,而梅花的香气则是微妙的。其次,和梅花的“疏影”、“横斜”为视觉可感的不同,“暗香”却是视觉不可感的。“暗香”的神韵就在“暗”,它是看不见的,但又不是不可感的,妙在另外一种感官(嗅觉)的被调动,其特点,是“浮动”,也就是不太强烈的,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的。再加上“月黄昏”,提示了视觉的朦胧,反衬出嗅觉的精致。这就提示了梅花的淡雅高贵不是一望而知的,而是在视觉之外,只有嗅觉被调动出来才能感知的。“遗世”的人格象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意象群落有机结构的功能。这里视觉和嗅觉的交替,并不是西方象征派的“通感”(不同感官的重合沟通),恰恰相反,强调的是感知不是直接贯通,而是先后默默递进。 赋予不可见的香气以高雅品格的属性,是一种创造,似乎成为一种历史的发现,被后世重复着。早在唐诗中就不乏对梅的赞美,李白、杜牧、崔道融、罗隐等均有咏梅之诗作,甚至也有提及其“香”者,但均未赋予不可见的“暗香”和飘飘忽忽的“浮动”的气质。李峤的《梅》:“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郑谷的《梅》:“素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香”是客体的属性,是嗅觉和视觉并列的对于客体的感知。林逋把“暗香”和视觉分离开来,“暗香”就有了更多主体的脱俗的品格。宋代王淇的《梅》,说:“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到了王安石笔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但表现了从视觉到嗅觉感知递进过程的微妙,而且以暗香来作整体的定性。后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把这一点发展到:“驿外断桥边,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哪怕是可见的花“零落成泥”了,作为品格象征的香气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接下去分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欲断魂”:“梅花的开放给单调沉寂的寒冬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不仅令诗人欣喜万分,连禽鸟也被吸引过来。它们翩翩飞来,未曾落下就迫切地偷眼先看。禽鸟尚且如此’,倘若那些爱花如命的粉蝶们看了,真不知如何销魂?可惜粉蝶要到春天才有,无缘得见冬鸟。上句实写梅花,下句虚写粉蝶,极力渲染天地众生对梅花的喜爱。”读到这里,我的感觉是特别困惑。明明这两句在艺术质量上和前面那两句不可同日而语,作者却给予同样的赞美。严格地说,这一联在全诗中,显得突兀,不和谐。前面反复强调的是,梅花的淡雅高贵,是含蓄的,不能轻易觉察的,营造了一种意在象外的氛围。而这两句却强调梅花的美是一望而知的,禽鸟和粉蝶感知都显示了一种强烈的效果。隐约的美的意脉到这里突然中断。从手法上说,在律诗中用这样的对句,完全是一种程式化的俗套,一种匠气。这一联的情调不但与前面的意境不合,而且与尾联也有冲突:“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微吟”是低声的,面向内心的,“相狎”是无声的脉脉的,“檀板”和“金樽”之所以“不须”,是因为太响亮,太不朴素。与心领神会的基调不合。虽然尾联在艺术质量上,与“疏影”、“暗香”一联相比要逊色得多,但是,在意蕴大体上还是一脉相承的。“霜禽”、“粉蝶”一联显然是个败笔,这一点早就有人提出质疑: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曰:“林和靖《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诚为警绝;然其下联乃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则与上联气格全不相类,若出两人。乃知诗全篇佳者诚难得。”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认为:“至‘霜禽’、‘粉蝶’”的水平“直五尺童耳”。明-谢肇洲《小草斋诗话》卷二《外篇》上曰:“《梅花》诗,‘暗香’、‘疏影’两语自是擅场,所微乏者气格耳。” 从这里,是不是可以总结出一点阅读经典的规律:历史的成就积淀在经典中,它经得起时间无情的淘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但是历史的不朽丰碑,而且是当代不可企及的。正是因为这样,经典崇拜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防止崇拜变成迷信。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不论什么样的经典都有历史的和个人的局限。对经典不加分析,只能造成舒舒服服的自我蒙蔽。忠于艺术的读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经典的声名所蔽,不为一切权威所拘,把经典的每一细节,当做从未被赞美过的初作来检验。最忌的是,为了成全经典的权威性,不惜对显而易见的不足加以抹煞。明明看出了“粉蝶”在季节上与梅花不合,却以“虚写”强为之辩,就是一例。 艺术经典阅读应该把赞叹和推敲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一切,才能读懂经典。在古典诗话中,推敲就是把生命奉献给阅读,经典是不朽的,奉献也是无止境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鲁迅,说不尽的唐诗宋词,经典无异于历史祭坛,每一代读者都把的智慧奉献到祭坛上去燃烧。哪怕要一星火花,也要有一点执著,一点疯狂,就是推敲达到挑剔的程度,也无所畏惧。认真挑剔起来,这首诗的瑕疵,还不止上述两句,至少开头一句的“众芳摇落独喧妍”中的“喧妍”,色彩太强烈,与“疏影”、“暗香”淡雅高贵的意境不甚相合。“占尽风情向小园”中的“占尽”把美强调到这样无以复加的程度,就很难高雅了。故古典诗话作者往往有直率的保留。明·胡应麟《艺林学山》曰:“‘疏影横斜’于水波清浅之处,‘暗香浮动’于月色黄昏之时。二语于梅之真趣,颇自曲尽,故宋人一代尚之。然其格卑,其调涩,其语苦,未是大方也。”这样的评价,虽然缺乏更具体的论证,但艺术感觉还是相当精到的。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说得更为全面:“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一联善矣,而起联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断风情向小园’,太杀凡近,后四句亦无高致。”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冯(冯班)云‘首句非梅’,不知次句‘占尽风情’四字亦不似梅。三、四及前一联皆名句,然全篇俱不称,前人已言之。五、六浅近,结亦滑调。” 如此说来,这首诗最精致的其实只有“疏影”、“暗香”一联。而这一联又不完全是林逋的原创,而把“竹影”改为“疏影”,把“桂香”改为“暗香”,使之成为千古绝唱,却是他的才气,也是他的幸运;而江为则因两字之失,为历史所遗忘。在那不讲究版权的时代,这样的不公,是历史的不公,还是个人的不幸?后世读者不管对艺术多么虔诚,却不能改变艺术祭坛上的这个历史记录了。 笔者按:本文所引文献,近半由陈一琴先生《聚讼诗话词话辑评》提供,特此鸣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须檀板黄金樽。

《山园小梅》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这组诗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北宋.林逋

这是林逋写的《山园小梅》二首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梅花的诗。诗的独特之处是,意在咏梅而全诗无一梅字,却又在字里行间无处不见梅。尤其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传神,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

傲雪之梅,难以有伴,只有顾影自怜,是以再配之以清浅的水。有此“一”已动情,怎当它复化身为清流,两两相对,以傲以清,无疑更为动人了!而乍有若无的暗香,放在光照太强的太阳之下,未免使脱俗而形同寒酸,使不愿混世而成为为世所逐,这就真有点冤屈梅花了!只有将它放到了昏黄的月下,则这可近而不可玩的清香,与它那朦胧的诗情画意始相得而益彰!(摘自《日报海外版》 (2001年03月01日第七版) 万文武)

林莆改动了两字,“疏影”、“暗香”巧妙的写出了梅之姿、梅之香,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由于这两句诗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所以成为梅的代名词,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稍后时期的词人姜夔咏梅的两首自度曲牌的词,即以《暗香》《疏影》为调名。

北宋.林逋 作者号称梅妻鹤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什么意思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原诗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由于这两句诗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所以成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融的进步。梅的代名词,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其诗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这两句诗原本典出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诗分咏竹与桂两种植物,分散了且不说,主要在它们没有抓住所咏对象的特点,自然也就不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凤 尾潇潇之竹而以“横斜”出之,这就失去竹的那种挺拔动人的姿态。以香传十里之桂不置于日而置之月下,也就失其馥郁之芬芳了。一组诗放在这里,倒真有点像贾 宝玉说的:糟蹋了好名好姓!林逋把它俩集中起来,用以形容梅花,这就不仅尽得梅之姿与梅之香的特殊性,而且还是异常地贴切,恰似天生一个江为,来预先为他 配齐了诗料似的。 “横斜”用之于竹则失去了活泼的生态,不是折断的,即是病枝!而于梅则显出了无限的妩媚。这种横出斜放的姿势,正合乎梅的这种清高孤傲的身份;而梅花的香,正是无意中有,而着意去寻又没有的那种,所以称之为浮动的暗香,就十分地熨帖了。 傲 雪之梅,难以有伴,只有顾影自怜,是以再配之以清浅的水。有此“一”已动情,怎当它复化身为清流,两两相对,以傲以清,无疑更为动人了!而乍有若无的暗 香,放在光照太强的太阳之下,未免使脱俗而形同寒酸,使不愿混世而成为为世所逐,这就真有点冤屈梅花了!只有将它放到了昏黄的月下,则这可近而不可玩的清 香,与它那朦胧的诗情画意始相得而益彰! 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 原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意思 疏影横斜水清浅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疏影横斜水清浅”意思:稀稀疏疏的影子,在清澈的水中。这句诗出自《山园小梅》,作者是宋代的林逋。全诗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山园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小梅·其一》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景和物来衬托梅花的意境,虚实结合,让全诗更具浓厚的艺术色彩,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精妙之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的是哪一种植物该诗原文是什么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的是梅花。这句诗描绘出梅花身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处寒冬月夜中的风姿与气韵,梅花在月下疏淡的梅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在黄昏的朦胧月色中散发着清幽的香气,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

2、原文: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翻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百花凋零,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销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形容的是什么花?

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花

这是诗人林逋在《山园小梅》里的两句诗。原诗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