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变局: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

2017年3月16日,几名农民在黑龙江省汽车农机大市场挑选农机。记者王建威摄

60后老孙说农村谈农业_60后的农村人60后老孙说农村谈农业_60后的农村人


60后老孙说农村谈农业_60后的农村人


60后老孙说农村谈农业_60后的农村人


60后老孙说农村谈农业_60后的农村人


用更绿色高效的生产,提供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同时让生产经营者获取更稳定的收益,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从种植结构调整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记者日前到各地田间地头采访,记录了这个春天农业变革的新气象。

黑龙江延寿:东北大米减产量增品质市场更欢迎

随着气温升高,4月中旬的东北黑土地已松软适度。51岁的张静国已备好秧苗和肥料,再过几天就要下地开工。

他是哈尔滨市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的种粮大户,有近200亩水田。多年来,张静国一直种水稻。今年他打算尝试一种叫“6稻花香”的新品种。

2017年3月17日,在黑龙江垦区龙门农场管理区,一台大马力机车在进行化雪散墒作业。发(陆文祥 摄)

黑龙江是我国的商品粮产区。由于口感好,香味浓,东北大米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张静国的眼光更长远些,他想要通过更新品种,走一条不重产量重效益的路子。

“这是晚熟品种,亩产800斤,虽然比早熟品种减产200斤,但是稻米口感好,一斤的市场价格要高出5毛钱。”张静国说,只有打好市场牌,才能算好增收账。

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张静国正是按照这一政策的导向做出了新的选择。

安徽黟县:茶产业拓展价值链

春茶翠旗展。4月正是这里的新茶季。美溪乡庙林村村民汪冬琴正在茶园忙碌。她家有8亩茶园,其中4亩多产茶,另外的3亩多地今年栽上了新茶苗,是品质更高的茶树品种。

“以前各家各户的茶叶都是大路货,卖给小贩,价格低还不好卖。”汪冬琴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后,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销售,茶叶产量比原来提高了一成、单价提高了二成,也不愁销路了。

汪冬琴所在的合作社有500多农户,种了3000多亩有机茶。合作社理事长李明智说,该社的主打品种已通过有机茶认证,合作社成立的农业公司负责茶叶加工、销售、品牌运营,注册了商标品牌,还与大学合作研发出秋茶品种。

2017年3月16日,摄影爱好者在安徽黟县宏村风景区一处油菜花田拍照。记者 张端 摄

从采茶到赏茶,是这个合作社近几年拓展茶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新尝试。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验式消费正是这家合作社的一大新主业。李明智说,他们开发采茶等农事体验活动,加上餐饮、住宿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去年参与农事体验活动的就达2万人次。

除了茶产业,在黟县,粮油、蔬菜等产业也正在和旅游融合发展。去年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达59亿元,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

云南晋宁:红土地上绿意更浓

4月中旬,云南晋宁县的黄瓜、番茄等蔬菜已成熟。采摘、装筐一气呵成,农民陈贵忠的心情如近日天气一样“火热”。

“现在的菜价不错!”陈贵忠说,这得益于他参加了合作社,有蔬菜收购的保底价,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陈贵忠参加的合作社是晋宁县一家欢专业合作社,以蔬菜种植为主。合作社与云南春天农业签订了协议,按照公司标准生产。这家公司有15万亩合作生产基地和2万亩自有基地,年产蔬菜超过40万吨。

云南晋宁县种植户陈贵忠正在给青瓜吊藤。记者 杨静 摄

公司提供质量标准和销售渠道,由合作社组织规范化生产,打造一条提升蔬菜品质的生产链。一家欢专业合作社社长晋松琼说,过去依靠大水大肥种菜,合作社成立后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农使用。

“合作社培训后才意识到过量用化肥的危害。”陈贵忠说,以前自己种菜时不好掌握用量,为了增加产量往往化肥施得太多、菜叶经常“烧糊”,长此以往还导致土壤板结。

现在他增施有机肥,虽然每亩成本增加了几百元,但是施一次可以种两茬,实际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而品质却大为改善,卖价也因此高了许多。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零增长行动。如今,各地像晋宁这样的蔬菜种植区,很多都在进行一场绿色新变革。

广东廉江:人工成本上涨,种粮大户犯难

眼下,湛江市廉江市营仔镇基围头村的早稻已苗青秆壮,生机盎然。

68岁的村民孙素曾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他1996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从当年的20亩增加到2003年的200多亩、2006年的350亩,此后又逐渐减少,今年减到320亩。

为啥不种那么多了?他说,年纪大了,而雇人的成本越来越高。老孙算了笔账:一亩水稻的种子、化肥、农、人力等成本是850元到900元,收获约750斤稻谷,早稻每斤卖1.35元、晚稻1.38元,一亩挣150元到200元。一年种两季,300亩地一年大约挣五六万元。

老孙说,人力越来越难请,所以今年他选择直接播种的方式种水稻——这种方式一人一天可以播种五六亩,如果是人工插秧,一个人每天只能种8分田。

到了收获季节,他要请20多个人、晒谷子时又要请七八个人,一个人一天100元还不容易雇到,尤其6月种晚稻时,雇人的价格即使给120元一天,还要看人家给不给面子。

请到的大多是哪些人?老孙说,多数是60岁以上的妇女,要是上了70岁的,他也不敢雇,怕身体出问题。而孙素和村民的土地流转合同还有一年到期了。之后,他说要看身体情况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种下去。

雇人难的情况在当地是个普遍现象。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农业机械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春耕主角。但在这里,仍处于人工向机械化转变之中。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方式是什么?

答,乡村振兴战略是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农村”和“农业”有什么区别?

农村和农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农村,指乡下,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 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之前,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农村代表一个区域,农业是农村的主要的基本的经济生产。农村包含一二三产业。

当年农民合作化道路与今天的构建新农村有何异同?

编辑本段 基本内容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文化和等方面的建设,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1)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权利。(3)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乱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直观的体现。 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新农村。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在 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 召开了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委试行。此后,各地委加强了,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 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委的指示》,并公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农村工作部召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两次同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提出的数字。4月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批准了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1月10日,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1955年5月17日,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等15个省市委会议。根据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召开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不久,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的邓子恢不改变,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认为邓子恢和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召开省、市、自治区委会议。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在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有人说60、70后农民对的建设发展贡献巨大,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认同。因为这一代人创造、发展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带动大众走向富裕。

因为他们的贡献。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萧条,很多人食不果腹,是农民一滴血一滴汗把粮食种出来的。

因为60后和70后当时生活的那个大环境更加的艰难,而且还要考虑父母及自己养老的问题,以及子女的婚姻工作等各方面的问题。

对于60后和70后来说,当时整体的经济条件都还,农村地区就更艰苦了,只能依靠着几亩薄田,收入低。而且那个时代出生的人们,一般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这样,父母一辈的压力就更大了。比如,我父亲,在家排行老七,家里还有6个姐姐,但是就只有我一个人在村里挣工分养一大家子人,可想而知,生活是多么艰苦。而且,因为家里贫穷,一般都只上个小学初中就算了,即使读书特别厉害,也会因为没钱而辍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都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