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教学设计三篇

【 #二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异等因素。二是具有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以下是 为您准备的小学教学,希望能帮助到你!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_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磁铁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_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磁铁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_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磁铁


【篇一】

模型发展的介绍(一)

教学目标:

1.介绍模型运动

2.重新认识模型这项运动

教学过程:

一、介绍模型发展的历史

二、小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立志为我国的航空、航海、车辆及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我们的祖先在航空、

航海、车辆等方面的发明和创造,对人类世界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2.有利于开拓小学生的视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智力

三、小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特点

1.多样性、

2.趣味性

3.实践性

4.探索性

5.竞争性

模型发展的介绍(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模型的种类

2.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小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

小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有关的航空知识和航模的基本知识;制作风筝、热气球等简易飞行器;制作简易纸木结构的弹射机、;橡筋动力飞机模型制作;初级牵引的制作;飞机模型的调试;航空模型竞赛活动的组织;简易航空模型的设计等。

(2)小学生航海模型活动的内容

小学生航海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有关的航海知识和舰船模型的基本知识;观赏舰船模型制作;橡筋动力舰船模型制作;简易自航帆船制作;电动动力舰船模型制作;舰船模型的试航和调试;舰船模型的竞赛等。

(3)小学生车辆模型活动的内容

小学生车辆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纸合车辆模型、风力车辆模型制作;橡筋动力车辆模型制作;电动动力车辆模型制作;车辆模型竞赛活动。

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一)

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航空模型是各种航空器模型的总称。它包括模型飞机和其他模型飞行器。

航空模型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而且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就

1、在于它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航空模型是探索飞行奥秘的工具

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行。昆虫、岛禽、风吹起树叶和上升的炊烟,都曾引起过人类飞行的遐想。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着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长生而飞上月宫的美妙故事。这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

2、在载人的航空器出现之前,人类就创造了许多能飞的航空摸型。不断地飞行的奥秘。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飞的木鸟模型。《韩非子》记

载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宋朝李昉等人编的《太平御宽》中也有“张衡尝作木鸟,以羽翩,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记载。另外,还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孔明灯、风筝和竹蜻艇等。

3、唐代以后,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上流传开来。西方有人用风筝敢飞行试验,探索制造飞机的可能。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世界上架飞机的制作者,他们的飞机在1908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他们就是先用大风筝进行种种试,然后制造出,解决了升降,平衡,转弯等问题,才把飞机制造成功的。

在飞机发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质,在飞机发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必要工具。每一种新飞机的试制,都要先在风洞里用模型进行试验,甚至连航天飞机这样先进的航天器,也要经过模型试验阶段,取得必要的数据,才能获得成功。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航空模型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器具

1、我国汉代就有用风筝测量距离和传递信息的。随着航空模型的发展,特别是电遥控模型飞机的日臻完善,航空模型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例如:可以利用电遥控模型飞机作为部队和民兵对空射击训练的靶机,在训练的时

候,通过电遥控设备控制航模靶机完成直线飞行、转弯、上升、俯冲等飞行动作,甚至在靶机上完成空投降落伞、发射模型火箭、投放炸弹、施放拖靶等特技动作。在实弹射击的时候,可以在航道靶机尾部几十米远处拖曳一个彩色靶袋,以靶袋作为目标,避免击毁靶机。

2、又如,在电遥控模型飞机上装上摄影机,就可以对地面进行航空摄影,拍摄一些人们不容易接近的野生动物、植物,甚至可以拍摄一些危险性很大的惊险镜头或战斗场面等。

3、另外,可以利用航模飞机携带农灭虫。利用航模飞机拖一根尼龙线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然后换成钢索,进行高山架线。述可以利用航模飞机飞入云层,放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等等。

【篇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活动主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主,逐步启发,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一些身边的科学,并初步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搜集与生活有关的科学常识、了解身边的科学。

(二)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知识能帮助人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用科学常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身边的科学。

教学难点

初步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己通过查书、上网等方式搜集一些科学常识资料。

2.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生活科学常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如有一个熟鸡蛋掉到了几个生鸡蛋当中,大家知道怎样找出那个熟鸡蛋吗?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好多同学都感到这个问题很棘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来看一下解决的方法。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怎样区别鸡蛋的生熟”。)

老师:方法很简单吧?大家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科学现象呢?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多么广泛啊!可见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过渡)

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板书)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十五页,我们认真看一看书上的两幅图,两位同学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图中列举了两个生活中的事例:一个是用酒精可以很容易的擦拭掉墨水;另一个是在花根的周围放些鸡蛋皮,可以促进花的生长。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知识,是不是我们的问题就会变得很麻烦呢?

学生:(略)

(欣赏视频“钢铁防锈”、“增大有益摩擦的应用”等。)

老师:所以我们只有了解科学,运用科学知识,才会使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变得简单,变得有趣,大家说是不是啊?

学生:(略)

老师:大家是不是很想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呢?(过渡)

二、介绍自己知道得的科学知识(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五十六页,认真看一看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图中的同学在互相介绍自己知道得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知识,下面我们大家也分成小组,然后把你搜集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说给同学们听,好吗?

学生:(略)

老师:通过和大家的交流,你是不是收获不小啊!

学生:(略)

老师:生活中的科学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学习,掌握科学本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还可让同学们欣赏“炒菜油温莫过高”、“牙膏可去煳锈”、“咸鱼放醋返鲜”、“西红柿枝叶能驱蚊”等;或给同学们讲“为什么吃甜食会蛀牙”、“养花浇水的注意事项”等故事,详见文本资源。)

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呢?(过渡)

三、制作科学常识小报(板书)

老师:大家看课本第五十七页,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略)

老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略)

老师:整理制作小报可以将收集的资料妥善保存,也可以使学生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那怎样制作科学常识小报呢?大家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略)

老师:大家可以先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把每一类总结到一块儿,还可以做上目录,这样便于查找和记忆。下面就让我们动手把搜集的科学知识资料,制作成科学常识小报吧!

学生:(略)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科学知识能帮助人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了解了一些身边的科学,是学生初步树立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关于科学的小学二年级教案三篇

【 #二年级# 导语】一份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工具,知道工具的重要:人的生活离不开工具。

2.了解工具的多样性,学会选择一些工具做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选择能力──-能发现工具的不同用途,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进行工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比较清楚的介绍一种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己想出两种以上的方法将一张纸分开,并将分开的纸又连接起来。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工具,培养学生的表达、选择、观察、动手、思考等能力。

教学难点:

连接纸成一件纸玩具。

内容安排:

活动1:想办法完成:取高处的东西;断开铁丝;看清印刷品的图是由小点组成的。

活动2:认识常见的几种工具。

活动3:用连线的方式,将工具和做的事情连起来。

活动4:用各种方法分开一张纸。

活动5:把分开的纸合在一起的方法并把几张纸合在一起作成纸玩具展示。

教学流程:

认识工具的重要──认识几种工具──选择工具──用各种方法分开纸──用连接纸的(活动1)(活动2)(活动3)(活动4)(活动5)方法做纸玩具

教具准备:

几种工具:放大镜、钳子、棍子

画有常见工具的图和实物:包括螺丝刀、剪子、钳子、锤子、锯、小刀、订书器、扳子、菜刀、回形针、大头针、胶水、胶条、双面胶。

作业纸──画有不同的工具和做的不同的事情。

分组材料:小刀、剪子、胶水、胶条、双面胶、大头钉、回形针。

纸玩具:粘的(胶水、胶条、双面胶)、插的、别的(大头钉、回形针)几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旧课引入:上学期我们知道学习科学有5个好帮手:眼、耳、鼻、舌、手,但是,我现在有几件事,光靠这五个好帮手就完成不了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新课

1)活动1:取下高处的球;看清报纸上的是由什么组成的;把一根铁丝断为两截。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来完成。

教师讲解:生活中有很多事单靠我们的5个好帮手是不够的,需要借助其他东西帮忙,刚才你们就使用了棍子、椅子、钳子等,我们把它们叫做工具。

2)活动2:认识几种常见工具:出示图和实物。由学生介绍工具的名称及用途,要求:声音洪亮,介绍清楚。老师及时表扬。

3)活动3:根据上面的介绍为以下几件事选择工具:弯铁丝、钉木板、切萝卜、订本、开汽水瓶。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上述活动和完成上述活动的工具的作业纸,学生用线将工具和事情连上,当堂收上来。

课间休息,教师看刚收上的作业。

4)活动4:刚才的工具都选的不错,下面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工具完成:把一张纸分开。

学生先说再作。撕开、剪开或用刀划开(垫上废纸)、裁开。

5)活动5:如果要把分开的纸再合在一起可以选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

学生先说再作。作前老师拿出用不同连接方法作的纸玩具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也采用各种方法把纸连成一个纸玩具,做好后摆在教室边上的架子上展示给大家看。

三、新课结束,教师小结下课。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用查资料和看视频的方法,经历观察青蛙、小鸡等孵化的过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过程观察的水族箱,学生课后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养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卵的基本构造,知道卵可以发育成新生命。

【教学难点】卵孵化过程的观察,了解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份:

a、鱼卵、鸡蛋、鹌鹑蛋、鸭蛋、毛巾、放大镜放在盒子里;(课前放好)

b、磕好的生鸡蛋、剖好的熟鸡蛋放在盘子里;(课中领取)

教师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记录表)。(放在讲台旁)

b、课件:各种动物卵的,各种卵的孵化过程等。

【教学过程】

谈话:师:你养蚕了吗?蚕宝宝出生前是什么啊?谈谈在养蚕过程中的发现!

师:蚕卵其实就是一个小生命,它能够孵出蚕宝。

一、激趣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袋东西,里面是什么呢?谁来摸一摸?

(猜到奖励)

2、这些我们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二、探究展开

(一)、动物的卵

各种动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卵?(生说)大家了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的卵。有鸡卵、鸭卵、鹌鹑卵、鱼卵。让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材料员把盒子拿出来。

3、学生观察,师巡视。

4、反馈交流。你比较出了什么?

5、小结:各种动物的卵从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酝酿着一个小生命。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以熟悉的鸡蛋为例,一起来好好的观察观察。

鸡蛋的观察。

1、蛋壳的观察。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鸡蛋的外壳,看看有什么发现?(小孔)这些小孔我们称它为气孔,那你觉得蛋壳上为什么要有这些气孔吗?(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须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大家都知道,这个鸡蛋一不小心就会磕破,鸡蛋壳是很脆的!你们看,师扳鸡蛋壳。可我如果把它整个握在手中,却怎么也握不破。不信,你们看!(师握鸡蛋)谁想来试试?这么脆的鸡蛋壳为什么现在这么结实了呢?(生说)

师小结:这与鸡蛋壳的椭圆形形状有关,鸡蛋蛋壳这样的形状结构,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从而更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这样的形状结构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也是很广泛的!比如说:悉尼的歌剧院等。

2、鸡蛋内部的观察。

过渡:蛋壳很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但现在也影响了我们对它的深入观察。

蛋壳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现在就来看一看。

老师给大家磕好了一个生鸡蛋,切好了一个熟鸡蛋。让我们一起把鸡蛋内部的结构看个清楚!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

学生观察,师巡视。

汇报: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鸡蛋的内部结构”?(一个小组汇报后,问:还有补充吗?)

小结: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发现。(结合课件)明确:蛋壳、气室、蛋白、蛋黄、胚胎、系带、膜等。

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讨论:你觉得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会有什么作用呢?(可安排小组讨论)

课件播放小鸡孵化的资料。师配文字:鸡蛋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开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细胞开始、生长,并不断的从蛋黄蛋白中吸收营养和水分,小鸡的模样开始形成了,蛋黄、蛋白慢慢萎缩,大约经过三个星期,小鸡长成了,它会自己破壳而出。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文字资料,请大家阅读文字资料(一)。

生阅读资料。

小结:鸡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给养料和水分的;蛋黄是提供营养的;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鸡蛋能够孵出小鸡,那随便就一定能孵出来吗?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大家继续阅读资料。

生阅读资料。

小结:小鸡孵化所需要的条件——种蛋选择、温度、湿度、通风等。

三、拓展、欣赏、小结

刚才看了小鸡孵化。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孵化过程,想不想看?

1、观看蜜蜂、青蛙、鱼卵的孵化过程录象。还想看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去学习。

2、小结:像刚才这些动物,它们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书“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这些动物我们把他们叫做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动物”)

3、指导课后进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动。

刚才我们欣赏了好几种动物从卵里面孵化出来的过程,要是我们能够亲自试着去孵化一种动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过小动物吗?

老师昨天找来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亲自来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几星期内长成一只小青蛙。这个饲养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里,让我们一起观察并记录好青蛙卵的孵化过程,好吗?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来后,请把它们送回大自然。

【篇三】

教学目标1、观察手电筒的开关。2、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具准备一只手电筒,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观察并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2)解决了哪些问题?(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

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扩展资料

教学主旨: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期进行划分。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大多数小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三篇小学二年级科学课件,希望对你们的学习能有很大的帮助。

【 观察 】

【教学目标】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利用放大镜、望远镜、听诊器等工具观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辨识和配制饮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观察的作用;

●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苹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远镜,放大镜,听诊器,显微镜,红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红糖,白糖,奶粉,小勺,性筷子,性塑料杯等。

【教学实录】

活动一:认识眼睛的观察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师:(播放)请静静地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观察)

师:谁先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生描述观察到的景物,师学生补充)

师:(点一位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说到的你都观察到了吗?

生:有些没有发现。

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生:我观察没他们仔细。

师:老师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们一样仔细观察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了上这些景物,其实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细地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事物。

[课中反思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特点,选用观察来替代教材中观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动,便于学生与同学比较观察同一物体时存在的异。在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环节时,注重学生认真倾听,在不断补充、追问等多边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观察时要仔细、交流时要倾听,强化了观察和交流的正确方法。同时,对观察活动中没有进入角色的同学,及时给予提醒鼓励,有利于全体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二:认识手、鼻、舌、耳的观察作用

师:(出示一黑色塑料袋)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师:不打开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袋里装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闻也应该可以。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舌头尝。

师:真聪明,如果老师现在就让你来确定这个袋子是什么的话,你会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师:你为什么先选用用手摸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比较简单。

师:可不可以先用鼻子闻或用舌头尝?

(学生自主的发生辩论)

师:对,不明的东西不能随便闻、随便尝,我们要注意安全。

师:我们每个组也有一个装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请小组长从实验桌中取出来,组织小组同学闭上眼睛,用你们刚才想的方法试试。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闭眼摸物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活动进行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谁来说说你用手摸准了哪些物体?

第2组:我们刚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为我们感觉到荔枝比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师:用手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们用手摸不能确准的,又该怎么办?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

(小组闭眼闻物活动)

师:闻到了什么?

第5组:我们这个组的小华特别喜欢吃苹果,一下子就闻出了苹果的味道。

(其余各组各抒己见)

师:你的鼻子真灵敏。在用鼻子闻不清楚的物体时,鼻子离物应该远一点,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气。

师:还有一些通过手和鼻子不能准确感知的,怎么办呢?

生:还有一种方法可选用,那就是用嘴尝味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尝的。不过,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是干净、安全的东西,你们可以放心尝。

(小组闭眼捏鼻尝物活动)

师:尝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齿、嘴唇尝的吗?

第12组:跟第2组和第5组一样,我们也是先确准了两种,我们刚才用舌头尝出了梨子的味道。

师:哦,你们真棒,把袋子里的物体全认出来了。

[课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别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观察的活动改为由闭眼摸物、捏鼻闻味、舌头尝味等游戏活动,既可以增加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活动三:认识耳朵的观察作用

师:(播放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觉到的?

生:我的耳朵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师:说明耳朵也能进行观察,那我们现在静静的用耳朵观察一下,看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听并各抒己见)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是闭着眼睛听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这样听得清楚些。

师:是啊,有时候听不清楚,我们就要想些办法,你知道还可以用哪些办法?

生:在听的时候保持安静。

生:我发现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声音都集中过来。

生:上周我到医院看医生,那位叔叔用一个戴在耳上的东西听了我的心跳。

师:那是医生用的听诊器。想用它来听一下自己的心跳声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听诊器,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各小组长取出听诊器,小组成员轮流听心跳)

师:刚才我们用听诊器听到了心跳动的声音,很兴奋吧!谁能把你用听诊器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生模拟心跳声音)

师:好,学得真像。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听听大树的“心跳声”。

师:回忆一下,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见,师相机板书:眼——看、手——摸、鼻——闻、舌——尝、耳——听)

师: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觉器官参与所经历的这个认识过程就叫观察。(板书:观察)

[课中反思3]: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用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认识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紧接着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猜想用各种办法来听清楚生活中不容易听清的声音,给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的机会,并对学生的突发奇想给予鼓励。让学生用听诊器来听自己的心跳,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运用各种感官认知事物的完整过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观察的内涵,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运用。这样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四:认识工具对观察的作用

师: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每个小组实验桌中都有一张纸,上面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从桌中取出来读一读吧。

(生看着纸上的字好笑)

师: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读起来很累。

师: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借助工具来观察。

生:用放大镜。

生:用显微镜。

师:放大镜是一种最简单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体。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这张纸上的字用放大镜看就可以了。

在我们实验桌下有放大镜,拿出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各小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小字)

师:现在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用放大镜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师:放大镜作为一种观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体放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台显微镜)来认识一下,这就是一台显微镜。请看书上55页的两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猜猜看,它们可能是什么?

生:我觉得幅图中是两根木桩,第二幅图是特殊的叶片。

生:我觉得幅图像两根手指,第二幅图像丝绸。

生:我觉得幅图更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第二幅图更像孔雀的羽毛。

师:其实,幅图中那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其实是靠近头皮的两根头发,第二幅图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实是冬天窗户上结的霜花。没想到吧!瞧!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生:显微镜下的头发竞然是这个样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显微镜观察一下。

师:好啊!课后大家可以到实验室去观察。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他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

生:望远镜。

师: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吗?

生:我家里有一台,它可以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师:谁来用望远镜试试?

(学生用望远镜望窗外的景物)

师:把你们刚才的观察情况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觉到对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刚才观察的是场边的大树,我也是感觉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还数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条上有11片叶子,可是我用手却摸不到。

师:用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把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

师:还知道哪些?

生:我还知道潜望镜,它可以在水中观察物体。

生: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东西。

师: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我们的视线领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听爸爸说过有一种哈伯太空望远镜,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过气象卫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观察。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借助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为观察天气提供依据。

师:你们觉得用这些工具观察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观察看到的东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师:对,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观察。(板书:工具)

[课中反思4]:用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小纸上的小字活动来引入可以用工具帮助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材中显微镜下的两幅,先让学生描述和猜测,然后揭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师:大家今天表现非常棒,现在我宣布给每个组奖一杯饮料。这是杯什么饮料呢?请小组长取出来。

师;让老师猜猜你们此时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办呢?我们再来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样的饮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认为先要知道这是杯什么饮料。

师: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种物质,放的是什么物质我也忘了,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师: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饮料的颜色。

师:根据它的颜色我们能判断出什么?

生:能判断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质。

生:还可以判断出加了多少这种物质。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

师:用鼻子闻能闻出什么?

生:能闻出饮料的气味,进一步判断这种物质是什么。

生:还可以用舌头尝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师:用舌头尝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尝出它的味道还能尝出什么?

生:还能尝出味道浓不浓,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师: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们都能准确辨别出是什么饮料。

师:如果准确辨别出来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证配制的是一模一样的呢?在配制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质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边尝边加,尽量保证加的量大致相同,这样它的颜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还要搅拌一下。

师:好,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先观察出这是什么饮料,确定后再到前面来领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细地配制。比一比,看哪个组观察得最仔细、合作得、配制得最准确!开始吧!

(小组探究、辨别、配制饮料活动)

师:(组织交流,展示样品和配制的饮料)你们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饮料?成功了吗?

(全班交流)

师:(总结)11个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成功地辨别和配制出来了一模一样的饮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方法。老师祝贺你们!但是,比观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和习惯。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还没有结束,平时,我们要多观察和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中反思5]:我觉得这个环节与上一个教学环节衔接得比较好,又掀起本课的一个小。说是游戏其实是实验,把观察茶叶的活动改为了综合各种感官观察——辨别——配制饮料的活动。嗅觉、味觉、视觉的同时运用在这个小实验中得到体现。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并适时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学生留出了一片“天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奇妙的指纹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难点: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问题并制定方案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

透明胶带、指纹卡、白纸、表格、放大镜、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看画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谈话:在上新课这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幅画。猜猜这都是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说说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许多信息,可用来辨别不同的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指纹。(板书课题:奇妙的指纹)

(二)搜集指纹

1.指纹奇妙吗?奇妙在哪?说说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吗?(记录问题)

2.既然我们想对指纹进行研究,怎样把指纹展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3.老师展示拓印的指纹,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项(课件出示活动建议:不要反复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铅、把手擦干净。)

4.请同学们在指纹卡上按顺序印下自己两只手的指纹。

(三)小组研究

1.看,同学们的指纹卡真像一幅艺术品。在我们这节课上,利用你们的指纹卡

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2.好,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已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示研究记录表)

3.小组讨论,汇报

4.全班评议修改方案(评议团要边听边思考,他们这组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5.小组确定方案

6.小组活动。如果有说不清楚的,可以画下来。

7.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8.有哪组研究了指纹的样子吗?展示交流

9.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可以把指纹大致分为三类。(课件出示)板书

10.师:同学们研究的真仔细,看来指纹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纹吗?

(课件出示:指纹保险箱、机、指纹锁、指纹鼠标、指纹优盘)

11.教师介绍利用指纹破案的案例

(四)课后探究

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指纹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画出许多妙趣横生的画,这一切都要你们去发现。

【 动物怎样生活 】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五教案】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移、谋、柴、焰、易、折、搓、绳、斤、独”10个生字,会写“斤、折、挑、根、独、满、容、易”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收集谚语的兴趣,主动了解歇后语等其他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3、体会谚语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与人合作。

【课标解读】

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谚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简洁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简单的谚语向学生传达人生哲理,并且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五条谚语组成,寓意浅显易懂,向我们传达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本课是识字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上,突出这一重点,而这些谚语学生很容易就能从字面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但是要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真正学以致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身感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学情认识】

在前一单元中,学生对成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的谚语设下了铺垫,使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忽略他人的意见,处理人际关系能力降低,缺乏合作意识,这些都不符合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本课通过浅显易懂的谚语,旨在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团结同学,树立合作意识。在不断积累谚语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又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成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宝库,探访中华民族另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谚语(介绍什么是谚语)。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下来的固定语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那你们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谚语?(教师适时点拨强调谚语形式)并且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设计意图:成语和谚语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已经学过的成语来导入新课,能够拉近学生与新课之间的距离,把谚语的定义给学生,能让学生了解谚语的形式,并为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谚语这一问题提供了标准,从而能够测试学生是否能够区分谚语和其他语言形式】

同学们知道的谚语还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中都有哪些谚语?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拼读三遍,然后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两遍,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把生字在课文圈点出来,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力,手、口、心并用,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对低段的孩子学习生字有更大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感悟寓意

1、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谚语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道理,教师借机出示此句中的生字并指导读音。【由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学生自由学习

的空间,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感悟其中的道理,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可以毫无顾忌的吐露,从而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初步的学习情况,并能针对学生的情况适当点拨补充】

(以其中一句谚语为例)

(生读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请你找出这句谚语中的生字宝宝吧(件出示“易、折”),你读得真好,请你再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生读),谁还想来试试(生读),齐读 那么读了这句谚语,你读懂了什么呢?

其他小朋友还想读那句?

2、小朋友都读懂了各自喜欢的谚语,那请你们小组讨论这五条谚语要共同揭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讨论这一方式是教学课堂常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在讨论中交换意见,不同的争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契合了本课谚语所要表达的主题:合作、团结】

3、生说本课谚语所要揭示的道理,教师:是啊,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对,课文中的这五条谚语就是为了说明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一个人总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大家团结起来就能够变得强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道理。刚才小朋友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就是合作团结的体现,看来小朋友们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次来读读课文,在心里默默的体会这个道理(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听完你们读课文,觉得你们不仅学懂了道理,也学会了这一课的生字,请你们再读读(齐读带拼音生字)请学生说说读这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学生学习能力与完全不同,由学生自己提出难读的字,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了具体的学情;而且有助于教师有重点的指导读音,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2、现在老师把生字宝宝的名字(拼音)去掉,你们还认得不?(去拼音齐读,指名读)我们来开开小火车,读对了就可以当小老师,其他小朋友跟着读两遍。(生开火车、带读)

3、小朋友们真厉害,那么快就记住了,想指导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教师适时点拨【将各自的识字方法与大家交流,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学生可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识记生字词,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

移、柴、易——可用加一加的方法 折、搓——运用直观法,要用到手,可用做动作 谋——形声字 斤、折——把这两个字摆在一起讲

4、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给他找找朋友吧!

四、指导写字

1、斤: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把生字都读会了,接下来我们动动手,学习写字啦。小眼睛睁大,拿出手跟着写(课件“斤”),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最简单的一个字,那我们把要写的这8个来读一读(生齐读)

2、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难处”出发,让学生多观察,多动口,既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提醒:满——容易错写成上下结构,应该为左右结构,三点水为偏旁

折挑根独满——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左窄右宽

请小朋友们临一个,写一个

五、作业设计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又学了写字,而且也认识了谚语,明白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请小朋友们在课后两人一组合作搜集谚语,并把他们归类整理,和大家交流。

【培养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并将所学到的道理,直接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