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的美好寓意是_端午节的风俗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俗围绕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接下来我带大家走进端午节,看看端午节象征着什么寓意和意义。
端午节风俗的美好寓意是_端午节的风俗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风俗的美好寓意是_端午节的风俗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象征和意义
1、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
2、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蕴含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习俗或细节上的异。
3、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划龙舟、食粽子、祭龙、采草、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
4、端午节传承至今,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意义
通过上文对端午节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端午节象征着什么寓意和意义有一定的认识。端午节是流行于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部分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习俗及寓意?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千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另外,端午节的由来也与人物传记有关,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续齐谐记》及宗惊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分别有:扒龙舟、端午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
1、扒龙舟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断发文身的风俗,而目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2、端午食粽,即“粽粒”,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箸叶(或格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3、放纸鸢,在竹蔑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4、拴五色丝线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5、洗草水草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煮草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的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打午时水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7、浸龙舟水,发生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上,行云布雨。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端午的习俗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
插艾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栓五彩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命人不病瘟”。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划龙舟
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的喜爱并形成了比赛。
端午节有什么寓意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伤其,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地域异,意不同~
端午节不是只有汉族,还有汉水以南及的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土家族、白族、傣族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
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说到我国的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还有就是五月节也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的风俗习惯了。
品味中华风俗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祈福辟邪、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祛病防疫、爱国精神。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有说法说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一年里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与辟邪除灾、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与菖蒲、午时水、浸龙舟水、佩香囊、拴五色丝线辟邪、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洗草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是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是汉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和赛龙舟,还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的寓意 端午节的寓意是什么
1、端午节的寓意:一开始端午节在古代是有祛病防疫的寓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就又有了纪念屈原的寓意。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端午节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的富强和统一。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采草、赛龙舟、拴五色丝线、放纸龙等。
2、端午是夏季大节,在2009年与羌年一道,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在当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重大意义。
3、端午正是追念与崇拜高尚灵魂的节日。端午时节是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卫护生命、强健灵魂、激扬精神的时节。追念与祭祀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先贤,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鲜明主题。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个个忠烈人物,至今仍是各地祭祀的对象。
端午节不是只有汉族,还有汉水以南及的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土家族、白族、傣族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
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是汉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划龙舟,记念屈原
你知道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吗
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导读: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等,端午节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美好的寓意,那么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是什么呢?想知道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什么,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
端午正是追念与崇拜高尚灵魂的节日。端午时节是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卫护生命、强健灵魂、激扬精神的时节。追念与祭祀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先贤,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鲜明主题。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个个忠烈人物,至今仍是各地祭祀的对象。
“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洁,成为端午节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宋代苏轼在三峡地区亲见屈原故乡人在端午水上竞渡追念屈原的情景,写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节日画面。
屈原等历史先贤的精魂依然传承于故乡的江河大地。时至今日,每到端午,人们在江上抛粽子、赛龙舟、吟唱招魂与安魂曲。“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的古老歌谣,依然回荡在屈子故乡人的心头。秭归人以粽子象征屈原的经历与人格,当地流传着这样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原本是夏至时节象征阴阳二气互相包裹的时令食品粽子,成为屈原人格象征的纪念物。节日的自然属性向历史人文属性的升华,在汉魏六朝时代已经发生,它赋予端午节日以灵魂,将其从普通节日提升为重大民族节日。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1、祈福平安:从古时候起,端午节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寓意,古人会在这一天集体进行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洗草水等等活动,以便能够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依旧没有降低过,甚至将其设立为法定节日。
2、驱邪消灾: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3、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着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来源有关。早在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祭祀龙图腾和自然,所以民间有着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依旧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纪念屈原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后,其子夫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许之。子胥建议,应消灭越国,夫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伍子胥本为忠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