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中的嫔妃分为几个等级

架空时代后宫妃嫔等级排名: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多少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多少人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多少人


1、皇后。

3、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4、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5、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后宫嫔妃”是封建皇朝对一个群体特定的名称,具体指代后宫中的一群女性,一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嫔妃同时也是的妻子。

据《礼记》所言,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从一品贵妃封号可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恭、宁、端、靖、肃、懿、雍、成、纯、良、容、荣、永、安、定、寿、和、元、宸、丽、婉、德、温、贞、柔、庄、熙、宜、珍、瑾、静、常、僖、如、慎、全、定、梅、兰、菊等。

从二品嫔封号可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恭、宁、端、靖、肃、懿、雍、成、纯、良、容、荣、永、安、定、寿、和、元、宸、丽、婉、德、温、贞、柔、庄、熙、宜、珍、瑾、静、常、僖、如、慎、全、定、梅、兰、菊等。

扩展资料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御女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隋: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夫。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

如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参考资料:

皇宫里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真的吗?

——一宫之主,自称本宫(八戏一升)

额,女人后宫还真不清楚,但男人后宫大致是这样:

正一品皇贵妃封号可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恭、宁、端、靖、肃、懿、雍、成、纯、良、容、荣、永、安、定、寿、和、元、宸、丽、婉、德、温、贞、柔、庄、熙、宜、珍、瑾、静、常、僖、如、慎、全、定、梅、兰、菊等。

而历朝历代后宫妃制都有相应的变化.到了清朝的中,康熙帝的后妃最多,共有55位,光绪帝后妃最少,只有3位。所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能是个笼统的说法。

历代后宫嫔妃品级制度

商朝:

中宫皇后

东宫皇妃、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惠妃、 庄妃

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

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元帝加昭仪(应该在婕妤之前,相传是为了赵合德而专门设立的品级,因为当时婕妤已有人,就是的班婕妤)、五官(应该是在少使之后,为女官级别,一般不侍寝,后六个同样)、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

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

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加贵嫔(应该是在美人前,后面也一样)、淑媛、修容、顺成、良人(应该是在美人之后)

明帝加淑妃(应该是在夫人之前)、昭华(应该是在昭仪后)、修仪(应该是修容之前)

晋: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

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南朝: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隋: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

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

唐: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

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

六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

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

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

妃明:

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

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文皇后)。

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

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

男妃在历史上并无品级只说,这是网上一份网友的演绎单:后宫男妃品级:

尊品:凤君(凤鸣宫)

御品:皇贵君(懿华宫)

——后宫之主,自称本君(掌理后宫、协理后宫)

正一品:贵君 2

从一品:四正君(文、贤、礼、德)4

正二品:君 4

从二品:贵先生 6

正三品:御先生6

从三品:先生8

正四品:贵仕10

从四品:御仕10

正五品:御纾12

从五品:贵御12

正六品:四正御(文、贤、礼、德)16

从六品:御20

——居殿,自称本御(四戏一升)

正七品:容华

从七品:容明

正八品:容纾

从八品:贵人

正九品:贤人

从九品:才人

——居阁,自称本主/本+位份(如,本容明)(二戏一升)

正十品:常侍

从十品:选侍

——2~4人合居,自称本侍/吾(一戏一升)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真的只有七十二个妃子吗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住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按照祖制,的妃子一般不会超过72个,各个朝代的具体数量各不一样。三宫六院泛指的嫔妃人数众多。而如果统计的配偶人数那是远远超过72人的,这个72人仅仅指那些地位比较高的配偶。72妃仅仅是前一代的,为了防止后面的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同时限制后宫的开支,设定的嫔妃人数限制。实际上有的妃子不止72个,有的一个妃子都没有(明孝宗朱佑樘)。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而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 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大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困,高悬银(片旁)照香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作为封建制度下,集权的统治者,拥有全天下的资源,在配偶方面,的配偶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纪录是西晋位司马炎,他的后宫这类嫔妃宫人数量达到了10000人。

古代男尊女卑,所以当时很多混得好的男人都娶了三妻四妾,而更是不得了。对照普通人而言,的正妻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皇后。但是呢?的妾就很多了。妃这个封号就相当于的妾。西汉的的后宫,处在妾这个位置上的封号有妃和夫人。

的配偶人数众多,于是就分成了很多个等级,在妃子下面还有还有很多个登基。以西汉为例,在妃下面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而这些人统称为嫔妃。各个登基的人数加起来一般都在千人左右。到了汉之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了汉朝这样的制度。只不过在叫法上面略有不同而已。例如的,他曾经就是唐太宗的武才人,后来又升级为昭仪,升为贵妃,王后。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哪些人?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封建的后妃制,以为中心,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

商朝:中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加婕妤、婧娥、容华、充衣。元帝加昭仪、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皇后、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皇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加淑妃、昭华、修仪。

晋: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唐: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妃

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指的什么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说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好像我们也经常听说过,这句话好像也是经常和帝王后宫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印象里面就是指的的妃子们吧,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到底是指的什么呢?有什么真正的含义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三宫在清朝时期是指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嫔妃居住的交泰殿,合称为三宫。三宫的具体含义在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个共同的俗称就是与皇后及嫔妃们居住的地方叫三宫。

对于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封建的后妃制,以为中心,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

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

揭秘古代帝王到底有多少嫔妃?其实一夫一妻偏多了

的妻子,是一个外围可宽可窄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宫里的女子(本人的亲生母亲及女儿除外)都有可能是的妻子,但若是如此划分,则嫌太过宽泛,事实上皇宫里百分之九十的女子是不能得到垂青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宫中怨女的描写。所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所谓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苏逢),真是举不胜举。

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在的势力范围之内的女人就算是的妻子,我们采用的是于史有证的标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界定妻子(包括妾)的数目的。还是让事实说话。

统计仍然是从西汉时代开始,史学家柏杨先生在其巨著《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一书中把秦代以前,乃至上古传说时代中的君主之妻都列入皇后篇内,窃以为不妥,因为我们本文讨论的是之妻而非君主之妻。

之妻本应从秦始皇算起,但秦始皇时代却既无皇后妃嫔之名,又无任何有关的记载,我们只能采取暂付阙如的态度,从西汉时代开始我们的统计。

其中刘邦有妻5人,她们是:高皇后吕雉、戚夫人、赵夫人、管夫人、孝文太后薄氏;刘恒有妻3人,她们是:孝文皇后窦氏、慎夫人、尹妃;刘启有妻3人,她们是:孝景皇后薄氏、孝景皇后王娡、栗姬;刘彻有妻6人,她们是:孝武皇后陈娇、思皇后卫子夫、尹婕妤、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赵氏;刘询有妻3人,她们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孝宣皇后霍成君、王婕妤;刘奭有妻3人,她们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孝元皇后傅氏、中山太后冯媛;刘骜有妻4人,她们是:孝成皇后许氏、孝成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班婕妤。

另有5位据正史记载是一夫一妻,他们是:惠帝刘盈、少帝刘弘、昭帝刘弗陵、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东汉王朝[注: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有9人,9人全部一夫多妻,其中武帝刘秀有妻2人,她们是光武皇后郭圣通、光烈皇后阴丽华;明帝有妻2人,她们是,明德皇后马氏、贾贵人;章帝刘恒有妻3人,她们是:孝德皇后窦氏、恭怀皇后梁氏、敬隐皇后宋氏;和帝刘肇有妻2人,她们是:孝和皇后阴氏、和嘉皇后邓绥;安帝刘祜有妻2人,她们是:安思皇后阎姬、恭愍皇后李氏;顺帝刘保有妻2人,她们是:顺烈皇后梁纳、虞贵人;恒帝有妻4人,她们是:懿献皇后梁女莹、孝恒皇后邓猛女、恒思皇后窦妙、采女田圣;灵帝刘宏有妻3人,她们是:孝灵皇后宋氏、灵思皇后何氏、灵怀皇后王氏;献帝刘协有妻5人,她们是:孝献皇后伏寿、献穆皇后曹节、贵人董氏、夫人曹宪、夫人曹华。

一夫多妻的3个中,文帝曹丕有妻2人,她们是:文昭皇后甄洛、文德皇后郭女王;明帝曹睿有妻3人,她们是:明悼皇后毛氏、明元皇后郭氏、虞夫人;三任帝曹芳有妻3人,她们是甄皇后、张皇后、王皇后。

一夫一妻的两个人是四任帝曹髦、五任帝曹免。

蜀汉帝国有2人,全部一夫多妻。其中昭烈帝刘备有妻3人,她们是:昭烈皇后甘氏、穆皇后吴苋、孙夫人;后主刘禅有妻3人,她们是:敬哀皇后张氏、皇后张氏、昭仪李氏。

东吴有4人,一夫多妻者2人,一夫一妻者2人。

一夫多妻者中大帝孙权有妻7人,她们是:夫人谢氏、夫人徐氏、皇后潘氏、皇后朱氏、大懿皇后王氏、敬怀皇后王氏、夫人袁氏;末帝孙皓有妻3人,她们是:皇后滕氏、美人张氏、左夫人张氏。

汉灵帝刘宏竟然有这种特殊爱好:与百名宫女浴!

宫女年纪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的都浓妆艳抹,脱下衣服与汉灵帝一同浴。西域进献了茵墀香,他命人将其煮成汤让宫女沐浴,把沐浴完的漂着脂粉的水倒进河渠里,人称流香渠。

汉灵帝刘宏(156~1),东汉第十一个,公元168年即位;12岁当,当了21年。在其统治期间,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肆意大兴土木,难以为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汉灵帝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一个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刘备每次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

这个荒唐帝王将卖官行为推向了:他不仅堂而皇之地专门开了一家卖官店,明码标价公开售官,而且将卖官鬻爵的行为制度化和持续化,公然卖官长达7年之久,铜臭的典故就出自这个时候。他又十分贪好色,下令后宫美艳女子一律穿开裆裤便于其临幸纵欲,也开了历代荒的先河。

他在后宫里随时随地看中了哪个女子长得美艳,就将其拉到床上交欢。汉朝的宫廷女子与后世不同的是,她们都穿着开裆裤,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而且开裆裤里什么也(即私处基本上是在外的),为的就是让临幸起来方便,连衣服都不用脱。明朝末年的农民首领张献忠让其姬妾下衣在室内晃荡,他也可以时时地地与她们交媾,大概亦是受汉朝的启发了,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妃子的级别是怎样的

古代朝代众多,各超后妃制度各不相同:

一、西汉时期

1、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2、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从上以下制十四等: 昭仪、婕妤、经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

二、晋朝时期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1、一等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品正;

2、二等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品正第二;

3、三等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西汉一代一共有12人,其中在正史中一夫多妻者7人,他们是: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四等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三、唐朝时期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一等夫人(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二等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三等世妇: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四等御妻: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四、宋朝时期

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

五、清朝时期

康熙时期以后,典制大备:

1、皇后居中宫;

2、一等皇贵妃设一人,二等贵妃设二人,三等妃设四人,四等嫔设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3、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而史上妻妾最少,最痴情的则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只有一位皇后独孤伽罗,和三位夫人,杨坚有记载的9名子女中,独孤伽罗皇后就生了5个,如果不是杨坚只钟情独孤伽罗皇后,皇后也不可能生这么多儿女,相比于其他三位夫人,只给杨坚贡献了4名子女,说明杨坚宠信的次数极少。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

参考资料来源: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有多少人

皇后不一定

西六宫有储秀宫、体和殿、翊坤宫、长、体元殿和太极殿六座殿宇,位于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即后三宫的西侧(前三宫即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与东侧面的东六宫(钟翠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对称而建,均是后妃们居住及日常活动的宫殿。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之说:清朝皇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帝规定有地位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其他贵人、常在、答应等无定额。她们分别居于东西六宫之内,帮我国古代宫廷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之说,意即实行多妻制,嫔妃成群,美女如云。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2怎么回事??好长时间不更新了??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

三宫六院体系 对于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提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而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 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大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困,高悬银(片旁)照香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封建的后妃制,以为中心,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据说后宫嫔妃最多的就是晋朝开国司马炎,其后宫嫔妃有上万人之多,比秦始皇还要多,司马炎有过两任皇后杨艳和杨芷,但嫔妃之中被记载下名字的不多,虽然没有记,但司马炎一生有31个子女,还是说明了他妻妾众多。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 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

三宫六院七十妃是什么意思?古代帝王到底有多少老婆?

皇后(皇三国时代[注: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从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时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曹魏有5人,3个一夫多妻,2个一夫一妻。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

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一个引申意义的俗称,被引申为古代封建的后妃制度。

三宫在春秋时期是指诸侯夫人居住的地方,春秋时期天子后妃居住的地方称为六宫,无论是三宫还是六宫,在当时都是天子或诸侯夫人居住的地方,说得多了,三宫或六宫就被代指为皇后或的妃子。

三宫也可以指中宫、东宫和西宫,中宫是居住的地方,而东宫与西宫则是皇后及嫔妃居住的地方,比如清朝的两宫皇太后就是指的的两个皇后慈禧与慈安。

六院原本就是春秋时期的六宫演变而来,在春秋时期也是指天后与妃子们居住的地方,到了唐朝则被专门指妃子居住的地方,把皇后与妃子分开了,皇后在三宫,妃子在六院,合起来就是三宫六院。

正因为皇后与妃子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三宫六院,因此时间长了之后,三宫六院也被引申为的皇后和妃子,但是的皇后明显只有一个人,而妃子到底有多少,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而七十二妃这个说法只是来自于民间的传说,至于到底有多少个妃子,并不是确定的,虽然早在周公旦制定周礼时就规定了天子的妻妾数量,但是历朝历代也只是参考周礼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按照周礼来实施,基本上每个朝代根据自已的情况,作了一些修改。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到底有多少个老婆?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古代无论是还是达官贵人,抑或是普通平民,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永远只有一个,而妾可以有很多人,对于来说,正妻就是皇后,妃子就是妾。

这加起来就是:1+3+9+27+81=121,也就是说周朝规定了的老婆最多是121人,由一位皇后+3位一品夫人+9位嫔妃+27位世妇+81位御妻组成。

三位夫人就是三位正一品的夫人,魏晋时期的三位夫人是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是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而在唐朝时期三位夫人是贵妃、淑妃、德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而27世妇是指婕妤9人,美人9人,才人9人,81御妻是指宝林27人,御女27人,彩女27人,每个称号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虽然周礼规定了的妻妾数量最多是121人,但其实大多数朝代的妻妾远远不止121人,当然也有妻妾较少的,甚至有的只有一个正妻,没有妃子的。

历史上个是秦始皇,制度也是秦始皇发明的,但秦始皇没有立皇后,而只有嫔妃,据说秦始皇后宫的嫔妃有上万人,因为消灭了六国,原来六国皇室的嫔妃都被秦始皇收编到自已的后宫之中,所以秦始皇的嫔妃数量很多。

而且秦始皇一生生育了20多个儿女,虽然这些儿女大多被后来的秦二世胡亥所杀,但这些子女肯定是有母亲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秦始皇的嫔妃所生,而这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嫔妃后来被秦二世作为殉葬品陪葬了秦始皇。

汉朝开国刘邦由于是平民,他的老婆并不多,据史载,刘邦的老婆不超过20个,正妻皇后是吕雉,还有几位夫人,最有名的是戚夫人,再说了,刘邦当时的年龄已经是55岁高龄了,也没有太多精力再去找嫔妃。

汉朝的嫔妃都不多,再说了,两汉以儒治国,信奉周礼,汉朝的嫔妃应该都不超过周礼规定的121人,鼎鼎有名的汉武帝有过两任皇后,分别陈阿娇和卫子夫,还有8位嫔妃,这只是有名有姓被记载下来的,汉武帝的后宫嫔妃肯定是不超过121人。

明朝算是后宫嫔妃较为正常的数量,比如说万历朱翊钧,他一生有记载的皇后有2位,贵妃有2位,嫔妃有15位,这已不算少了,而且万历一生有18名有记载的子女,按道理来说,万历的后宫嫔妃应该为数百人。

清朝前期的后宫嫔妃还算正常,到了后期则比较少了,比如说乾隆,一生有3位皇后,5位皇贵妃,5位贵妃,6位妃,6位嫔,12位贵人,4位常在,加起来有41位老婆,这还是有名有姓的,算起来,乾隆应该是清朝妻妾最多的,至少也有数百人,不过这也应该和乾隆活得较长有关。

但到了清朝晚期,比如说光绪,只有一位皇后和2位贵妃被记载,真是少得可怜,不过光绪一生都被慈禧太后囚禁,当时的清朝又处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光绪根本就没有太多心思娶妻纳妾,而且年纪轻轻38岁就。

综合来看,的老婆每个朝代都是不固定,也无法准确说出数量多少,一般来说,后宫嫔妃有个数百人是正常,数千人也不在少数,一万余人则是顶峰了,当然也有妻妾较少的,比如两汉时期的后妃是最少的,其实就是清朝晚期了。

清朝后宫三宫六苑七十二妃是什么?

三宫六武帝时加婕妤(应该在夫人之前)、婧娥(应该是在良人之后,下面顺延)、容华、充衣院体系

对于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提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2、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不相同。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封建的后妃制,以为中心,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

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