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摆手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衡南七巧龙舞、瑶族长鼓舞、苗族绺巾舞、城步吊龙舞、长沙花鼓戏。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代代相传的,和日常的起居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比如说民俗习惯等等;包括土家族的摆手歌,长沙的花鼓戏,湘西的苗族民歌等等。

湖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千百年来,汉族与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用歌声传承文化,用服饰记载历史,用舞蹈渲染生命,融中原文明,纳百家之长,最终形成了一批精深博大、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湖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湖南“非遗画卷”。

湖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经中华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3。

3、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2019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打溜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6、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

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申报的新化山歌经中华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5 。

湖南省的非遗洞口木雕。这个洞口的目标是非常棒的。体现了当地劳动的深厚的感情和艺术特点。

湖南省非裔洞口目标的话,这个是非常少的,这个非裔洞口目标的话,他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说他的一个传承人是非常的少的。

云南省非一种,叫它是属于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刘海砍樵: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打铁水:起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代至新成立初期,至今跨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侗锦: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织锦类型之一。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具有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分布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珠梅“抬故事”:长期以来在“耕作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侵染下,这里形成了奇特的民俗文化。双峰溪砚:溪砚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岳阳楼: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马王堆汉墓古尸: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

湖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绣,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湘剧,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与苏绣、粤绣、蜀绣合称为四大名绣,以其浓郁的湘楚地方文化特色和高超的刺绣艺术而闻名天下,素有“湘绣甲天下”的美誉。湘绣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湘绣入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湖南省十大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湘绣(沙坪产区)更是被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沙坪镇也因此被授予“湘绣之乡”的称号。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汨罗江畔端午节习俗涵盖屈原文化、龙舟文化、节庆文化等多种内容,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于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等一道入选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流传于湘、资二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区,早期在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因流行地域的不同,又分为长沙湘剧、衡阳湘剧、桂阳湘剧、涟源湘剧等。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和一些杂曲小调,其戏剧表演程式严谨,服饰、脸谱都具有浓厚的湖湘地方特色。湘剧剧目十分丰富,在清代道光咸丰时,多达千余个,《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拜月记》、《生牌》等都是老所喜欢的剧目。湘剧于2006年入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湖南省十大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泸溪县特色文化

湘西苗族挑花、杨柳石雕、泸溪傩面具、茶灯、土家年等。1、湘西苗族挑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2、杨柳石雕:杨柳石主要产于泸溪县圣地天桥山下的武溪镇杨柳溪,杨柳石因此而得名。杨柳石系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的产物。

湘西苗族挑花、杨柳石雕、泸溪傩面具、茶灯、土家年等。

1、湘西苗族挑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

2、杨柳石雕:杨柳石主要产于泸溪县圣地天桥山下的武溪镇杨柳溪,杨柳石因此而得名。杨柳石系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的产物,属紫红钙质泥岩。

3、泸溪傩面具:泸溪傩面具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泸溪县傩面具品种多,造型各异,功用不一,有祭祀面具、傩戏面具、驱面具、面具、开山面具、跳香面具等。

4、茶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网茶灯是凤凰很有影响的民间小戏。嘉庆年间开始流行。每年春节,群众组织舞狮子、耍龙灯,茶灯伴随而行。

5、土家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年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报12月27日讯(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胡敏 周东平)为庆祝中沙建交20,“文化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于当地时间12月25日至27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法赫德国王文化中心举行。

体现湖南民间工艺水平的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土家织锦、苗族银饰、宝庆竹刻、小郁竹艺、长沙棕编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工艺美术江再红、王文定、李军声等现场表演了湘绣、长沙棕编和沙石画技艺。

7月23日,世博湖南周开幕式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精彩上演,独具湖湘特色的歌舞让现场嘉宾和观众感受魅力潇湘。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上海7月23日电(记者 张尚武 曹娴)今天,世博园绽放出“桃花源里·诗意潇湘”的艺术奇葩。“情韵桃花源·舞台艺术”、“梦幻桃花源·三民(民族、民间、民俗)展演”、“浪漫桃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风情桃花源·广场文化”、“狂欢桃花源·踩街巡游”5大板块的文艺活动,尽展湖湘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世博会献上了一场湘味浓浓的文化大餐。

湘风湘韵游客走进三湘四水

走近宝钢大舞台,一条舞得活灵活现的城步苗族吊龙,正欢快地迎接游客到来。吊龙集绘画、布艺、剪纸、贴花于一体,一股浓烈的湖湘风情扑面而来。

下午1时30分,世博园的宝钢大舞台上,舞者击出激昂的鼓点,在神秘湘西的音乐中,腾跃出夸张的线条。这一刻,湖南人辣的热情、敢为人先的气势、战天斗地的精神,表露得淋漓尽致。

以“情韵桃花源”为主题的舞台艺术表演,由省直各专业艺术院团与魅力湘西艺术团共同打造。湖南民歌联唱、木偶戏《虞美人》、侗族舞蹈《合拢宴》、杂技《芭蕾转碟》、花鼓戏《刘海砍樵》等,都是我省舞台艺术的,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傍晚时分,“狂欢桃花源”一路欢舞,世博园的博成路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踩街巡游主要展示我省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这4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土家族摆手舞、瑶族女子群舞《乖乖花瑶寨》等节目,引来沿路游客争相拍照。

在世博园B区庆典广场上演的“风情桃花源”,原生态茅古斯《猎归》、土家织锦情歌《叭台叭台卡普它》、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等节目,让意犹未尽的游客沉浸在湘风湘韵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流连忘返

“浪漫桃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的元素活动区举行。细入微芒的湘绣、净薄如玉的醴陵釉下五彩、甘甜清爽的雕花蜜饯、世界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江永女书……来自三湘大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5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文琴和铁笔书法两种民间艺术,也在此得以展示。

记者来到个展位,工艺美术江再红正在绣架前飞针走线。《狮啸雄风》、《晨雾荷花》等均是全国刺绣界数一数二的。为了此次展览,江特意带来了世博题材的湘绣产品,创新使用化纤布作为底面,刺绣难度增加,但能起到防潮、防水、防腐的作用,保存寿命更长,看起来也更具现代感,能符合不同游客的审美需求。

由通道侗锦、蓝印花布制作成的坐垫、钱包、旗袍、布鞋、壁画等日用产品很受游客欢迎。这里的蓝印花布虽然不是来自湘西,却是出自湘西刘大炮蓝印花布的发源地邵阳。蓝印花布的制作原料——草木灰、车前草、叶、椿树根、豆浆和石灰,引发游客们的浓厚兴趣。不少爱美的女士都看中了展出的蓝印花布旗袍。

湖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 湖南文化 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另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它的形式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其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绝技与民间知识、民俗等。

(一)、民间文学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山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苏仙传说、刘海砍樵传说、嘉山孟姜女的传说、桃花源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谜语、民间小调等。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反映了湖南人崇尚正义、热爱自由、追求平等的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表达了湖南人世代祈求幸福、平安、财富和健康的美好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人们形成了淳朴、友善、热情的民风。这些民间口头文学表述形象生动,且多带有一些传奇与幻想的浪漫色彩。其中苗族古老话是湘西苗族的长篇古歌,也是苗族特有的文献。

其形成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苗族历史、文化、、经济、各个方面内容。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句的韵文体句式,通过历代苗老司(苗巫师)的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充分证明了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有极大创造力的民族。古歌篇幅巨大、内容浩瀚、形式独特,对研究苗族古代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苗族生存哲学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由土家族巫师“梯玛”在祭祀活动中传唱的祭祀古歌,也是一部土家族珍贵的民族史诗。它不大量的祭祀内容,还传唱开天辟地、人类来源、民族迁徙以及生产生活等,内容极其丰富。在表现形式上独特多样,有讲有吟、有歌有舞,还有各种服装、道具、法器的配合使用,形成诗、歌、舞、乐相结合的庞大艺术载体。

(二)、民间音乐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还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其中嘉禾民歌具有代表性。嘉禾民歌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

其旋律优美,地域风格鲜明,调式、调性变化巧妙,曲式结构灵活多样。节拍交替自由而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演唱形式,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汉族民歌中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特别是研究女性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歌。

(三)、民间舞蹈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华瑶族长鼓舞、南县地花鼓、张家界高花灯等,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其中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风俗的舞蹈。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等广泛而丰富的生活内容。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

江华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动作屈膝、稳健有力。在整个长鼓舞动作之中,不论是高桩、矮桩,还是行进、跳跃,动作都必须在两膝弯曲的情况下进行。瑶族长鼓舞是瑶族宝贵的艺术遗产,是瑶族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瑶族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