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小怡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诗词中的境界出于外由外在景物营造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中的境界出于外由外在景物营造 体现境界的诗词诗词中的境界出于外由外在景物营造 体现境界的诗词


诗词中的境界出于外由外在景物营造 体现境界的诗词


诗词中的境界出于外由外在景物营造 体现境界的诗词


1、· A、意境,即指“意中之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

2、(《诗歌艺术》王红、谢谦主编P127)或者可以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P217)清代王夫之说:“情、境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5、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6、”(《姜斋诗话》),这里的“景”大致等同于“意象”,而情景合一,则指的是意境。

7、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8、诗歌创作中“意境”一词的提出,见于所传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9、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10、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11、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2、”在这里,作者已经注意到了作家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物境契合交融的这样一种现象。

13、“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逻辑线索,其实就是由实到虚的层递过程。

14、“意境”比“物境”和“情境”更加的虚化,即情景交融。

15、意境说在先秦时期即已萌芽,《易传》的“立象以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可以看做意境说萌芽的标志。

16、这些片段式的言说从“意”到“象”、“言”到“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的关系及创作手法,为意象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人文研究领域。

18、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意象”、“滋味”、“风骨”、“神韵”等涉及艺术形象创造和评价的文论概念,深入探讨了“意”、“象”、“味”、“韵”、“神”等文艺范畴之间的关系。

19、这些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0、与此同时,印度的传入给学界带来了“境”、“境界”等概念。

21、“境”的传入以及研究为“境”和“意”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的“境界”理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形成更是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加之这一时期清谈横行、玄言诗独占文坛、山水田园诗异军突起,意境学说逐步从哲学领域进入到文艺领域中去,为意境理论的形成打开了方便之门。

22、诗歌意境论的繁荣是在唐代,这个与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有关,更是意境学说几百年以来在文艺领域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3、以王昌龄、皎然为代表的文论家对诗歌意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并结合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而广泛的阐释和分析,至此,诗歌意境理论臻于成熟。

24、之后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