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沾详细资料大全

1.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卢国沾,男,1963年12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微重力实验室主任、黄岗燃气轮机中心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于科技大学航空动力专业,1990年获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同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进修学习,1994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回国加入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燃烧、内燃机及动力机械优化与控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74.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余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内科研项目,包括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曾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奖、机械工程学会博士论文奖、科学院“朱李月华教师奖”等荣誉。2016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待遇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待遇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待遇


蔡睿贤主要经历

蔡睿贤

蔡睿贤(1934.2.5-2014.10.4),男,出生于广东汕头,原籍广东台山,工程热物理学家、促进会、科学院院士。

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教研组历任助教、讲师,1972年至1978年任长春机车厂设计科工程师,1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

蔡睿贤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

中文名:蔡睿贤

国籍: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

出生日期:1934年2月5日

逝世日期:2014年10月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1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蔡睿贤论文选集》

人物生平

二十三年(1934年2月),蔡睿贤出生于广东汕头。

1956年,蔡睿贤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

1956年至1972年,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教研组任助教、讲师;

1972年至1978年,任长春机车工厂燃气轮机车设计科工程师;

1978年至1980年,任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始,在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

19年,当选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至2002年,兼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

曾任促进会第九届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2005年12月辞去职务)。第九、十届协商会议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7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2014年10月4日1时30分,在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蔡睿贤专长为能源利用与工程热物理。蔡睿贤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合理准则与系统分析。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有些内容已列入国内外教科书中;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方面首先导出了环壁约束条件与给出一系列三元标准解析解。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导出了工程热物理各分学科的一系列代数显示解析解,如非定常带激波可压流与非线性导热的解析解等。

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叶轮机械、燃气轮机、热力循环及总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方面全面发展了吴仲华的中心流线法,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中提出环壁约束条件;在总能系统热力分析方面创建了比较法及建立了强调评价准则的学派,得出一系列崭新的结论并指出某些权威著作的谬误,得到权威的公开承认;在理论方面,给出了工程热物理领域不同学科问题的多个解析解。在研制国内燃气轮机中,在上首先发现了轴流式压气机内环对其喘振的影响,对该机组及以后国内多台压气机的调试与防喘均发挥很大作用,此外,还解决了转子易弯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计算方法。

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78年3月获中华科技成果奖。

1986年中科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2008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主持完成攀登项目1项、973项目一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专著

期刊文献

人45.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才培养

蔡先生在清华大学十六年,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百人”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多次荣获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称号。

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指导过10多名博士生和10多名硕士生,有三位曾获得“科学院奖”。蔡院士直接授课的学生毕业后,有四位被评为院士,还有十几位成长为部级干部,十多位研究员或、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

荣誉表彰

19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08年荣获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任职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任。

曾任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工程热力学分会主任;

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工学一组学科专家组成员;

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

吸气式发动机学会(ISOABE)执行委员会委员;

燃气轮机学会(IGTI)叶轮机械委员会委员;

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系列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能源学报编委。

促进会委员会原,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原所长,1987年5月加入促进会,历任民进第九届常委,第十届、十一届。是第八届委员,第九届、十届常委,第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1956年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教研组历任助教、讲师。

1972年至1978年任长春机车厂设计科工程师。

1978年至1980年任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上海副研究员。

1980年后历任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民进等职。

19年当选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3年他当选为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五届专家组成员。

人物评价

蔡睿贤先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能源动力事业,并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科技网评)

蔡睿贤院士睿智严谨、勤奋执着,以需要为己任,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能源动力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得到国内外科技界同行的尊重和高度评价。”(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评)

蔡睿贤同志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睿智严谨、勤奋执着,以需要为己任,将毕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能源动力事业和多合作事业。他的逝世是科技战线的重大损失,是民进的重大损失。他的杰出成就,永远是科技事业和统一战线事业的宝贵财富。他的崇高品格和一生追求科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民进宣传部评)

绵阳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成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哪个好?

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当然是核动力设计研究院好了,该院隶属于中核,专门从事于第二代核电站设计,具有的实验设备核试验手段,而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具优势,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并且在学习期间能够享受在职职工的同等待遇,学习结束后留所工作。

说实在的我挺喜欢核动力设计院,可惜我是学理科的

个人倾向九院。

而对你,看你对地域的选择和工作性质的选择。

绵阳相对较小,干净,生活压力小一些。成都大一些,繁华,便利一些。不过正105.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常生活绵阳基本都可以满足,离成都又不进,房价也低不少。九院还有很便宜的内部房可以租。看你自己喜欢哪种。

工作性质嘛,感觉去中核研究所可能处理乱七八糟的事情多一些,我有师弟在那里边,搞科研不多,处理实际事物多一些。可能出也多一些比九院。九院,可能学得东西多一些。也可以专心搞点科研,如果你喜欢的话。看你是喜欢交际一些跟人打交道还是搞科研了。

绵阳工程物理研究院。

而且,如果以后出来能在九院工作就更安逸了。。。

工程热物理,应该是搞研究比较多吧,绵阳科学城上面环境比较适合,而且绵阳是全国的科技城,科学城离绵阳市中心也不远,虽然绵阳没有成都繁华,但是绵阳很整洁,环境很好噢~

然后成都这个,成都是个大都市嘛,很繁华,很多人都觉得安逸,比如说我,绵阳人,就来成都读书了。不过,我觉得,你读工程热物理的硕士研究生的话,更需要一个比较安宁的环境,绵阳要好些。。

嘿嘿,楼上又不是这两个单位内部的人,瞎吹不用负责。 作为内部人士告诉你,论待遇,普通人的平均工资909(成都核动力院)高些,目前年薪十3万(平均), 901(9院)十万。

但是有一点,这两个单位上不封顶。 如果你混到脱离普通阶层了,你的收入是XXX。

请问从火车站西站到中关村南三街8号物理研究所怎么走坐什么车最方便?谢谢

21.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36.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关村东路55号

物理研究所 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

理论物理研究所 市中关村东路55号

理化技术研究所 市中关村北一条2号

化学研究所 海淀中关村北一街2号

过程工程研究所 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号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关村南二条1号

微生物研究所 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3号

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关村科学院南路6号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市海淀区中关村路乙12

自动化研究所 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电工研究所 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6号

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

文献情报中心 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关村东路55号

光电研究院 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自动化大厦4层

纳米科学中心 海淀中关村北一街2号(中科院化学所院内)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中科院海西研究所哪个更好

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 科学院授时中心 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都挺好的,但是个人觉得科学45.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更好一点。

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1973年成立的广东省地热研究室。

1998年4月原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广州能源所。

拥有热能工程为中科院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海洋地质三个学术型硕士点,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太阳能、海洋能、固体废弃能、地热能、先进能源系统、先进燃烧和能源战略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现有硕士导师41名,博士生导师39名。

请问工程物理研究院比如流体物理研究所是九院1所,那么一下几个所拉?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是要各所的说明么?百度就行了啊。

流体物理研究所是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属的研究所,由1958年成立的原国防科委第九研究所二室和后来的国营221厂实验部二室、十九室、二十一室、二十二室、二十四室逐步发展,并于1969年12月20日建所。1970年从青海海晏搬迁到四川剑阁,1990年又搬迁到四川绵阳科学城,正式定名为“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是以核物理、放射化学、核技术与工程为主的多学科的重点综合性科研单位。物理学科涉及:低能核物理、核辐射探测技术、中子物理、反应堆物理、加速器物理、保健物理等。拥有热中子实验研究堆、快中子脉冲堆及各类加速器等大型实施。主要承担国防科研生产工作、“863高技术”多项研究课题、200多项各类基金课题。现有在岗职工近6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40人、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在读)~100人。经学位委员会批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二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设有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区,是集国防尖端科技电子学系统的研究、设计、实验、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多学科综合研究所。下设十四个研究室、一个电磁兼容实验室、一个软件评测中心、一个元器件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生产车间及一个质检中心。现有职工1000余人,其中院士2名,研究员近100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00余名,博士、硕士近400名。多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荣获中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物理、核技术及应用、物理电子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电物理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电路与系统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予点。接纳各高校博士生来所开展课题研究,依托院物理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招收电物理博士后。出版发行科技核心期刊《信息与电子工程》。

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中物院文化

94.科100.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员,核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在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请问西、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哪个考研难度小一点,为什么?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西安的考入难度会小一些。西安的热物理是很强,但学科实力强并不等于考入难度一定大。

88.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原因有二:

1 西安在传统强项专业方面的招生人数一般都比较大,何况对比的是向来人数精简的中科院;

2 看清楚了,对比的可不是其他院校,而是中科院研究所。中科院的一般门槛更高一些,也是很正常的。

热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是什么?

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陈大燮、杨世铭、江宏俊作为奠基人和开拓者。

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工程系所的发展经历了四代人,分别是迁校时的代人陈大燮、杨世铭、江宏俊;第二代陈钟颀、刘桂玉、刘光宗;第三代刘志刚、吴庆康、陶文栓;何雅玲、何茂139.科学院广东分院刚、王秋旺、李国君。

动力工程多相流重点实验室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2月经计委批准开始建设,1992年12月建成并通过验收,1993年起正式对外开放。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 副主任为西安交通大学黄佐华、白博峰、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斌;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学术方向为:围绕多相流及其热质传输、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等基础理论和规律这一核心,开展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重要工业领域中存在的多相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相变、燃烧、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等过程的多相流热物理学。

热化学基本理论与规律的研究;自然环境演变与保护过程中以及航海航天、大型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系统等高热负荷下能源环境系统控制中多相流能量传输原理与规律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高压气液两相流及其传热传质学研究;

石油工程多相流理论与测量技术研究;化工过程与自然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中的多相流及其能质传输理论研究;新能源开发和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多相流与能质传输理论研究;清洁燃烧与排放控制中的多相流研究;

叶轮机械及热动力装置中的两相流与传热传质理论研究;低温两相流及其传热传质理论的研究;多相流数值、相变传热及工质热物性测量与预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