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厘米相当于汉尺多少尺(23厘米是多少英尺)
古代的一尺有多长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23厘米相当于汉尺多少尺(23厘米是多少英尺)
23厘米相当于汉尺多少尺(23厘米是多少英尺)
23厘米相当于汉尺多少尺(23厘米是多少英尺)
周代,一尺合今19.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度制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
1、商
1尺= 10寸,1寸= 10分
1尺= 15.8,1寸= 1.58
2、战国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 231,1尺= 23.1,1寸=2.31,1分=0.231
3、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10分
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2.31, 1分 = 0.231
4、汉
1引=10丈,1丈=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5、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6、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7、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1分 = 0.245
8、南北朝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 10分
9、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10、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1、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2、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13、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14、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
15、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商时,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时,一尺合今23.1cm;8尺一步,合1.848米。
秦时,一尺约23.1cm ;6尺一步,合1.386米。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汉尺一直在变,老刘家太没节);6尺一步,合1.281-1.425米。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6尺一步,合1.452米。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隋书·律历志》;五尺为一步,合1.48米。
唐代,一尺合今30cm (出土和现存尺取平均数);五尺为一步,合1.5米。
宋元时,一尺合今31.2cm(出土木尺取平均数) ;五尺为一步,合1.56米。
明清时,营造尺一尺合今32cm(嘉靖牙尺和康熙牙尺都是32厘米);五尺为一步,合1.6米。
扩展资料
除尺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秦时,一丈约231cm 。
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丈合今242cm 。
南朝,一丈约258cm 。
北魏,一丈合今309cm 。
隋代,一丈合今296cm 。
唐代,一丈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参考资料来源: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算法:
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2.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3.秦时,一尺约23.1cm ;
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6.南朝,一尺约25.8cm ;
7.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8.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9.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10.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11.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12.近现代 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扩展资料:
尺寸的换算关系:
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
1分米=1公寸=0.1米=3市寸
1厘米=1公分=0.3937英寸
即1毫米=0.1公分=0.01公寸=0.001公尺
参考资料:
不同时期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一般统称为度量衡。经过不同朝代漫长的沿革,很多度量单位现在已经不使用了,但汉语很多词汇中依然保留了这些度量词,例如:“千钧一发”、“毫厘必争”、“锱铢较量”、“升斗小民”、“日进斗金”、“车载斗量”、“不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了解这些单位词汇可以让我们更理解这些词的深意。
度——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度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
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
《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量量器是封建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
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龠为一合”,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
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为一圭(一说,十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衡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唐代: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
唐朝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
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19.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5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
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 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参考资料: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先秦时候的一米是0.28米,七尺也相当于1.96米;后来经过很多朝代的改革,现在的一米是0.333三循环那么长。
三尺一米。。。一尺大概是33厘米
古代的九尺男儿,放到现在到底是有多高?
古代的9尺男儿放在现在,应该是在两米左右,在古代身高越高越代表了这个人物的形象越强大,实力越强大。
在古代的9尺男儿的高度应该是现在的两米左右,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一尺等于一寸,然后进行合理的计算就可以得知了。
两米左右,个子是非常高的,古代的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31.1厘米左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