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都什么政策?

畜牧养殖业繁荣之后,自然给农民们增加了收入,但搞过养殖场的朋友应该知道,养殖场一旦管理不规范,粪便的排污不达标,就很容易对养殖场的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1.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今年每头补助50元。 2.实行生猪保险补贴:饲养优质能繁母猪每头每年交保费60元,其中财政每头承担48元、养殖户承担12元,保额为1000元;饲养商品猪每头每年交保费10元,其中财政每头承担7元、养殖户承担3元,保额为400元。 3.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补贴: 年出栏300-499头养殖场(小区),每个场平均补助10万元; 年出栏500-999头养殖场(小区),每个场平均补助25万元; 年出栏1000-1999头养殖场(小区),每个场平均补助50万元; 年出栏2000-2999头养殖场(小区),每个场平均补助70万元; 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每个场平均补助80万元。 以上补助,必须达到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自繁自养场,由畜牧部门验收合格后,由财政兑现补助。 4.人工授补贴:每窝补助20元,今年只限于达县试点。 5.补贴: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一类疫病的实行补贴。 查看原帖>>

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_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文件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_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文件


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_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文件


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_农村合村养殖新政策文件


为何要禁养?

现在对农村养殖禁养政策

随着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环境也成了非常重视的一部分,毕竟农民生活想要好,环境也很重要,乱的环境肯定不适合居住的,正所谓“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

一、定点养殖项目现在农村的一些散养基本没有管理,比如家里养几只鸡或者鸭。但对于一些有固定养殖场所的养牛户或养猪户,则需要办理相应的正规养殖许可证明。这里的一个主要考虑是环境保护。因为场地是固定的,动物产生的粪便必须降解,不能随意堆放。可能,很多农民觉得臭也没什么。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堆积在露天的物会污染我们的土壤和地下水。对于周围居住的村民来说,肯定会有不好的影响。如果你有大量的养殖场,没有相应的环评等手续,估计会被勒令拆除。二、违反养殖要求的养殖户作为农民,大家肯定会考虑辛苦一年能有多少收入。一些黑心的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在养殖过程中,禁止非法使用一些禁用物。有的农民,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偷偷用,肯定不会被查处。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被发现,估计会严惩。三,禁区里的农民因为一些地区的特殊性,为了避免水产养殖带来的影响,大都市将这些地区设定为禁止养殖区。但为了防止一些地方一刀切式的管理,对目前所有的禁入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筛查。将不符合禁养条件的地区调整为非禁养区。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是不可能完全禁绝的。然而,一些小规模的禁令确实存在。比如一些农村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或者为了恢复古文化等传统,建立了景区。那么,一些大规模的养殖项目自然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门设了“扶持政策”一章,就产业政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鼓励、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专业合作社可以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专业合作社项目,也可以申请承担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 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制定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初级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对从事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治、家畜家禽等动物配种、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用地、办公场所等非农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下,当地应该有相应的补偿。

2023年农村禁养政策

总的来说,确实会禁养,但主要是针对那些不规范的养殖场,若是你的养殖场规范,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最近在网上就有消息称,为了保护农村环境,自2023年起,农村又要“禁养”了,谁养拆谁,这是真的吗?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消息,给大家分析一下,这4类养殖户应早做准备。

其实说禁养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规范化养殖”。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兴起于80年代,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些猪、鸡、鸭等家禽家畜,不过那时候都是个人养殖,随着后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猪、鸡、鸭等禽畜肉需求大大增加,个人养殖逐步发展成为了大型养殖场。

而且这个影响是越集中越污染,因而很多大型养殖场附近经常是臭气熏天,试问这样的环境,如何让人生活? 所以,为了让农村老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规范养殖环境便成了农村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也就有了禁养一说,但不发展养殖畜牧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全部禁养也不现实,因此禁养也是有一个范围的,而这个范围便是网上那些消息说的农村又要“禁养”了,谁养拆谁。

那么究竟是哪些养殖要被禁养呢?主要有以下4类,望这4类养殖户早了解早做准备,别到时候被拆了都不知道自己出了啥问题。 哪些养殖户会被禁养?

第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场要被禁养。养殖场所是一定会产生粪便、食物残渣等污染物的,若是养殖场所没有相应的处理设备,或者没有相应处理办法,而是到处排放,势必会污染周边环境的,这种没有达到养殖环保要求的养殖场就要被禁养。 第三,乱用抗生素的养殖场会被禁养。很多养殖户对于禽畜类疾病认识不够,只要自己养殖的禽畜生病,就只会用抗生素,这样会让养殖出来的禽畜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吃了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危害的。

实际上要懂得预防,科学的使用,并做好定期消毒,这样才会减少禽畜生病。另外,每种抗生素的效果是不一样,乱用的话也是很危险的。你想想,要是一个人生病了,乱吃的话,是不是会出问题?用在禽畜身上也一样,所以为了保证禽畜符合食品安全,这类乱用抗生素的养殖场也会被禁养。 第四,使用泔水喂养的养殖场会被禁养。泔水即潲水,一般是人们吃不完饭菜剩下的东西,在以前的时候,农村老在养猪、养鸡鸭的时候,都习惯用潲水来养,因而很多人觉得这样养殖没有啥问题。

其实不然,潲水并不卫生,其中可能存在化学用品或危险用品,容易引起禽畜中毒、生病等问题。而且潲水若是放置时间太长,也会产生大量的细菌和有害物质,这样禽畜吃了之后,不仅体质会下降,抵抗力,还有可能会产生传染病,从而影响禽畜的品质。

其实,出台的这些“禁养”规定,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畜牧养殖业,从而改善养殖场所的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养殖户所养殖出来的禽畜品质更高,更能赚钱,也能更好的导读:2023年起,农村又要“禁养”?是真的吗?这4类养殖户应早做准备保护农村的环境,让农村老也能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可谓是一举多得。

对农业合作社有什么扶持政策?

时间如流水,一转眼2022年就要过完了,2023年就要来了,很多新的农村政策马上也要实施了,因而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农民朋友就特别关注,毕竟这些政策都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比如前段时间笔者分享的农村养老金等一系列惠农正常,就能农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门设了“扶持政策”一章,就产业政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问题作,没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场要被禁养。有关部门会对养殖场所的用途实施管理和监管,做备案工作,同时也会对养殖场所的卫生健康标准做出评估,保证养殖场养出来的禽畜是符合食品安全的。所以一定要有养殖许可证的才是正规的养殖场,而没有养殖许可证的都是违规的,这类养殖场就要被拆掉。出专门规定。鼓励、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专业合作社可以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专业合作社项目,也可以申请承担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 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制定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初级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对从事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治、家畜家禽等动物配种、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用地、办公场所等非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外,实践中群众创造成立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等,都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