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意义_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一年四季景色怡人,风景如画,去过的人都夸那的景色名不虚传,拼命安利身边的人也要去感受一次。
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意义_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意义_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意义_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我有幸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如今正置身其中,真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凉爽的风从身边拂过,花儿朵朵开放,有的盛气凌人,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孤芳自赏,反正就是好看;树木郁郁葱葱,江水在谷中缓缓流淌。人站在山水中,如同一幅美丽的风景,先自我陶醉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1、风景 [ fēng jǐng ]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
2、景色 [ jǐng sè ] 景致。
3、风景如画 [ fēng jǐng rú huà ] 比喻风景像画卷一样优美,富有意境。
4、一枝独秀 [ yī zhī dú xiù ] 形容在同类事物中为突出,为。
出处:元·脱脱《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
翻译:胡康候如冬天中的大雪,就算草木已经枯萎,但是松柏依然挺立着。
5、名不虚传 [ míng bù xū chuán ] 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翻译:皇上大笑,看向四周说: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6、百闻不如一见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 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闻:听见。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翻译: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
1.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当地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极其其他相关规划,根据风景区的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发展战略布置。
风景名胜区纲要的主要内容:
(1) 进行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风景资源价值登记,保存状况以及风景名胜区主要存在问题。
(2) 分析论证风景名胜区发展条件(优势不足),确定发展战略。
(3) 拟定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包括资源保护目标、旅游经济目标和发展目标。
(4) 论证并原则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总体布局以及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措施。
2.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任务是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范围、规模、容量、功能结构、风景资源保护措施,优化风景名胜区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健康、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
(1) 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规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
(2) 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容量。
(3) 分居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
(4) 确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
(5) 确定风景名胜区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
(6) 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7) 确定风景名胜区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典礼、电信、环保、环卫、能源、防灾等设施的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
(8) 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调控规划、经济发展规划。
(9) 制定分期发展规划。
(10) 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
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
关系
[日期:
2008-03-11] 来源:《规划师》2005(05) 作者:谢凝高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在风景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应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尽力完善。在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 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关 键字: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旅游规划;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Key Scenic Spots Planning and Touri Planning
Xie Ninggao
Abstract: The planning of a scenic spot is a comprehensive planning,of which the special tourist sightseeing planning is an integrated part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carry out a special touri planning for the scenic spot because full considera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consult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planning at the stage of planning and d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scenic spot. Therefore,within the national scenic spots,it is not only unnecessary to carry out separate planning for b...
Key words: Master planning of scenic spot; Touri planning of scenic spot; Relationship;
1、相关概念
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称风景区) 规划,是以风景资源的调查研究及其鉴定评价为基础,根据资源的价值及其分布规律,在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相关法规确定其功能、性质、建设及其可持续利用原则,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重点风景名胜区价值很高,内容丰富,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考察和规划。规划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确定合理容量和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其价值达到的为世界自然(或自然文化) 遗产,达到的为重点风景名胜区。重点风景名胜区,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相当于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公园,并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或自然文化遗产接轨。
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游览是风景区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是惟一功能。它连环带动地区和的巨大经济和精神文明效益。
2、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在中华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以下仅从有关风景区的法规和科学的角度,概述风景区规划中的主要内容。
2.1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区是自然文化价值很高的综合体,因此风景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科学评价,其主要方面包括:
(1)地理位置,包括数理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演变与风景区的自然文化关系。
(2)自然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价值。
地质地貌是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遗迹,也是构成风景区景观空间的基础,又是气候、水体及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根据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相及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研究,得出某风景区地质地貌学价值属、或地区级的结论。
生物生态学价值,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及具有科学保存价值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
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如衣、食、住、行等。间接使用价值是保全本底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外经济的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风景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实验室,其潜在价值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
(3)自然美学价值。由于审美观念和素养的异,世界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都存在各自的审美观,不同于自然科学有统一的标准。但也有共同的审美观。根据中华民族悠久而传统的审美观,对山水自然美的评价,一般包括形象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音响美、嗅觉美等要素。
形象美是风景美的主体和基础。就我国传统山水审美观而论,形象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以宏观的形象美为基础,相应地展现出中观、微观及各种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动静、声响等有机结合,构成各有特色的风景美学价值。
(4)历史文化价值。名山有数千年历史,现有的177处重点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唐宋时代即已成为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精华以自然为主,且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点缀得宜,不掩其胜”相映生辉。这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从帝王到,到儒、佛、道,都把名山作为大自然的原型、代表,加以保护,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留下祭祀、宗教、游览、启智等大量文化遗产。因而,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这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突出的。
风景资源的评价是风景区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的基础,因而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否则就会产生盲目性,导致破坏性后果。
2.2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风景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和利用,都是以保护为前提,这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共识。保护的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标准。
我国风景区的历史,就是一部山水风景的保护利用发展史,早在农耕文明的前期,就产生并形成了天下名山体系,名山从普通经济开发对象中被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作为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祭祀、游览、审美、创作体验和探索自然奥秘等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为防止经济开发对名山的破坏,古代曾有帝王下旨:“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并形成“山上游,山下住”的旅行住宿与游览观赏方式,有效地保全了天下名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地发展了名山精神文化功能,并带动了山下的经济发展。
美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产生了公园,历经百多年的世界性“公园运动”,公园体制己遍及世界各国。公园由管辖,并立法保护,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发展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功能,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接轨方向,尤其是发展重
点风景名胜区的科教功能。
当今世界已迈向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72年,联合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签约国“竭尽全力”做好“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同时保护好遗产。人类遗产由家族保护、保护发展到今天的全球保护,经历数千年。保护的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区地质地貌、水文水系、植被生态、气象气候及文化遗产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2.3分区保护利用—功能分区
为了使风景区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功能分区,或称分区保护利用。(所谓功能分区,包括大分区和小分区。大分区是指风景内和风景外的功能分区;小分区是指风景区内的功能分区。) 古代天下名山,如五岳的“山上游,山下住”,就是山上是精神文化活动区,山下的岳镇是旅行游览者的食宿基地,如泰山之麓泰安镇。今天的风景区遗产地,如九寨沟,亦继承了大分区的传统,规划设计遵循“沟内游,沟外住”的内外功能分区原则。
现代各国的公园,亦普遍实行分区制。第二届世界公园大会第十二项决议,要求各国公园的利用采用分区制系统,并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旅游设施建在公园以外,并尽量不使用机。加拿大公园法规明确规定:“不应允许在一个公园内对自然资源进行商业性的勘探、开采或开发”。“商业服务与设施,如旅馆、商店和服务站及公园管理楼等,凡有可能均应设在公园的邻近地区。”“分区制是公园进行规划、发展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手段之一”。分区制作为一种手段,是用以保证公园内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其野生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小的限度内。
根据我国风景区的资源价值和特点,风景区内一般可分为5个功能区:
(1)生态保育区。生态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允许科研人员进入考察研究,如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
(2)特殊景观区。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审美、创作体验等活动,不允许建机械交通和过夜设施,可修步行道和解说系统。
(3)文化遗产保护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分布区,在保护好文化遗产原貌的前提下,开放展示、参观,以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不许改造、扩建和毁坏文化遗产。
(4)服务设施区。为区内游憩区,可设置过夜设施,以安全、卫生、简朴为原则,不建豪华宾馆,可修建公路。
(5)一般控制区。根据我国风景区一般都有农村、田园的特点,考虑的发展,改变粗放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形式,使之与风景区的景观协调。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参与旅游服务业,如开办家庭旅馆等,照顾的利益。随着地区城镇化的进展,为山区农民迁居城镇创造条件。
此外,为了保护风景区的完整性,还要确定外围保护地带,防止污染和不协调的开发建设对风景区造成影响。
2.景区的环境容量与人工设施规划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军事冲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各种灾害和大众旅游及其失控的旅游开发,都对遗产造成威胁”。对我国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威胁的是超容量的游人尤其是过度的旅游设施开发,造成风景区尤其是核心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导致风景区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在多数风景区应落实规划,尤其是核心区经营性设施,应只拆不建,并迁往区外旅游服务基地。区内的商业设施保持在的必要的限度内,并实行特许经营,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按市场规律发展。
至于风景区的开发,为了弄清概念,笔者把它分为硬、软两种开发方式:硬开发是一切人工的物质建设;软开发是科研和体验,不断发掘风景区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创作新的山水诗、画、影视等,向国内外传播,达到间接利用的目的。硬开发是有限制的、禁止的,软开发是永无止境的。
由于风景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各国亦都根据各自的标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践,随着生态科学理念的发展,游人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而我国则相反,“人满为患”,尤其是“屋满为患”的现象越来越。造成不少景区生态失衡。因此,控制合理容量是风景区规划很重要的内容。
2.5游览规划
风景资源评价、保护标准、功能分区及其环境容量的确定,为游览规划、人工设施、环境保护、经济导向等专项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离开上述的调查研究基础,专项规划必然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盲目性和误导性后果。
风景区游览规划,是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之一,是风景资源的价值、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具体化。游览是风景区多种功能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利用量、影响的功能,也是威胁风景区保护的因素,因此,在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始终将其作为很重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
游览规划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分区保护利用,即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游人的需求,设计各有特色的不同游程的游览路线,相应配置服务设施,包括区外设施齐全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区内必要的服务站和服务点让游人选择以满足科教、游览、欣赏、体验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要求。
3、风景区旅游规划
如上所述,风景区规划已充分突出游览功能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并有专项游览规划,为何有的决策者又在风景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编制“风景区旅游规划”?这是世界各国
公园所没有的现象。笔者看过一些“风景区旅游规划”,认为这是不符合风景区相关法规的,也不符合重点风景名胜区性质,因此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华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进行编制,指定由主管,并报审批,代表层次的规划。有的“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却规定:“在规划范围的,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的各项开发建设活动,均执行本规划”,其中有许多旅游开发项目,根本不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这种凌驾于审批的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之上的“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不符合相关法规的。
其次,两种规划的性质、质量不同。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是保护性、展示性、传世性的胜地,主要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旅游规划是属于产业性的部门或以经营性为目标的规划。如有的旅游规划,把风景区世界遗产地作为所在地域的“区域经济开发中心”进行规划,并以此扩大游人量指标,如《规范》规定接线路法计算5m2/人~10m2/人,面积法计算50m2/人~l00m2/人,而该区的“旅游规划”则把路线法指标改为3m2/人,面积法指标改为5m2/人,结果其容量大大超过《规范》规定的容量指标,如按此开发,必然对景观生态造成的威胁。
有的风景区旅游规划,不按《规范》进行分区保护(功能分区) ,而是在风景区内规划错位的、超载的商业性开发,如按“4A”标准建豪华宾馆,建索道加分等,有的还建高尔夫球场、别墅区、游乐场,甚至“情人谷”“神文化”“文化”等低俗乃至迷信的项目。这不但与风景区遗产地保护利用的科学理念背道而驰,也不符合现代游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体验大自然的追求。
再次,就必要性而论。如果与风景区综合体相关的部门,都正确地认识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价值、性质、功能和保护利用的关系,并积极参与风景区总体规划,明确各自在有机综合体中的作用,更何况己有专项游览规划,因此“风景区旅游规划”就没有必要了。
区域性的旅游规划则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旅游地的类型很多、性质各异,并且功能多样、景观纷繁,为了满足不同游人的兴趣和追求,很需要编制区域性的网络式的跨行政区的旅游规划。尤其是风景区遗产地及各类保护地外的旅游服务基地—旅游城镇及对外交通等建设,需要有相应的规划。笔者看过一些县、省和跨行政区的旅游规划,这些规划不仅做得很好,也很必要。
4、结论
重点风景名胜区或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规划,是以、的自然文化遗产为基础,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标准,根据相关法规、公约,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编制,经专家评审,报批准后执行。这是属于别的规划,任何在风景区与世界遗产区内的相关部门和地区系统的规划要求,只能与其协调,而不应加于其上。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其中专项游览规划都是其组成部分,没有必要再做风景区旅游规划。因为风景区规划过程中都与有关方面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完善。因此,在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遗产,正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任何损害遗产的规划和行为都将影响的精神文明和文明的形象。无论是决策者还是规划工作者,都有做好风景区和世界遗产的规划,使它成为保护遗产原貌,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依据。
作者:谢凝高, 男, 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风景研究室主任、, 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风景名胜专家顾问.
一种带有区域规划性质的,以满足人们旅游活动需要为主要目的,以开发、利用、保护风景资源为基本任务的大面积游憩绿地的建设规划。
规定,风景名胜区必须制定规划,经指定的上级部门批准后,具有法令效力,作为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依据。
概况 在50年代后期对个别地区(如桂林、庐山)进行了风景名胜规划,1978年全国开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
1979年建设委员会批准转发了由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物、旅游部门联合提出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①对全国风景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风景名胜区的等级和范围;②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③加强保护工作,制定保护管理办法;④有地进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要统一规划。
1982年审定了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①认真贯彻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的方针政策,综合协调各项事业之间的关系。
②深入调查研究,查清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③坚持保护国土的壮丽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的休息、活动条件,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④充分发掘和认识风景资源的特点和价值,恰当地利用和组织现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突出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给人们以自然美和历史文化美的享受。
风景名胜区要区别于城市公园,切忌大搞人工化造景。
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和评价是正确认识资源情况和价值,审定风景名胜区等级,作好规划和管理的步工作。
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①自然景物资源。
包括:地理地貌、水文景物、造型地貌、动植物、天文、气象、地质等和其他自然景观。
②人文景物资源。
包括: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成就所形成的景观,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③环境质量。
包括:地质地理背景、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和水体的质量、自然和人为灾害、地方病情况等环境质量的综合评定。
④游览活动条件。
包括: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游览活动内容、经济文化状况,风景名胜资源分布情况和组成游览线路的条件以及其他有关游览活动的条件。
⑤规模和发展条件。
包括:现状,已经形成的游览活动范围和可能确定为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开发区同保留的自然环境腹地面积的比例。
风景名胜区评价的主要依据: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高低,价值的单一性和多重性;自然环境和环境质量的优劣;游览、服务条件方便和活动内容丰富程度。
风景区等级 风景名胜区划分,并分级审定。
重点风景名胜区由审定;省级风景名胜区由省 审定;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 审定。
分级的目的是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和做法。
规划编制步骤和内容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般分规划大纲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一般包括下列内容:①风景名胜资源基本情况和开发利用条件的调查评价报告;②性质、特点与开发利用指导思想的论证;③管辖范围和保护地带划分的建议;④专项规划意见;⑤有关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建议;⑥图纸和资料。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①历史沿革和现状资料,说明书及现状图(附地理位置图),包括对风景名胜区特点、性质、发展目标的论证分析;②环境质量评价说明书及评价图;③风景及环境保护规划说明书及保护规划图;④景点开辟、景区划分和游览活动路线规划说明书及规划图;⑤总体布局规划,包括功能分区、管辖范围、外围影响保护地带划分的论证说明书及总体布局规划图;⑥风景名胜资源和土地利用分析说明书及分析图;⑦环境总容量和风景区及重要景点的游人容量分析计算和发展规划;⑧专项规划:对内、对外交通规划说明书及对内、对外交通规划图;生活服务基地和生活服务设施规划说明书及规划图;绿化和风景林木植被规划说明书及规划图;给水、排水、供电、邮电通信、环境保护等公用设施,防火、防洪等工程设施规划说明书及规划图;旅游、商业、服务业、农副业、手工艺品生产等各项事业综合发展规划及规划图;重要景区和近期建设小区的详细规划;大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他专业规划;资金和经济效益的估算。
实施规划的组织管理方案;其他需要规划的事项。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方案的审批 地方 组织专家、群众、专业部门对总体规划方案及单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评议、审查并作出技术鉴定报告,据此修改规划,形成正式上报文件,经指定 部门批准执行、实施。
景观规划
(一)景区规划
昌乐火山群风景名胜区开发是以开发火山地质遗迹景区为主体,其东部为黄山-团山子景区,西为郝家沟-黑山景区、乔山景区,北为方山景区,南为黑山子-丁家山景区,在景区之间拟建大型游乐园一处,大型植物园一处及其他配套设施。
1.黄山-团山子的景区
保护对象是古火山颈地质遗迹,由于山体植被不发育,岩石柱状节理发育,故景观稳定性较,近期工作在恢复环境的同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植树护林,以种植松树为主,间种一些适宜树种。
2)对已修好的景区道路进行整修,铺设沥青路面。
3)对团山子的景点适宜建筑玻璃钢透明顶棚。
4)在景区西北侧建大型植物园,引进适宜树种,恢复当时古环境。
5)在景区东南侧,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呈现昌乐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
2.郝家沟-黑山景区
景区保护对象亦为古火山颈地质遗迹,以大型柱状节理为基本景观,该地地势较缓,对景区保护仍以绿化为主,加强景区内的排水功能。
1)对郝家沟古火山颈地质遗迹实施顶棚保护。
2)景区间路旁设立宣传牌,图文并茂,配以美丽的传说,雅俗共赏。
3)区内植树造林,加强环境建设。
4)景区东侧建一休闲娱乐区,让人们在游山之余置于群山环抱之中,享受优雅甜美之感。
5)未开发的山顶可设立若干木制亭阁,以供游人小憩或眺望风景。
3.方山蓝宝石原生矿景区
方山火山口群位于昌乐县城东南10km,方圆8km2,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的蓝宝石原生矿区,蓝宝石储量丰富,有“宝石山”之称。森林覆盖率达48.9%,山中有方山庙、方山备战防空洞、探宝洞等景点。游览区是以探寻蓝宝石原生矿为主题,集自然风光、娱乐休闲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区内以绿化和保护为主。
1)对方山古火山颈地质遗迹实施顶棚保护。
2)景区间路旁设立宣传牌,图文并茂,配以历史故事,雅俗共赏。
3)景区建一休闲娱乐区,让人们在游山之余置于群山环抱之中,享受优雅甜美之感。
4)未开发的山顶可设立若干木制亭阁,以供游人小憩或眺望风景。
5)发掘方山探宝旅游区,以开发蓝宝石原生矿探宝区、挖掘蓝宝石文化,建设集历史文化和蓝宝石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区。
6)对方山庙内的4000余株古树进行保护和设立宣传牌进行古树介绍,图文并茂。
4.黑山子-丁家山景区
该区目前未开发,近期应植树育林,种树树木以松树为主,间种其他树种,使其具一定观赏性。山顶修建亭阁,供游人休息,该景区备后期开发利用。
1)该区东侧建一区,主要模拟野外地质科考调查生活,寄娱乐于科普教育之中。
2)北侧拟建一休疗养区及一特色草观赏园,该疗养区四周环山,环境优美,疗养之余可观赏山中奇珍异草。
5.乔山景区
乔山为区内峰,有伟岸挺拔之感,为典型的火山口地貌,该区环境优美,极具开发潜力。
1)乔山主峰设亭阁,登其之上,火山地貌及区内景观尽收眼中,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自下而上设台阶小路,山体不再开发,保持其原貌,山下以绿化为主。
2)可落山与豹山以植树绿化为主,对现有的景观清理保护,立牌说明。
3)乔山西北水库,规划整理,美化周围环境,衬托其幽静之感,使其成为垂钓者向往之地,东侧建成经济林,与垂钓区相对应。
6.展厅(博物馆)
在主景区附近建成与东、北两大门相配套的融科普、科研、休闲为一体的地质科学博物馆。其目的是展出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岩石类型,火山喷发物形态,火山微观模型、火山知识介绍及不同时期火山喷发模拟影片及现代火山资料等。
7.科普长廊
将方山原国防坑道和上世纪采挖洞改造成为介绍昌乐县火山运动、蓝宝石成因、原生蓝宝石矿的坑道式观光科普长廊。主要火山口分布列于表3-3-1昌乐古火山口群分布一览表。
表3-3-1 昌乐古火山口群分布一览表
(二)典型地质景观规划
典型地质景观规划原则上重在保护,适度利用。立足于对现状景观群落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改造,适度开发利用,同时展现地域与原生风貌,依据生态学特性,模拟自然景观群落特征,改造人工景观群落,形成具有昌乐火山群本地特色的典型景观。
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持景区典型景观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净化环境,提高配套服务设施质量,以的环境向游客展示,体现风景名胜区自身价值。
1.整体景观风貌
(1)以方山蓝宝石原生矿为代表的旅游区
风景区面积约8km2,山势陡峭、风光秀丽。山体主要有尧山组玄武岩组成,其中蓝宝石储量丰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蓝宝石原生矿区,有“宝石山”之称,游览区是以探寻蓝宝石原生矿为主题,集自然风光、娱乐休闲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2)以黄山前木鱼石为代表的景区
昌乐盛产会唱歌的石头——木鱼石,现位于北岩东南12km,面积约1km2。区内为牛山组玄武岩,木鱼石系风化的玄武岩裂隙中的黏土质铁质结核,直径几厘米至几十厘米,褐色,土状光泽,内部具典型的环带构造,中心空腔含水。由于其具特殊的保健作用,且敲击之声音纯美而使之扬名于世,这也是地质作用送给昌乐宝地的又一瑰宝,现该地区正拟建旅游区。
(3)以古火山颈遗迹、柱状节理、蓝宝石原生矿母岩——玄武岩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区
昌乐是我省东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区,存在较多典型的古火山颈地质遗迹,这是我省迄今为止保存完整、特征典型的古火山颈地质遗迹,是我省规模的古火山口群。
(4)以新构造运动为代表的地质景观
属新断裂构造,是该区新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及科普教育价值。
2.竖向景观规划
竖向景观规划原则上要维护火山群地质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有效保护和展示大志物、主峰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及其他转型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地形的竖向规划分割,并依据各区特点塑造丰富多彩的风景骨架,将火山群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山、谷、林、堤岸、峡谷河滩等自然风貌构成。
规划根据火山群地形地貌的特点,竖向景观由山林登高、溪湖堤岸、峡谷河滩等自然风貌构成。
(三)游赏项目规划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内容和特点,以及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场所条件和民俗文化条件,本规划选择与其协调适宜的游赏活动。同时,根据规划主题与建设情况,可将这些景点分为两类,即现状利用景点和规划新增景点。
现状利用景点是现状已具备一定的景观条件或者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建设,规划加以完善、充实、提高和利用;规划新增景点是根据规划的环境条件,根据规划需要,确定了新的景观建设内容,目的是提高风景名胜区的景观价值,充实游览内容。
游赏类别分为:山地观光、探宝之旅、科教修学、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劳动体验、康体养生、文化节庆等。
山地观光的游赏项目有:观光、览胜、寻幽、摄影写生、采风、宣传等。该项目的主要活动区域为风景游赏区。
探宝之旅的游赏项目有:拿上放大镜,在领略山水的同时,体会探寻蓝宝石乐趣(图版3-3-2探宝之旅)。主要活动区域为:北岩、方山、五图一带,宝石城等(图版3-3-3宝石城)。
科教修学的游赏项目有:地质观察、观测研究、采集、地质科普、火山模拟表演、荒野生存游戏、火山灾害救援培训、郊游野游等。主要活动区域为:北岩、方山、五图一带,中华宝石博物馆等(图版3-3-4)。
山地运动的游赏项目有:拓展训练、登山攀岩等。
康乐养生的游赏项目有:修养、疗养、、露宿、森林浴、空气浴等。主要活动区域为:寿阳山旅游度区、姬家庄区、植物园、乔山游乐园等地。
水上运动类游赏项目有:水上游戏活动、健身体育、其他智体技能运动等。主要活动区域为:旅游综合服务区、仙月湖水利风景区、在乔山与团山子之间设立大型游乐场、在寿阳山旅游度村东侧设立大型游乐场。
劳动体验游赏项目有:观光农业游览、景观温室游览、农产品深加工游览、温泉博览园游览、瓜果蔬菜采摘,垂钓。主要活动区域有中华西瓜科技园、百亩柿林、现代农业园、城南街道垂钓区、特色材观赏园等。
文化节庆的项目有:民俗节庆等。主要活动区域为:太公祠、方山庙(图版3-3-5太公祠庙会)。
(四)旅游产品体系
昌乐火山群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类、康体休闲度类、会议与教育类、科普考察类、野外探宝类、拓展训练类、民俗文化类等。其中,地质景观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占较大优势,而自然观光与野外探宝的旅游产品为辅助形势存在,这也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由自然观光向参与性强的康体度休闲转轨的发展趋势。
观光类旅游产品系列有:地质科普观光游览、森林景观游、方山庙、太公祠游。
康体休闲度类产品系列有:森林氧吧浴、日光浴、空气浴、瓜果蔬菜采摘、垂钓、酒店、度村、当地美食、土特产购物中心、火山主题餐厅、观光手工业小镇、首城文化广场、乐器作坊、火山石制品作坊、蓝宝石加工作坊、观光农业游览区、景观温室游览区、农产品深加工游览区、温泉博览园、火山大舞台等。
会议与教育类系列产品有:会议旅游、企业、公司及青少年培训旅游、商务活动旅游等。
科普考察类系类产品有:地质地貌科考、大学生地质实习基地等。
野外探宝类系列产品有:放大镜、地质锤、地质包、山地徒步探险、野外生存训练等。
拓展训练类旅游产品有:野外营地训练、荒野生存游戏、火山灾害救援培训基地、中新世冒险乐园、山地作战任务训练、真人版CS对战、攀岩运动、岩降运动等。
民俗文化类旅游产品有:太公祠游、方山庙游、石祖林游、汉画像石、古刻文、岩书、小霸王抢亲嘻哈乐园等。
能够让景区变得更好,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景区,能够促进景区的经济发展。
合理规划风景区,可以让旅游景点有一个具体的发展,从而避免旅游景点的滥用和过度开发,有利于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