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对是错 方孝孺怎么了
导致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幕后元凶”,究竟是谁?
但是笔者一直很困惑:姚广孝可以说是算无遗策,怎么就没算到他把方孝孺推到朱棣面前,实际是把他送进了门关,姚广孝为什么要几次三番地向朱棣方孝孺呢?明成祖朱棣是不是诛了方孝孺十族,历史上有些争议,因为方孝孺是有后人的,而十族究竟是哪十族,也没有明确说明,但是方孝孺的几个朋友和学生了,这也是事实。但如果十族包括朋友和学生的话,那么连朱棣的十一弟蜀王朱椿他也跑不了——方孝孺的份工作就是蜀王朱椿世子的老师。这些咱们都抛开不论,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翻阅多种史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或者找到了幕后元凶: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当上大明天子,似乎把大儒方孝孺忘了,是另一个人两次,次把方孝孺送进了,第二次把方孝孺送上了刑场,这似乎是好心办了错事,而且是大错特错了。
方孝孺是对是错 方孝孺怎么了
方孝孺是对是错 方孝孺怎么了
但是姚广孝有点心急了,这位智谋不下于刘基刘伯温的“靖难谋士”有点沉不出气,几次三番提醒朱棣:还有个大儒方孝孺在一边晾着呢,只有把他收服了,这样才显得咱们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可是暴脾气朱棣遇到了硬骨头方孝孺,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方孝孺全家几乎干净(几乎,不是全部),朱棣也背上了滥杀无辜的骂名,至于是不是“诛十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姚广孝这次“好心办错事”证明了一句老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们先来看《明史》记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也就是说,朱棣已经答应姚广孝:进城之日不会难为方孝孺。再来看看明代掌南京翰林院、国子祭酒、赠礼部右侍郎黄佐写的《革除遗事》:嗣君既亡,文庙(朱棣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庙号太宗,后改为成祖)纳姚广孝言,召用之。孝孺不屈,系狱。遣人谕旨,终不从。寻诏天下,广孝举代草者,曰:“必须方孝孺。”
一点在《明史》中有记载:“己巳,王谒孝陵。群臣备法驾,奉宝玺,迎呼万岁。王升辇,诣奉天殿即位。复周王橚、齐王榑爵。壬申,葬建文。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朱棣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当了七帝之后才找方孝孺来写“诏书”的,这期间朱棣还接见并训斥了一顿倭奴国的使臣,也就是倭寇的幕后主使者。
建文帝重用方孝孺这种饱读诗书的废物,是不是失败的原因?
你错了,治国必须靠的是文人。建文帝失败是他自己的失败,是他自己懦弱性格的失败,枪杆子里出政权。其实王朝更替主要就是看谁厉害。朱棣兵精,朱允炆兵多,但在关键几次战役中,建文帝选将失误,战役失败,导致朱棣奇兵突入南京。所以从几个文人方面找主要问题,我觉得不是很妥当。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可以算是这样,方孝孺就不多是书呆子,在平和如时期可以以“满腹经纶”谋职,但在朱棣这样憎恨书生的实干家眼中真是废物了,所以之后会有那么残忍的刑法吧我想
当然其中建文帝的性格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聪明但无主见,也许这样的命这是因为当时方孝儒不给朱棣签署就位的诏书。当时朱棣十分的气愤,所以说诛了他十族。运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诛别人十族的,的心理令人发指,堪称暴君之吗?
第三个我们再来看看祝枝山的《野记》: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当然,要是找的话,大同小异的记载还能找到很多,但似乎都在讲一个故事:朱棣进京之后根本就没理方孝孺,估计是像曹对待陈琳一样,把这个对手的笔杆子忘记了,可能朱棣一方面是没把方孝孺太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也是想冷处理一下,等时间消磨了仇恨,见面也好说话了;第三是可能想表现得“仁慈大度”一点,在读书人那里混个好人缘。堪称暴君之,因为在古代犯了的罪行,只不是,这个是朱棣。当时方孝孺骂朱棣。并且反对朱棣。因此朱棣为了杀一儆百,就诛杀他十族。是株连九族而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