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神出没的 成语故事

攻其不备是趁又可以是攻。

攻其不备by膘行天下无删减版的简单介绍攻其不备by膘行天下无删减版的简单介绍


攻其不备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趁其不备是指趁对方不防备的时候,去伤害对方。

所以,攻其不备是趁也是攻。

决胜千里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出其不意

【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方无走失。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近义词】:攻其不备、出人意外

【反义词】:意料之中、不出所料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乘人不备突然行动

攻其不备

【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近义词】:攻其无备

【语法】:兼语式;作主语、定语;用于军事上

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声东击西

【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腹背受敌

【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出自】:《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例】: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近义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兵贵神速

【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示例】:~,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近义词】:速战速决、事不宜迟

【反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四字成语大全带拼音

攻其不备是趁又可以是攻。

攻其不备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趁其不备是指趁对方不防备的时候,去伤害对方。

所以,攻其不备是趁也是攻。

决胜千里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出其不意

【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方无走失。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近义词】:攻其不备、出人意外

【反义词】:意料之中、不出所料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乘人不备突然行动

攻其不备

【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近义词】:攻其无备

【语法】:兼语式;作主语、定语;用于军事上

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声东击西

【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腹背受敌

【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出自】:《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例】: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近义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兵贵神速

【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示例】:~,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近义词】:速战速决、事不宜迟

【反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成 语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易 错 运筹帷握

解 释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 处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 握筹布画、运筹决策 、运筹决胜、运筹千里

灯 谜 算帐

英 文 devise strategies within a command tent

典 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题名: 决胜千里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jué shèng qiān lǐ

出处: 《史记·卷五十五》:“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相关人物: 刘邦 司马迁 张良

相关作品: 史记·卷五十五

汉代张良,是非常善于运筹谋略的一个军事家。在的楚汉相争中,张良巧妙地运用了项羽意想不到的一些战略战术,辅助汉高祖刘邦克敌制胜,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汉高祖刘邦也很佩服张良,说“运筹帷帐(军营帐幕)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声东击西

【发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释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作形容词,含贬义。

【示例】

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

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典故】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注解】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故事】

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1661年4月,郑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领主力战舰,人不知,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又回到祖国怀抱。

1)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 释 :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 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示 例 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近义词 草木皆兵

反义词 风平浪静

典 故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所向 ( suǒ xiàng wú dí )

解 释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所击者万全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卷第十章:“他看见李自成已经杀败了马科和几员大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近义词 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反义词 屡战屡败 不堪一击

灯 谜 和平门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词 目 腹背受敌 发 音 fù bèi shòu dí

近义词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 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释 义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出 处 《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 例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突然袭击

开放分类: 成语、文学、词汇

成语发音: tū rán xí jī

成语释疑: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近义词:攻其不备.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

运筹帷幄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风声鹤唳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突然袭击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神出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所向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攻其不备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安常守故;

注音:ān cháng shǒu gù;

解释: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例句:他长期以来安常守故,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

2、名称 斯事体大

拼音 ī shì tǐ dà

解释 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来源 汉·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造句 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斯事体大,不可速成。

《隋书·音乐志中》

3、名称 安于盘石

拼音 ān yú pán shí

解释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来源 《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造句 无

4、名称 安营扎寨

拼音 ān yíng zhā zhài

解释 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来源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造句 打什么地方进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安营扎寨,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画脚的讲了一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5、名称 按图索骏

拼音 àn tú suǒ jùn

解释 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参见“按图索骥”。

来源 语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造句 虽部胥掌阙簿者,亦不过按图索骏。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卖阙沈官人》

6、名称 盖世英雄

拼音 gài shì yīng xióng

解释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当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

来源 元·无名氏《马陵道》折:“遮莫他盖世英雄,驱兵拥众。”

造句 是盖世英雄,始信短如春梦。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7、名称 甘败下风

拼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解释 甘:情愿,乐意;下风:风向的下方。对人自认不如,真心佩服。

来源 《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造句 我们全体女民兵向你们男同志挑战,十天过去,那样赶不上你们,我们甘败下风,自动解散。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8、名称 攻其不备

拼音 gōng qí bù bèi

解释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来源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造句 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攻其不备,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9、名称 功德无量

拼音 gōng dé wú liàng

解释 功德: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来源 《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造句 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的修改一下,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

《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

10、名称 朝思暮想

拼音 zhāo sī mù xiǎng

解释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来源 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造句 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乡。

11、名称 赞声不绝

拼音 zàn shēng bù jué

解释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来源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造句 素臣把《左传》上大小战伐之事,细细讲解,指点出许多兵法,把众人喜得欢声如雷,赞声不绝。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十六回

12、名称 发号施令

拼音 fā hào shī lìng

解释 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来源 《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造句 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

《选集·对晋绥日报我人员的谈话》

13、名称 人才辈出

拼音 rén cái bèi chū

解释 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来源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世祖至元二十年》:“得如左丞许衡教国子,则人才辈出矣。”

造句 我们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14、名称 人才出众

拼音 rén cái chū zhòng

解释 人品才能超出众人。

来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造句 俺李相公人才出众,天凑良姻。

15、名称 人才济济

拼音 rén cái jǐ jǐ

解释 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来源 《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造句 闺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二回

16、名称 人迹罕至

拼音 rén jì hǎn zhì

解释 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来源 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造句 南城县东百余里龙门山,山巅有寺,幽僻孤寂,人迹罕至。(宋·洪迈《夷坚丁志·龙门山》)

17、名称 人强马壮

拼音 rén qiáng mǎ zhuàng

解释 形容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来源 元·武汉臣《老生儿》折:“使不着人强马壮,端的是使神。”

造句 世言匈奴倚仗人强马壮,不时侵犯中原。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汉李广世号飞将军》

18、名称 人山人海

拼音 rén shān rén hǎi

解释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造句 节日的公园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19、名称 人人自危

拼音 rén rén zì wēi

解释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来源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造句 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20、名称 人生自古谁无

拼音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

解释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但应得有价值。

来源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造句 人生自古谁无,嗟此恨凭谁语。可怜衰绖拜坟茔,不作锦衣归故里。

元·高明《琵琶记·风木余恨》

21、名称 仁民爱物

拼音 rén mín ài wù

解释 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来源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造句 至于畏天事神,仁民爱物之际,未尝有须臾懈也。

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22、名称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拼音 jī bù kě shī,shí bù zài lái

解释 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来源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造句 你们应该去,应该马上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23、名称 饥肠辘辘

拼音 jī cháng lù lù

解释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来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造句 这时已错了传膳的时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无不饥肠辘辘。

攻其不备晏沉是攻吗

攻其不备是趁又可以是攻。

攻其不备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趁其不备是指趁对方不防备的时候,去伤害对方。

所以,攻其不备是趁也是攻。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的意思

攻其不备是趁又可以是攻。

攻其不备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趁其不备是指趁对方不防备的时候,去伤害对方。

所以,攻其不备是趁也是攻。

决胜千里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出其不意

【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方无走失。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近义词】:攻其不备、出人意外

【反义词】:意料之中、不出所料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乘人不备突然行动

攻其不备

【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近义词】:攻其无备

【语法】:兼语式;作主语、定语;用于军事上

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声东击西

【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腹背受敌

【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出自】:《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例】: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近义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兵贵神速

【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示例】:~,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近义词】:速战速决、事不宜迟

【反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成 语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易 错 运筹帷握

解 释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 处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 握筹布画、运筹决策 、运筹决胜、运筹千里

灯 谜 算帐

英 文 devise strategies within a command tent

典 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题名: 决胜千里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jué shèng qiān lǐ

出处: 《史记·卷五十五》:“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相关人物: 刘邦 司马迁 张良

相关作品: 史记·卷五十五

汉代张良,是非常善于运筹谋略的一个军事家。在的楚汉相争中,张良巧妙地运用了项羽意想不到的一些战略战术,辅助汉高祖刘邦克敌制胜,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汉高祖刘邦也很佩服张良,说“运筹帷帐(军营帐幕)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声东击西

【发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释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作形容词,含贬义。

【示例】

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

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典故】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注解】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故事】

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1661年4月,郑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领主力战舰,人不知,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又回到祖国怀抱。

1)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 释 :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 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示 例 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近义词 草木皆兵

反义词 风平浪静

典 故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所向 ( suǒ xiàng wú dí )

解 释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所击者万全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卷第十章:“他看见李自成已经杀败了马科和几员大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近义词 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反义词 屡战屡败 不堪一击

灯 谜 和平门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词 目 腹背受敌 发 音 fù bèi shòu dí

近义词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 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释 义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出 处 《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 例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突然袭击

开放分类: 成语、文学、词汇

成语发音: tū rán xí jī

成语释疑: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近义词:攻其不备.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

运筹帷幄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风声鹤唳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突然袭击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神出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所向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攻其不备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攻其不备.腹背受敌.突然袭击.运筹帷幄.围魏救赵.决胜千里.声东击西.风声鹤唳.所向.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攻其不备是趁又可以是攻。

攻其不备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趁其不备是指趁对方不防备的时候,去伤害对方。

所以,攻其不备是趁也是攻。

决胜千里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出其不意

【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方无走失。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近义词】:攻其不备、出人意外

【反义词】:意料之中、不出所料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乘人不备突然行动

攻其不备

【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近义词】:攻其无备

【语法】:兼语式;作主语、定语;用于军事上

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声东击西

【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腹背受敌

【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出自】:《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例】: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近义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兵贵神速

【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示例】:~,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近义词】:速战速决、事不宜迟

【反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成 语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易 错 运筹帷握

解 释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 处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 握筹布画、运筹决策 、运筹决胜、运筹千里

灯 谜 算帐

英 文 devise strategies within a command tent

典 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题名: 决胜千里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jué shèng qiān lǐ

出处: 《史记·卷五十五》:“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相关人物: 刘邦 司马迁 张良

相关作品: 史记·卷五十五

汉代张良,是非常善于运筹谋略的一个军事家。在的楚汉相争中,张良巧妙地运用了项羽意想不到的一些战略战术,辅助汉高祖刘邦克敌制胜,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汉高祖刘邦也很佩服张良,说“运筹帷帐(军营帐幕)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声东击西

【发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释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作形容词,含贬义。

【示例】

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

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典故】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注解】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故事】

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1661年4月,郑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领主力战舰,人不知,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又回到祖国怀抱。

1)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 释 :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 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示 例 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近义词 草木皆兵

反义词 风平浪静

典 故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所向 ( suǒ xiàng wú dí )

解 释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所击者万全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卷第十章:“他看见李自成已经杀败了马科和几员大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近义词 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反义词 屡战屡败 不堪一击

灯 谜 和平门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词 目 腹背受敌 发 音 fù bèi shòu dí

近义词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 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释 义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出 处 《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 例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突然袭击

开放分类: 成语、文学、词汇

成语发音: tū rán xí jī

成语释疑: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近义词:攻其不备.

汤镇台为什么叫书版帮她更改行文里的字

攻其不备是趁又可以是攻。

攻其不备是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趁其不备是指趁对方不防备的时候,去伤害对方。

所以,攻其不备是趁也是攻。

决胜千里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出其不意

【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方无走失。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近义词】:攻其不备、出人意外

【反义词】:意料之中、不出所料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乘人不备突然行动

攻其不备

【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示例】: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近义词】:攻其无备

【语法】:兼语式;作主语、定语;用于军事上

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声东击西

【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腹背受敌

【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出自】:《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例】: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近义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兵贵神速

【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示例】:~,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近义词】:速战速决、事不宜迟

【反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词 目 攻其不备

发 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 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 处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成 语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易 错 运筹帷握

解 释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 处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 握筹布画、运筹决策 、运筹决胜、运筹千里

灯 谜 算帐

英 文 devise strategies within a command tent

典 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题名: 决胜千里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jué shèng qiān lǐ

出处: 《史记·卷五十五》:“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相关人物: 刘邦 司马迁 张良

相关作品: 史记·卷五十五

汉代张良,是非常善于运筹谋略的一个军事家。在的楚汉相争中,张良巧妙地运用了项羽意想不到的一些战略战术,辅助汉高祖刘邦克敌制胜,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汉高祖刘邦也很佩服张良,说“运筹帷帐(军营帐幕)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声东击西

【发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释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作形容词,含贬义。

【示例】

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百十一回。

【近义词】

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典故】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注解】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故事】

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1661年4月,郑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领主力战舰,人不知,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又回到祖国怀抱。

1)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 释 :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 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等

示 例 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近义词 草木皆兵

反义词 风平浪静

典 故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所向 ( suǒ xiàng wú dí )

解 释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所击者万全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卷第十章:“他看见李自成已经杀败了马科和几员大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近义词 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反义词 屡战屡败 不堪一击

灯 谜 和平门

同 义 攻其无备

英 文 catch a weasel asleep

词 目 腹背受敌 发 音 fù bèi shòu dí

近义词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反义词 金蝉脱壳、各个击破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用于状态

释 义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出 处 《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示 例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突然袭击

开放分类: 成语、文学、词汇

成语发音: tū rán xí jī

成语释疑: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近义词:攻其不备.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

运筹帷幄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风声鹤唳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突然袭击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神出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所向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攻其不备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安常守故;

注音:ān cháng shǒu gù;

解释: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例句:他长期以来安常守故,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

2、名称 斯事体大

拼音 ī shì tǐ dà

解释 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来源 汉·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造句 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斯事体大,不可速成。

《隋书·音乐志中》

3、名称 安于盘石

拼音 ān yú pán shí

解释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来源 《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造句 无

4、名称 安营扎寨

拼音 ān yíng zhā zhài

解释 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来源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造句 打什么地方进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安营扎寨,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画脚的讲了一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5、名称 按图索骏

拼音 àn tú suǒ jùn

解释 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参见“按图索骥”。

来源 语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造句 虽部胥掌阙簿者,亦不过按图索骏。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卖阙沈官人》

6、名称 盖世英雄

拼音 gài shì yīng xióng

解释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当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

来源 元·无名氏《马陵道》折:“遮莫他盖世英雄,驱兵拥众。”

造句 是盖世英雄,始信短如春梦。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7、名称 甘败下风

拼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解释 甘:情愿,乐意;下风:风向的下方。对人自认不如,真心佩服。

来源 《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造句 我们全体女民兵向你们男同志挑战,十天过去,那样赶不上你们,我们甘败下风,自动解散。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8、名称 攻其不备

拼音 gōng qí bù bèi

解释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来源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造句 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攻其不备,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9、名称 功德无量

拼音 gōng dé wú liàng

解释 功德: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来源 《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造句 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的修改一下,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

《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

10、名称 朝思暮想

拼音 zhāo sī mù xiǎng

解释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来源 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造句 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乡。

11、名称 赞声不绝

拼音 zàn shēng bù jué

解释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来源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造句 素臣把《左传》上大小战伐之事,细细讲解,指点出许多兵法,把众人喜得欢声如雷,赞声不绝。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十六回

12、名称 发号施令

拼音 fā hào shī lìng

解释 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来源 《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造句 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

《选集·对晋绥日报我人员的谈话》

13、名称 人才辈出

拼音 rén cái bèi chū

解释 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来源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世祖至元二十年》:“得如左丞许衡教国子,则人才辈出矣。”

造句 我们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14、名称 人才出众

拼音 rén cái chū zhòng

解释 人品才能超出众人。

来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造句 俺李相公人才出众,天凑良姻。

15、名称 人才济济

拼音 rén cái jǐ jǐ

解释 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来源 《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造句 闺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二回

16、名称 人迹罕至

拼音 rén jì hǎn zhì

解释 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来源 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造句 南城县东百余里龙门山,山巅有寺,幽僻孤寂,人迹罕至。(宋·洪迈《夷坚丁志·龙门山》)

17、名称 人强马壮

拼音 rén qiáng mǎ zhuàng

解释 形容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来源 元·武汉臣《老生儿》折:“使不着人强马壮,端的是使神。”

造句 世言匈奴倚仗人强马壮,不时侵犯中原。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汉李广世号飞将军》

18、名称 人山人海

拼音 rén shān rén hǎi

解释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造句 节日的公园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19、名称 人人自危

拼音 rén rén zì wēi

解释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来源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造句 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20、名称 人生自古谁无

拼音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

解释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但应得有价值。

来源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造句 人生自古谁无,嗟此恨凭谁语。可怜衰绖拜坟茔,不作锦衣归故里。

元·高明《琵琶记·风木余恨》

21、名称 仁民爱物

拼音 rén mín ài wù

解释 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来源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造句 至于畏天事神,仁民爱物之际,未尝有须臾懈也。

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22、名称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拼音 jī bù kě shī,shí bù zài lái

解释 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来源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造句 你们应该去,应该马上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23、名称 饥肠辘辘

拼音 jī cháng lù lù

解释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来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造句 这时已错了传膳的时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无不饥肠辘辘。

转一篇关于汤镇台的评论文章:

《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是儒林诸贤人的一次聚首。这次聚会时近重阳,是由庄征君提议,在庄濯江家的花园里,众人举行九月登高会,为即将赴任浙江的虞博士饯别。除主人庄濯江外,参加者有庄征君、虞博士、杜少卿、迟衡山、武正字、萧云仙、余大先生余特和汤镇台汤奏。这份名单包括了书末儒林榜中的一甲三人和二甲前六名(只除了马二先生,他是浙江人,和庄虞杜为首的南直隶省士子不是一个群体),堪称儒林诸贤人的一次比较完全的聚会,同时也是一次惜别会。此后便接“五河县势利熏心”,氛围急转直下。礼崩乐坏,儒林式微,除却余大余二先生的兄弟敦谊、虞华轩的意气治恶、凤四老爹的侠义快举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令人感动、可以圈点的人物事迹了。所以后来迟衡山与武正字见面后感叹:“自从虞老先生离了此地,我们的聚会也渐渐的就少了。”可见吴敬梓先生在这里安排的是儒林贤士的一次总检阅。不过我始终以为,汤奏的境界与其余诸贤是着一大截的,只入得中品。

作为武将,汤奏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做贵州总镇,力主对苗民实行高压政策,为此与太守雷骥政见不合,只好报请上司裁夺。书中写他一接到总督批复,当即人把府衙兵房书办叫来关在书房里,五十两一锭大银做润笔买一个字,叫书办把府里知会文书上应有的“带领兵马”字样改作“多带兵马”,大军出动,进剿苗兵。开战后亦不避晦日忌兵之迷信,除夕日调兵遣将,遏前段后,出奇兵抄小路,攻其不备,一战摧敌,随后诱敌劫营,乘胜追击,大败苗兵。以及后来的将计就计,河神嫁妹赛会上亲随化装擒贼王,诸多用兵事迹,读来无不令人钦佩汤镇台办事之果断,用兵之神奇。汤镇台的才干是可以让帝君倚为干城的,并且他也确是以维护朝廷体统为己任,所以不惜为了一个品行本有些不端的秀才大起干戈,定要出师剿灭苗兵。这里自然也有功名心在作祟,功名心盛似是汤氏兄弟的通病。他那个做高要县令的胞兄汤奉,当年也是为了显示自己不徇私情的清官作风,用刑过度惹出了人命,激起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民族。不过汤镇台这事比起乃兄来,主要还是为朝廷体统着想的意思,所以上谕上说他“率意轻进,糜费钱粮”,或许是有的,但说他是“好事贪功”,却也有些言重了,似是冤枉了汤镇台。

总之,汤镇台作为武将,忠勇而有谋略,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他这一次出师,行的到底还是下策。这样说,原因无他,只为四个字:杀戮深重。湘贵的苗民问题,由来已久,关于这一点,沈从文先生有过相当精辟而沉重的论述。民族杂居地区,和平共处是目标,怀柔安民是策略。汤奏作为贵州总镇,不肯用心安定大局,一味强调朝廷体统,结果使矛盾激化,事端扩大,过不可诿。这一次性质不同于萧云仙松潘平叛。那一次是叛军举兵在先,攻陷青枫城,直接威胁到内地居民的生活安定,也有损于尊严,所以萧云仙师出有名。而这一次事情本来并不大,大可先礼后兵,理喻不成再兴兵亦不为迟,却被汤奏不由分说,一举剿灭,千百无辜苗民,不分良莠,俱化枯骨。虽然仗打得很漂亮,凯歌奏还且无大损伤,汤镇台的军威是树起来了,然而毕竟杀戮太重,那么多无辜苗民的血染红的顶戴,是那么好戴的么?只怕苗汉结怨又深一层,日久生变,争端又会时起,又不得太平了。所以我看汤奏,虽然承认其忠勇,钦佩其才干,但终是难以认同其主张,嘉许其为人。汤镇台或许称得上是将才,然而短缺于远见卓识,够不上帅才。

不过我不肯将汤镇台归入上品,只肯列其为中品人物,倒并不完全是因其才识不足。才识各有短长,不可求全责备。汤镇台虽然少了些曹武惠王曹彬将军之仁心,总体说来也还堪称忠于职守之悍将。抛开一切具体语境,迂阔地说,我比较欣赏电影《开国大典》中蒋先生那句台词:“不去打仗,搂着女人逛西湖,该杀!”——丘吉尔也有过类似的主张,不过说得文明得多。英伦空袭危难之际,首相对全体英国公民的并非人人从戎,奋勇杀敌,而是“各尽职守”。单就这一点而言,汤镇台已经做得很好了,更何况他后来对自己的大举挥师也有悔意,自省“究竟还是意气用事”,也算难能可贵了。我将汤镇台扫入中品,主要是因为他养子不教,治家无方,贻害,影响恶劣。

我总以为,当爹的是何等样人,做儿子的既无法选择,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然而做儿子的是何等样人,当爹的总是要负起来的,不能只以事业繁忙做挡箭牌,一味推诿。先贤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大有道理。汤镇台修身自律,无可非难,但这家齐得实在不怎么样。他那两个儿子汤大爷汤由、汤二爷汤实,哥俩一般的酒囊饭袋,倒也不成器得齐刷,堪为伯仲。还有他那个侄子汤六老爷(不知可是汤奉的儿子?),形容委琐,举止恶赖,更是不堪一提。

汤家哥俩从仪征老家到南京参加乡试,壮行酒居然摆在妓院!“一个穿大红洒线直裰,一个穿藕荷洒线直裰”(颜色就够闹的),两个人带着四个小厮不算,最有闹的,是大,居然提着两对灯笼,一对写“都督府”,一对写“南京乡试”,真好大排场!——这排场现下也有,并且已进化成光芒闪耀的豪华车了。到了南京,管家、仆人伺候着,大张旗鼓地置办方巾、考篮、铜铫、号顶、门帘、火炉、烛台、烛剪、卷袋——这些也罢了,也是考试用得着的。最令人绝倒的,是那一大堆“场食”: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炒米、酱瓜、生姜、板鸭——再能吃零嘴儿的妹妹们见识了汤家大爷二爷的这份“吃功”,怕是也得甘拜下风吧。还不止如此呢,大爷还特意跟二爷说,要把贵州带来的阿魏带些进去,“恐怕在里头写错了字着急”——刚刚查了《辞海》,现趸现卖一把,阿魏是天竺、波斯特产的一种用植物,有清热去火之效,经云贵传入中土,大概也是一种稀罕物吧。不过我总觉得,让两位汤爷着急的,怕也不是写错了字,而是压根儿“肚里没有”,写不出字!

汤家哥俩料理了一天,又细细地查点,因为大爷说了“功名事大,不可草草”,这才浩浩荡荡地进了考场。文章做得如何不知道,出来之后却是两个人都“累倒了”,“每人吃了一只鸭子,眠了一天”——居然能再吃进去一只鸭子,真乃宰相之腹,佩服佩服!吃饱睡好,大爷二爷都有了精神头儿,叫小厮拿了一个“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戏子来谢神——汤家是教门,不过外国神看不懂戏,此时谢的还是文昌、关帝(只是文昌、关帝未必肯受这俩倒霉蛋的祭献)。其实谢神也不过是幌子,汤家大爷二爷各有所好,借机访小旦的访小旦,吃花酒的吃花酒,各司其事,照顾各路生意人。惹出吵闹也不怕,大爷雄赳赳一副拳脚,又有“都督府”的大灯笼保驾,谁人不怕?只是二十余天后放出榜来,结果颇有些不妙:弟兄两个都没中。于是戏也不听了,酒也不喝了,哥俩“坐在下处,足足气了七八天”。过后领出落卷来,“汤由三本,汤实三本,都三篇不曾看完”——多半是写得太不成文字,考官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哥俩齐打伙儿大骂帘官、主考不通。多亏骂的兴头时,收到汤总镇要他们无论中不中都赶紧来镇署的家书,不然这一场闹剧还真不知该怎样收场。

汤镇台即便没有草兴不仁之师,再怎么忠勇干练,养出这么两个现世活宝的儿子,也就难入上品了。话又说回来,汤镇台若是再多些仁义之心,少些武夫之勇,知德行之用,重教养之功,大约也就会多花些心思教导教导两个儿子,不至于眼看着他们成了如包换的饭桶,再“心里不大欢喜”,嘀咕“这个文章如何得中”了。想请个高明的先生来教训教训都难——汤家哥俩那份傲慢无礼的德性,正直如余大先生怎肯去教他们?自己养出这等草包儿子,只好自己多一份心了——汤镇台可为天下养子不教的懒惰父亲殷鉴(因为“子不教父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