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的来历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200字
中秋节的由来200字以上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200字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200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中秋应景的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月饼是庆团圆或是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全文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三)团圆: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那无尽的缠绵菲测,漫无思绪,愁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故事,越简便越好
1、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2、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中秋节的故事: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扩展资料:
中秋节名诗介绍:
《嫦娥》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后悔偷吃灵。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参考资料来关于中秋起源的说法较多,比如帝王祭祀、庆祝丰收。源:
中秋节名称的来历是什么?相关的诗句有哪些?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骚客兴起了中秋赏月的活动。比如《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而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见当时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有文人集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吟咏诗词歌赋,像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赏月,留下了许多玩月诗。不过当时尚未有中秋节之名,八月十五也并非法定节日。中秋节名称的来历: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相关诗句:
(1)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司空图《中秋》
(2)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
(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到了当代,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则被列为法定节日。尽管如今的中秋节,带有迷信色彩的祭月活动已经消失,也很少有人会出来赏月。但中秋节的娱乐功能并未消失,广大民众仍会在三天的期里,外出游玩,品尝月饼,并举办各种富有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动。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一年级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一年级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1、来历: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最初“中秋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赏月、吃月饼是各地过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
2、风俗: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
3、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用英语怎么写
Mid-Autumn Day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01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资料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一)赏月:我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列为法定节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有关中秋节来源的故事有以下几则: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准备择日吞,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于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不甘受其元的残暴统治,爱国之士纷纷奋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挂起来,声势大振,元人大为吃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就纷纷奋起把杀了,元朝就 被推翻了。
中秋节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二)吃月饼:
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前人有关月亮的诗词:
1.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节资料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一些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法定节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有关中秋节来源的故事有以下几则: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准备择日吞,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于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不甘受其元的残暴统治,爱国之士纷纷奋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挂起来,声势大振,元人大为吃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就纷纷奋起把杀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中秋节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二)吃月饼:
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前人有关月亮的诗词:
1.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节资料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一些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法定节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成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节资料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一些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法定节日。
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又称月夕、秋节、女儿节、团圆节、拜月节。主要以看月亮和吃月饼为主。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以及中秋吃月饼的原因等知识非常有意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一些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有:走月、祭月、赏月、追月、乞月照月、观潮、吃月饼、烧斗香、拜祖先、猜谜等等。
1、走月。中秋节之夜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南京望月楼、玩月桥,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也叫做“走月亮”。
2、祭月。祭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自古至今,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3、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吉庆之意。
4、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5、吃月饼。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6、拜祖先。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 燃灯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中秋节吃月饼的故事传说及原因
中秋节月饼故事传说——朱元璋与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代。
当时,中原广大不愿忍受元朝统治阶级残酷的统治,纷纷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的力量准备。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给各地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到了的那天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成功了。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中秋吃月饼的原因
月饼寓意团圆,也就应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就应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齐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构成了月饼代表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了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就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品种也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家人团圆的寓意。
以上就是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以及为什么吃月饼故事传说、原因的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
中秋节的它主要就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所以说中秋节的话一般都是吃月饼或者是吃一些石榴的我觉得这个特别的好你可以直接就是今天购买给的人就可以了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如下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甚至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一些地区,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并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在农业,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丰收的日子。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表达愉悦的心情,并期待来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成了中秋节。
此外,《礼记·月令》上也记载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不仅是“中秋”一词的最早记载,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向老人们施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衰老的政策。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甚至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一些地区,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并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在农业,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丰收的日子。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表达愉悦的心情,并期待来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成了中秋节。
此外,《礼记·月令》上也记载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不仅是“中秋”一词的最早记载,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向老人们施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衰老的政策。
02
中秋节一词的出现,是唐代时期。《旧唐书·太宗本纪》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而且唐代赏月风俗日益普及,中唐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就将唐代赏月风俗表露出来。
唐代文人赏月,开始与思念故乡联系起来。比如脍炙人口的李白的《夜静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等
03
到了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中秋节,放一天,全国欢庆。加上北宋经济发达,国人开始有了夜生活,因此每年中秋汴梁城里都格外热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描绘了当时中秋节的欢乐场景:“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而南宋临安城的中秋夜,也不亚于北宋的东京,据吴自牧的《梦梁录》的记载:“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同样热闹非凡,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记载了城里,在中秋节里的“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可见,中秋节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汉民族重要的节日,人们都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可以说,中秋节具备了类似西方狂欢节部分特点。
04
当然,中秋节最核心的价值乃在于团圆。很多地方的民俗中,全家老少都会在中秋节这天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交流感情。而在我们厦门的风俗中,在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举行博饼游戏,欢度佳节,一派美满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氛。
撰文:鼓浪隐士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欢迎转发朋友圈。
节日起源与发展
古代帝王被神化成为天界在人间的秩序维护者,肩负着沟通天地的重任,必须对人间的风调雨顺和安定负责,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传统。《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至少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如今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场所,而月坛就是祭祀月亮的地方。
另一说法与庆祝丰收有关。“秋”字的解释为:“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的时节,农民为了表达喜悦,选择在八月十五庆祝丰收,同时全家团圆,共享天伦,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据学者考证,“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而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节日内涵逐渐丰富,异彩纷呈,与元旦齐名,成为的主要节日之一。
习俗活动
祭月。祭月最初是在秋分进行,但由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而不是月历,因此秋分虽在中秋前后,但并非每次秋分之夜“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都有圆月,后来人们就根据月亮运行规律,将祭月活动由“秋分”调至阴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月圆之夜。现在我国各地、部分民族都有祭祀月亮的习俗。
赏月、吃月饼。因为中秋之夜月亮又圆又亮,全家团聚之时,正是秋夜赏月的好时机。祭月之后赏月再合适不过,全家围坐一起,摆上各种丰收的瓜果和各式月饼,边话团圆边慢慢享用。同时中秋正值丹桂飘香之际,人们也可于庭院中赏桂花、玩灯、猜字谜。中秋月夜,人们会挂上各式花灯和灯笼,作为节日装饰之用。同时,人们也可以将各种字谜和谜语写于花灯之上,比试猜字谜,不仅是展示才华的时候,年轻男女也可以此加强交流。喝桂花酒,别是一番滋味。
观潮。地球潮汐的产生与月亮有关,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关系,《山海经》中便已提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牛顿的万有引力证明潮汐现象是太阳、月亮,其中主要以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引力造成。中秋前后,受到月亮、太阳与地球之间引力的叠加影响,潮汐壮观。因此从古代开始,我国江浙一带就有观潮的习俗,尤其是钱塘江观潮到如今也依旧盛行。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主要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说嫦娥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奔向了月亮,然后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有了这个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就是嫦娥过去讲嫦娥奔月。是为了纪念嫦娥好像是。
中秋节的习俗一般都是吃月饼,而且赏月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嫦娥和中秋有关系么
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与,具有象征团圆的意义。古代就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现代人是欣赏月夜的自然美景。您好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恩爱。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挟嫦娥交出仙。嫦娥被逼无奈,将仙一口吞下,结果立刻身轻如烟,飞上了天,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万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也纷纷效仿拜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