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盐量和养分的 土壤盐分含量一般是多少
土壤的含盐量指什么?
土壤含盐量是土中所含盐分(主要是氯盐、硫酸盐、碳酸盐)的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按溶于水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易溶盐(如氯化钠、芒硝等)、中溶盐(如石膏)、难溶盐(如碳酸钙等)。土中盐分,特别是易溶盐的含量及类型对土的物理、水理、力学性质影响较大。
土壤含盐量和养分的 土壤盐分含量一般是多少
土壤含盐量和养分的 土壤盐分含量一般是多少
如何以含盐类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达到一数量(一般为2g/kg)时,会对大多数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类土壤称为盐化土.
盐化的程度随着中性盐含量的增加而加重,当含盐量超过一定数量(一般氯化物类为6g/kg,硫硫酸盐类为20g/kg)后,只有极少数耐盐野生植物才能生长,这种土壤称为盐土。
如果土壤表层中的盐分是以碱性盐为主,土壤呈强碱反应(pH≥8.5)且其碱化度(或称钠化率,即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超过5%时,称为碱化土.
当碱化度超过20%时,则称为碱土。
由阳离子与氯根(Cl-)和硫酸根( SO42-)所组成的盐称为中性盐。
由阳离子与碳酸根(CO32- ) 、重碳酸根( HCO3-) 所组成的盐称为碱性盐。
土壤里的含盐量该怎么测定?
(一)洗盐改良法: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脱盐的动力。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河、井、沟、渠结合,排、灌、蓄配套,进行合理灌排,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二)农业改良法:(1)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能力。(2)种植绿肥。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还有增加覆盖、减少蒸发和抑盐作用。(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可减少蒸发,破除板结,改善通气,抑制返盐,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收。(4)种植水稻。由于泡水时间长,土壤中盐分被压到耕层以下的地下水里,排出田外。(5)植树造林。能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减轻地面返盐。(6)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将含盐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盐量。(7)开沟躲盐。是利用盐往高处走的规律,降低沟底含盐量,以利种子出苗。(8)放于压碱。把含泥沙较多的河水,引入事先筑好埂坝的地块,使泥沙降下来,于地改碱。另外种植耐盐碱作物,如棉花、高粱等。
(三)化学改良法:(1)施用磷石膏。可提高土壤活性钙阳离子的含量,减轻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对作物的危害,降低PH值。(2)巧施化肥。盐碱地多施钙质化肥(过磷酸钙、等)和酸性化肥(等),可增加土壤中钙的含量和活化土壤中钙素。(3)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这类物质是很好的离子交换剂,对钠、氯等有害离子有代换吸附作用,能调节土壤酸碱度。(4)施用抑盐剂。该剂用水稀释后,喷在地面能形成一层连续性的薄膜。这种薄膜能阻止水分子通过,抑制水分蒸发和提高地温,减少盐分在地表积累,对农作物保苗增产有良好作用。
如何能知道土壤中的含盐量?
土壤含盐量是游离的盐,指可以通过水或一定的溶剂直接能够溶出或溶解的盐的量,土壤全盐量是指土壤中总的含盐量,包括存在于土壤矿物晶格中的盐,必须在一定物理破坏的前提下用一定酸碱环境下溶解或溶出而测定释放出来的总量。
土壤含盐量多少才适合植物生长?
一般来说,土壤里的含盐量在0.5%以下,可以种普通的庄稼;在0.5%~1.0%时,只有少数耐盐性强的作物,如棉花、苜蓿、番茄、西瓜、甜菜等才能生长。
含盐量超过1%以上的土壤,农作物就很难生长,只有少数耐盐性特别强的野生植物能够生长。
土壤全盐量和含盐量的区别
土壤全盐量和含盐量的区别:
通俗的来说就是土壤的“可溶的盐分总量”与土壤的“总盐量”的区别。
具体区别为:
1.土壤含盐量是游离的复盐,指可以直接通过水或一定的溶剂能够溶出或溶解的土壤中的盐的含量,指土中所含盐分的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一个障碍因素,属于土壤的“可溶的盐分总量”。含盐量超过1%以上的土壤版,农作物就很难生长,只有少数权耐盐性特别强的野生植物能够生长。
2.土壤全盐量是指土壤中百总的含盐量,包括存在于度土壤矿物晶格中的盐,必须在一定物理破坏知的前提下用一定酸碱环境下溶解道或溶出而测定释放出来的总量,既“总盐量”。土壤水溶性盐,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一个障碍因素。
也就指说土壤中不溶于溶剂但实际含有的盐加上溶于溶剂的盐分的总量占土壤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土壤里的含盐量在0.5%以下,可以种普通的庄稼;在0.5%~1.0%时,只道有少数耐盐性强的作物,如棉花、苜蓿、番茄、西瓜、甜菜等才能生长。
3.全盐量指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盐的含量,而含盐量,指的是既包括水中溶解的也包括未溶解但存在在土壤中的土壤盐量。
扩展资料:
如何得出土壤含盐量的实验方法:
1.布点:按照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品种分布,按土壤肥力高、中、低分别采样。一般150-300亩(不同地区可根据情况确定)采取一个耕层混合样,每个村的主要农作土种至少采集3-4个混合农化土样。采样点以锯齿型或蛇型分布,要做到尽量均匀和随机。应用土壤底图确定采样地块和采样点,并在图上标出,确定调查采样路线和方案。
2.采样部位和深度:根据耕层厚度,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取样深度0-20厘米。
3.采样季节和时间:骨干农化土样采集地点及时间,尽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所代表的土壤区域一致,以便比较土壤养分前后的变化。土样采集时间也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采集时间一致。如无法查知第二次土壤普查采集时间的,则统一在秋收后冬播施肥前采集。
4.采样方法、数量:农化土样采用多点混合土样采集方法,每个混合农化土样由20个样点组成。样点分布范围不少于3亩(各地可根据情况确定)。每个点的取土深度及重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和下层的比例也要相同。采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至规定的深度。采样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器具。样品处理、储存等过程不要接触金属器具和橡胶制品,以防污染。每个混合样品一般取1kg左右,如果采集样品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