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出处是什么?

意思是: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千里之行作者是谁_千里之行出自哪里千里之行作者是谁_千里之行出自哪里


千里之行作者是谁_千里之行出自哪里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意思是说:伟大的成就要从正确的方向(目标)开始。 要注意细节凡事从小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步开始走出来的。

扩展资料:

《老子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1.孙子

2.老子

正确: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出自谁口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步开始走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扩展资料: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千里之行后面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的原文及翻译

1、千里之行下一句:

始于足下。

2、原文:《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翻译: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出处、作者及时间

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者 老子

时间 春秋时期 约公元前571年(庚寅年)~公元前4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