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举业德为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大概是:上善之人,像水一样柔顺,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诸子喻山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诸子喻山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的上善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扩展资料
《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则(譬如为山) 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 ,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 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 (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 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 ,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 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 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一则 夫兵形象水) 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 ,喻用兵方法
参考资料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上善含义是什么?
上善若水:上,的意思。上善即善。这里老 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 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 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道 德 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语出《老子》第八章,意思是达到尽善尽美美的境界,就和圣人不多了。如果
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
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
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
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
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解 释:上善:至善,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是什么意思
上善,读音为shàng shàn,汉语词语,意思是至善。的完美。
出处:
南朝·齐·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诗之十一:“上善叶渊心,止川测动性。”
宋·范仲淹 《淡交若水赋》:“见贤必亲,法上善於礼文。”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无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例句:
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2、花落花开开不休,上善若水水自流。
3、如果在谎言的前面加上善意的,那么我想整个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上善若水0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 译
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 议
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严先生说:
“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马叙伦曰:“人、仁,古通。”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原十九章:“绝仁弃义。”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此理甚明,用不着旁征博引而予以论证。
胡适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胡适书法》)考据学,是凭史实说话,用“疑为”之类的话,而便下结论,这是从事学术研究者之大忌。
注释
01上善:至善。林希逸曰:“上善者,至善也。”按此句以水比喻上善之人,谓“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故河上公曰:“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02“水善”两句:林希逸曰:“水之为善,能利万物,而何尝自以为能?顺流而不逆不争也,就卑就湿,不以人之所恶为恶也。”按河上公本、王弼本有“之”字。
03几:近也。河上公曰:“水性几于道同。”林希逸曰:“以此观水,则近于道矣。”
04善地:即众人所恶之卑湿之地。林希逸曰:“言居之而安也。”
05渊:沉静。句谓:吴澄曰:“心之善,必如渊。”林希逸曰:“言其定而静也。”
06与善仁:古代“仁”与“人”通用。句谓:施仁慈于人也。林希逸曰:“言其仁以及物也。”
07言善信:谓出言有诚,能取信于民。吴澄曰:“言之善,必有信。”林希逸曰:“言出口,皆实理也。”
08政善治:政者,正也。林希逸曰:“以之正国,则必治也。”吴澄曰:“政之善,贵其治。”
09事善能:做事,无不能。林希逸曰:“以之处事,则无不能也。”吴澄曰:“事之善,贵其能。”
10动善时:河上公曰:“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林希逸曰:“随所动,而皆得其时也。”又曰:“此七句,皆言有道之士其善如此,而不自以为能。”
11尤:怨咎。两句:吴澄曰:“夫惟有道者上善,不争处上而甘于处下,有似于水,故人无尤者也。尤,谓怨咎。众人恶处下而好处上,欲上人者有争心,有争则有尤矣。”林希逸曰:“故于天下无所争,而亦无尤怨者。此即‘汝惟不争,天下莫与汝争能’也。解者多以此为水之小善七,故其说多牵强,非老子之本旨。”
上善若水的上善是什么意思啊?
翻译:
身居高位的人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原文: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洼、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
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