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感那么低?
曾巩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感那么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感那么低?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得知,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元丰类稿》、《隆平集》,主要成就兴教劝学,谥号文定。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官员、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感那么低?
因为他太低调了,要不就是他的文采没有其他七大家强,所以很少人知晓他的名字。
只是其他七个人的存在感太强,把他掩盖了而已。另外七大家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可能因为其他七个人的光芒、知名度比较高,导致了针孔的存在感很低。而且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当中,曾巩的诗词了解的特别少,甚至没学过。
为什么在历史上曾巩的存在然那么低,原因很简单,曝光度低。在我们上学期间,语文课本上都会出现其他八大家的作品,诗词唯独曾巩的特别少。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也非常的少。所以存在感也就比较低。
唐宋八大家·曾巩
曾巩
【作者小传】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北宋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祖父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幼年聪慧,12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并称“欧曾”。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曾巩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了王安石。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曾巩参与了整理并校勘《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战国策》《说苑》等书,写有“叙录”。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受神宗召见,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文体风格为“古雅平正”,擅长引经据典;结构则平易理醇,章法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法度。曾巩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成为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学习的首要对象,明清两代着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着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