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热带海洋的鱼类资源远远不如温带海洋?
为什么热带海洋的鱼类资源远远不如温带海洋的丰富
温带海洋风力较大,混合旺盛,还是暖水与冷水的交汇处(大洋极锋),因此海水中营养盐较为丰富,初级生产力高,自然鱼类资源丰富,渔获量大
为什么热带海洋的鱼类资源远远不如温带海洋?
为什么热带海洋的鱼类资源远远不如温带海洋?
为什么热带海洋的鱼类资源远远不如温带海洋?
热带大洋的水团是热带大洋水,特点是高温高盐,在海表混合层之下存在温度跃层和研读跃层(典型的是西天暖池),且风力较小,混合作用弱,导致海表真光层营养盐含量低,初级生产力低,鱼类资源贫乏,渔获量低。
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
鱼类资源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 5757万吨,占 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 (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eridae)和金枪鱼科(T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经济鱼类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约10种。这10种中,除狭鳕(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为底层或近底层种外,其余8种都是上层鱼类,它们是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鱼(S.x)、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鱼 (Trachu-rus murphi)、 秘鲁鳀(Engraulis rigens)、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大西洋鲱(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这10种鱼的产量占海洋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它们在渔业上的重要地位。 从捕获鱼类的食物对象划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鱼类比例,约占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鱼类约占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鱼类约占20%;食海洋底栖生物的鱼类约占4%;剩下的1%则食各种类群的生物。 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软体动物资源
是鱼类以外重要的海洋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世界海洋软体动物资源采捕量约为469万吨,占海洋渔业捕获量的7.0%。其中头足类(枪乌贼、乌贼和章鱼)的年产量约为 130~150 万吨。头足类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区)常有极大的数量,能够形成良好的渔场。但因对其种群结构及栖息移动规律了解较少,资源尚未很好开发利用,仍有较大潜力。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双壳类的产量增长很快,仅牡蛎、扇贝、贻贝的年总产量就约 200万吨,各种蛤类约120万吨。
甲壳动物资源
1981年其产量为 310万吨,在海洋渔业捕获量中仅占5%。但在经济上很重要,特别是对虾类(主要是对虾、新对虾、鹰爪虾等属)和其他游泳虾类(主要是褐虾和长额虾科),1980年的产量已达170万吨,比1976年的130万吨,增长三分之一。蟹类产量也稳步增长,1975年约为40万吨,1981年已超过80万吨。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为主的浮游甲壳类每年约产45万吨,可望有大的增长。虾、蟹的市场价格超过鱼类的很多倍,是目前颇受重视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寿命短,再生力强,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哺乳类动物
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
海洋植物
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此外,鲸类的产量每年约 2万多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已捕捞过度,破坏。 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 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
问近十年来我国的海洋捕捞鱼类及产量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有谁知道,我给100分!!!急用!!!!!!!!!!!!!!
解析:
我国是沿海大国,海域辽阔,浅海渔场占世界浅海渔场的四分之一,其中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近几年来,我国海洋捕捞业突飞猛进,海洋捕捞量多年来连续位居世界前列,海洋捕捞业已成为我国建国后发展快的产业之一,然而海洋渔业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沿海各地过分强调发展海洋捕捞业,盲目增添渔船、渔网、无节制的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逐年衰退。目前,我国海洋捕捞强度已远远超过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并威胁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南海区为例,全海区海洋捕捞产量1997年为近4百万吨,而据专家估算,渔业资源潜在渔货量仅为280万吨。同时,一些传统捕捞鱼类,已形不成渔汛,一些名贵优质鱼类已经很难捕捞到,因此,保护鱼类繁衍增殖,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掌握了解海洋渔业资源现状,科学预测持续可捕量,正确地有地组织渔业生产,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约束性的渔业法规,严禁有害于渔业资源的各种渔业行为。
1995年我国在东海、黄海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1999年我国南海也开始实行了伏季休渔制度,这为鱼类生长繁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效地保护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除了休渔制度,我国还采用了规定捕捞定额,控制捕捞强度,发展远洋捕捞等手段,使我国渔业资源量明显增加。
海洋生态平衡是地球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科学捕捞,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zhidao.baidu/question/3470258?si=1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浅海海域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5)分布比较集中。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应该是对的
保护海洋鱼类资源的措施主要是?
①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并不意味着全面禁止捕捞,而是要合理开发资源,①错误;
②实行“伏季休渔”,时间主要是在鱼的繁殖期,以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②正确;
③利用网眼大的渔网进行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则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③正确;
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④正确.
故选:d.
在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中,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规定渔网...
【】C
【解析】试题分析: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规定渔网网眼大小的规格,是为了限制捕捞幼鱼,等到幼鱼长大再捕捞提高鱼类的产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