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十三叔 乾隆怎么对待他十三叔
忠心耿耿的十三爷胤祥的两个儿子为什么要?
胤祥的两个儿子弘昌和弘皎,与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联合起来,企图谋反,最终被乾隆挫败。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十三叔 乾隆怎么对待他十三叔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十三叔 乾隆怎么对待他十三叔
虽然雍正和十三爷交情深厚,但乾隆却并不喜欢胤祥,乾隆继位之后对十三爷的儿子进行压制,引起他们的不满,于是他们和废太子的儿子一起联合谋反。
十三爷的两个儿子,因为父亲的原因,爵位很高,但私心过于膨胀,和前朝废太子的长子密谋在一起,准备窜位,还没开始,便被雍正打压下去了。
胤祥的两个儿子是与废太子的儿子勾结而。弘皎才被封了个郡王,对自己的地位很不满意,于是他与庶长子哥哥弘昌一起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胤祥为了避免弘昌出去惹是生非把他圈禁了起来,一直到了胤祥后才放了出来,被关了八年都快憋疯的弘昌对雍正乾隆非常不满意,所以三人串通要。
弘昌曾经被雍正圈禁在家,对雍正一家有情绪;弘皎是胤祥嫡长子,结果铁帽子王给了弟弟弘晓,他只当上了郡王,也心存不满。但估计他俩特别是弘皎只是有点情绪,并未真参与弘皙的事,所以乾隆对弘皎基本没处罚,只是找茬敲打他一下。
忠心耿耿的十三爷,他的两个儿子,其实是迫不得已加上被胁迫,不站队估计也是。
主要是乾隆对胤祥的儿子处处压制,他们两个实在忍无可忍,才与废太子一起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并不喜欢这个十三叔,但是十三叔和雍正特别的铁,雍正当道圣旨就是把他的十三弟放出来。并且给他亲王的待遇,这让十三爷的两个儿子,待遇也非常好。但是乾隆继位以后情况变了,这两个儿子享受高爵却得不到乾隆的盛宠。皇家是拜高踩低的地方,他们哪里感觉不到这中间的微妙?
因为他们的儿子认为那个皇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理应属于他们的父亲的,他们应该是下一任的继承人。
因为他们觉得本来他们的父亲应该是帝王但是却是他人登基因此很不满。
乾隆为何不“待见”张廷玉
主要是因为朋之争,从其内心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其次在其退休的时候处理方事不当激恼了乾隆。
内容介绍:
一、朋问题
朋问题是史上的一个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乾隆对朋问题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成了鄂、张两大朋,明争暗斗,虽然这个时期朋活动跟以前的朝代相比,并不明显,极为轻微,但是乾隆的执政风格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他誓言要在他这一朝,打掉朋这个顽疾。
在乾隆开始动手前,乾隆十年,鄂尔泰得病了。于是,乾隆打击的重点就落在了张廷玉身上。乾隆深知,要打击朋,必须先打击这个山头的核心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山头的人群龙无首,不攻自散。所以鄂尔泰后,乾隆一直在观察张廷玉,想抓他的小辫子处理一下。
二、申请退休激恼乾隆
幸亏张廷玉这个人在朋问题上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帮别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各种人事。他的名言是什么呢?“予在仕途久,每见升迁罢斥,众必惊相告曰:此中必有缘故。余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许多缘故。” 但鄂尔泰后,张廷玉还是越来越害怕,因为他知道要打击朋,肯定要找他的茬。所以张廷玉感觉,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
因为虽然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但也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他这个人。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毕竟经验丰富,留在朝中,给自己当当顾问,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万一有什么突发,乾隆以前没遇到过的,张廷玉还能给出出主意。
所以乾隆回答说:“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张廷玉,马上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乾隆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一下子冷若冰霜。原来他引用的刘基这个典故,触动了乾隆一根敏感的神经。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但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了。张廷玉提到刘基,让乾隆敏感了。乾隆认为,这是前两年不让张廷玉上早朝,张廷玉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
因此乾隆很生气,马上引经据典,拿大道理压人。他说:为人臣者,当法始终如一之荩臣。如诸葛亮,尽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图逸之心。张廷玉一听这话,“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七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跪在面前痛哭流涕。
扩展资料
一、乾隆介绍:
乾隆(Emperorqianlong)是清高宗的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这期间清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的发展,还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入关之后的第四位。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二、张廷玉介绍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二、晚景介绍: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陈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专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宣谕慰留。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命他如宋代文彦博旧例,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赏赐。张廷玉入谢,而见乾隆帝时,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他免冠叩首,请求乾隆帝出一个凭证。
乾隆帝很不高兴,但还是拟了手诏,申明雍正帝的成命,并赐诗以安其心。诗云:“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次日,张廷玉具折谢恩,遣子张若澄入宫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因张廷玉不亲自谢恩颇为恼火,传旨令他明白回奏。
当时,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旨还未下达。翌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乾隆帝更为不快,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消息的原故。切责了汪由敦漏言。于是廷臣会议,商议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于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参考资料:张廷玉—百度百科 张廷玉之—光明网 乾隆—百度百科
康熙为什么不喜欢十三阿哥允祥
康熙其实十分喜欢十三阿哥允祥。
胤祥生于1686年(具体月份存在争议),自三十七年七月12岁的胤祥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九月一废太子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
,他自幼温文尔雅,在父亲面前显得很乖巧。《钦定八旗通志》记载:胤祥“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廷。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大意是说,胤祥幼时与诸兄一起侍从皇父于宫廷,因年龄小、个子矮,他几乎看不见在众人簇拥下一晃而过的父亲。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和仰慕,他不禁爬在父亲刚刚留下的脚印上一个劲地闻起来。这个记载或者有所夸大,但印证胤祥一生的行止,和他后被追谥为“贤”来看,他在为人之道上,无论是对父母、对兄长、对臣民,都很符合儒家传统推崇的。
第二,他经过系统教育,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才华横溢。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玄烨一时兴起,谈起自己习练书法的体会:“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其用笔时轻重疏密,或疾或徐,各有体势。
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说罢,他意犹未尽,又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随即,
他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已学习书法多年,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
胤祥随从父皇巡幸各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他往往把内心感受即兴写成诗篇。他的诗清新隽永,很有意境。如《恭读御制耕织图诗敬成二律》:
历历三时况,如陈七月篇。
秋云青甸里,春雨绿畴边。
圣政先无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总向画图传。
玉帛梯航远,山龙绘绣工。
岂知寒女事,犹入睿吟中。
勤俭昭淳俗,劳思爱古风。
垂裳开至治,衣被万民同。
在诗中,他刻画了农村田园诗的秀色,歌颂了父皇贤明的治理,同时流露出对生计的关切。
第三,他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
老十三的母亲一开始喜欢的是治河的陈潢,后来机缘巧合才嫁给了康熙。
后来陈潢因为官场倾轧入狱,在被康熙召见的时候,偶然被已生下十三的皇妃看见,皇妃伤心就要出家。因为这个康熙看十三很不顺眼
不要因为一部电视剧,就认可一个历史人物或否定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想深入了解康熙的事,建议你去图书馆借一下相关书籍(看历史类的,不要看文学类的,因为文学类的多半像电视剧一样,虚成分太多,如果不追求史实,只追求娱乐,看一下也可以),我看了好些,但没有任何一本写着康熙喜不喜欢十三阿哥允祥的。
实际上康熙挺喜欢老十三的。关键是,不是说喜欢你就要把皇位或者其他东西给他,这是。选择哪个皇子即位,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皇子的能力,皇子在朝廷上的威信;二,皇子的靠山,也就是她姥姥家和她母亲地位、实力;三,康熙的爱好。
老十三缺的是第二条,她母亲的早,姥姥家也不是很发达,集权黑暗的也害了老十三。
LS太精辟了。
康熙儿子不是个个都行,只有老四老十四老二可以,老二早就废掉两次不可能了,选老四是因为他孙子是弘历长的比较可爱,加上老四也比较油菜,所以就选他了。老十三没什么名气诶,自然轮班轮不到。
如果是电视剧的话,康熙是很喜欢允祥的,圈禁他是为了保护他,如果说历史的话,是因为允祥参与了争储的斗争。
一切都是因二月河的为基础的,楼主想过没有?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事情?
忠心耿耿的十三爷胤祥的两个儿子为什么要?
不管是看电视剧还是,康熙的皇阿哥中,十三阿哥胤祥与他的四哥胤禛都算是中的了,老四虽然刻薄猜忌,但对这个侠肝义胆的十三弟却是从骨子里相信,而老十三则为自己这个四哥鞍前马后不辞劳苦,活活的把自己给累了。
那么我们想问一下在正史中两人的关系又如何呢?
是好,而且非常好。
老十三小的时候就由老四教导数学,这是这俩兄弟情谊的开始,从此之后两人“日事讨论”,也就是天天待在一起,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等到皇子们逐渐长大,康熙会带着爱子们前去游猎出巡,老十三和老四也是朝夕相处,这一点在后来雍正怀念自己弟弟的《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中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
可以说雍正始终都忘不了两人兄友弟恭的手足之情,在怡亲王胤祥去三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的雍正包含深情的写下了怀念弟弟的语句。
如果说雍正登基初年是因为兄弟之情所以优待老十三(至于胤祥在二废太子、九龙夺嫡里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不讨论),那么在雍正执政的这数年中,胤祥是倾尽全力的帮助自己的哥哥。老十三在康熙时期就文武双全机具才干,在雍正初年他就担当起了整理朝政的重任,首先在雍正初年胤祥就担任了事务大臣,开始处理户部事宜。我们知道康熙末年老精力懈怠,许多堆积的弊政亏空都急需解决,所以胤祥自从上任后更是宵衣旰食,勤勤恳恳,对于前朝所遗留下来的亏空他也仔细清点,通过奖励和处罚两手对陈年积压的户部旧案整出头绪。对于欠账的官员们则通过查抄家产、分期付款等方式进行追索,即使是王公大臣也好不容情,连履郡王胤裪也被逼着典当家产来偿还国库债务,在《雍正王朝》中老四和老十三为了追索亏空所用过的这些手段实际上在历史中老十三也用过,也正是老十三铁面无私,不辞辛劳的辛勤工作,雍正初年的财政情况能够迅速得到扭转。
胤祥不仅兼着户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参加西北军事、接见传教士、处理河患和水利之外还得心朝政、统领圆明园的禁军,连雍正的陵寝选择这样的重任,胤禛也把他托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于是乎胤禛在处理朝政的同时还得实地前去勘察,所以说在雍正初年,除了自己经常忙的昏天黑地,老十三胤祥同样也是脚不沾地。他作为雍正的代言人,充当着与大臣之间的润滑剂。
与胤祥在持公务时的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同,作为雍正的股肱,朝廷的柱石之臣,胤祥表现出来的确实无比的谦逊和低调,尽管他深得哥哥的宠爱和信任,但胤祥从来不恃宠而骄。雍正对这个弟弟有多喜欢?这么说吧,从雍正刚登基开始,他就加封老十三为和硕怡亲王,同时还秘密的指定怡亲王这个爵位世袭罔替(也就是咱们说的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王有多难得?从满清开国加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外,一直到雍正朝都只加封过十三这么一个!后来乾隆的弟弟弘昼央求哥哥也封他为铁帽子王,乾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怡亲王允祥在皇考之世于朕笃尽弟谊,多资赞助,自朕御极以来,最为宣力输诚,深裨。允祥心地忠诚,人甚体面,于大节理义毫无怠惰。所有王爵户丁家产财务,皆朕加恩赐锡,除赏给怡亲王永远承袭怡亲王册书外,并将此旨密谕允祥,令其子孙世代尊藏。大清亿万年,我继体子孙,将朕此恩永毋更动,其仰体祖父之心务须世代推恩眷顾,诚恐万世子孙不知允祥宣勤于朕之善淹没之,特降谕兹手敕,俾亿万世子孙敬谨遵行。”
雍正要按照亲王的份例赏赐给老十三钱粮23万两,老十三坚决推辞谦让,后来在雍正的再三要求下这个弟弟才收下了13万两。而对于雍正给他的各种荣誉和特权,怡亲王胤祥也是能推则推,分寸把握的极好。看着这个为自己干活不要命,对自己的赏赐却毫不在意,谦逊低调的好弟弟,雍正更是把胤祥喜爱到了骨子里,于是乎我们就可以看到雍正对胤祥的各种补偿:首先把怡亲王的佐领人丁数目扩充,增加仪仗队数量,增加护卫人数,等到了雍正三年,看着为了清理户部积欠事宜劳累的瘦脱型的胤祥更是心疼的不行,他竟然还对胤祥说要在胤祥的儿子中再挑选出一个孩子加封为郡王!这是何等的荣耀!别说在清代历史,即使是在历史上也不太可能出现一门双王,更何况还都是铁帽子王啊!
当然,不出意外胤祥坚决的把这个好消息给拒绝了,态度之坚定连雍正都没办法勉强,于是为了犒赏胤祥,给他大大的增加了俸禄,并以“爱弟”、“柱石贤弟”称呼。胤祥又是拒绝,雍正就 越想要犒赏这个弟弟,于是乎在雍正四年心血来潮决定要犒赏他弟弟的手下......“时值严寒,怡亲王公忠为国,躬冒风雪,不惮辛苦,其随从人员虽理应随王行走,但因公效力,值此半月严寒之时,伊等必皆劳顿。凡王属下人员,不论在家在外,官员等各赏银二十两,护军、披甲、执事太监等各赏银食粮。”,以天气寒冷这个借口赏赐老十三的属下,雍正这个借口用的也蛮溜,既然加封弟弟你你不要,那我就赏赐给你的手下你总没办法决绝吧?所以我们看雍正对于胤祥,完全就是百分百的喜爱和信任啊!
胤祥不辞辛劳,尽忠尽职,在积劳成疾之下在雍正八年染病,享年四十四岁,可以说为了哥哥的江山社稷英年早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雍正的表情,恐怕是天都塌了吧!
悲痛万分的雍正发布的命令胤祥的儿子干珠耳继承怡情王的上谕中留下了这样的话语:我的弟弟与我相亲相爱,一片至诚、真心实意,我对于他的夸奖是根本就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我弟弟的儿子甘珠尔世袭怡亲王之位,世袭罔替,永世相传.....在雍正三年时我曾经想在弟弟的儿子里再封一个郡王,但是我的弟弟拒绝了,他的言语是那样的诚恳,所以我不得不同意了他的意见。弟弟的推辞谦让这是他的美德,现在他了,我必须要好好地补偿弟弟,虽然这个想法与弟弟相违背但我也顾不得了,封弘皎为郡王,世袭罔替。
这篇上谕中对胤祥是一口一个弟弟,而且对于胤祥当年拒绝再加封郡王的事儿,雍正对此念念不忘,尽管当年胤祥坚决拒绝,不过雍正处于弥补胤祥多年的功劳和对弟弟的哀思又加封了弘皎为郡王,世袭罔替......
朝鲜人记载雍正在胤祥后悲痛非常,哭的几乎上不来气。更夸张的是如果哪个大臣在胤祥的葬礼上哭的不够伤心还要处罚......—于十三王之丧,哀恸非常。吊其丧,哀哭者增官,哭不哀者,罚之云。
雍正还给自己的弟弟立祠,想要让自己的弟弟流芳百世,受到人们的景仰,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雍正还发了上谕解释说:对!怡亲王的祠堂就是朕立的,老子就要让我的弟弟的功绩和美德流传百世!—“将来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显处,朕可预信矣。”
雍正对胤祥的念念不忘,即使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想起这个亲爱的弟弟,难过不已,所以他还特地的向大臣们解释:“乙亥,谕大学士九卿等:兹因怡亲王之事,朕心悲戚,尔等请朕节哀,再三陈恳。朕每事保惜精神,不肯为勉强之举,时时以此训喻臣工,岂至今日而遂忘之。但怡亲王之痛出于朕之至情,实有不能自已之处。但以王之事朕一片忠赤之心,至诚至敬。不但自古以来无此贤王”,瞧瞧,在雍正的心中,老十三胤祥就是自古以来的贤王,可见在雍正的心中胤祥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对雍正来说,胤祥的身份是弟弟,是亲人,是知己,是战友,才是臣子。
可以说胤祥一系在雍正朝可谓风头无二(毕竟家里出了两个铁帽子王),但是很遗憾的是尽管雍正和胤祥兄弟情深,他们的后代却并没有延续父辈之间真挚的感情。
首先一点就是乾隆,乾隆在某种情况上说是个很刻薄无情的人物,都说雍正刻薄无情,但他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政敌,而自己喜爱和看重的臣子却能够做到倾心信任(包括李卫、张廷玉等等),乾隆对于父亲如此的爱护看重赏识十三叔很不满意,对于父亲的上谕中所写的关于十三叔的语句更觉得有失身份,所以乾隆在修世宗实录时刻意的删去了一些关于胤祥的记录,更打压了十三叔在雍正朝的地位。对于胤祥的两个孩子,乾隆也是暗暗地削弱他们在朝廷中的话语权并打压他们的势力。
更关键的在于,胤祥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太过谨慎反而导致了后续隐藏的危险。首先是老十三当怡亲王是不管是权势和地位都实在是太高了,他与雍正两人兄弟相知相得没有问题,但到了自己的下一代与新呢?则很难像父辈这样关系密切,所以考虑到避免权势太大遭到新记恨,老十三主动找了嫡子中年纪最小的弘晓做继承人,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嫡子弘皎。这也是因为弘晓长大还有个十几年时间,等他长大了新的政权也稳定了,老一辈的人脉和势力也不多消退,能够保证家族平安,这可谓是一片苦心。
但弘皎呢?本来从铁板钉钉的铁帽子王变得一无所有,还是父亲后才被封了个郡王,弘皎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苦心,他对自己的地位很不满意,于是他与庶长子哥哥弘昌一起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弘昌是胤祥的个儿子,在雍正初年被封为贝子(所以说雍正对十三真的是很好,不管是嫡子还是贝子赏赐了爵位),但这个弘昌应该是个飞扬跳脱跋扈不逊的孩子,这货与谦逊的父亲完全是天地之别,胤祥为了避免这个长子出去惹是生非于是请求把他圈禁了起来,一直到了胤祥后雍正可怜他才放了出来,被关了八年都快憋疯的弘昌不但对雍正乾隆不满意,对自己的父亲更是怀恨在心。
弘皎不满意,弘皙更不满意,在他看来这个皇位可一直都是自己父亲的,只不过是雍正用卑鄙的手段夺走了而已,尽管雍正对他还不错,乾隆更是秉承“亲亲睦族”的和睦宗室厚待他们,弘皙依然眼中只盯着乾隆 下的皇位,于是在他的拉拢鼓动下,这些个对雍正乾隆不满的宗室子弟们都凑在了一起,他们试图,推翻乾隆的统治。
不过这些纨绔子弟压根就什么都办不成,还没有制定就被了,弘皙被永远圈禁,而弘昌呢,他贝勒爵位被革,赶出贝勒府。而弘皎这个爵位是雍正亲自赏赐,乾隆没有过多地追究弘皎的,保留了他的王爵,但对他进行了申斥和羞辱,知道得罪了乾隆自己的生命已经宣告结束的弘皎郁郁的回到了王府,从此深居简出,默默的去。
雍正和胤祥这对兄弟之间真挚的感情让我们感动,只是可能他们也想不到的原本应该继续着君臣兄弟想得的后代们会变得水火不容,翻脸成仇吧?
李卫当官里的十三爷,是不是被雍正弄那个,乾隆管他十三叔?
被雍正叫做“阿其那”的是康熙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十三爷是康熙儿子中和雍正最亲密的一个。雍正十分器重他,雍正继位后封他为怡亲王
在雍正的兄弟里,境遇比较好的只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
老十三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格外重用。
老十六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
老十七胤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
1、被雍正唤作“阿其那”的兄弟,是康熙第八子“胤禩”,不是第十三子胤祥;
2、胤禩被圈禁,而后;并非于狱中;
3、胤禩因目前仍有两种说法:A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胤禩亦因呕病卒(也就是病);B贾英华在《末代皇弟溥杰传》中提出的“杀弟说”;至于真相,那是宫闱秘史,予以为不必深究。
以上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阿其那是八阿哥,十三阿哥是病的
不是十三爷,是八爷。
清朝名臣李卫被雍正宠了13年,为什么不受乾隆的待见呢?
因为乾隆认为他是雍正的人,对自己不一定忠心,而且怕功高盖主,所以不受待见。
是因为乾隆早就看透了他,他知道这个人是非常的贪心的,只会说一点好话,什么能力都没有。
乾隆缺乏父亲的灵活,多了一些僵化思维,他非常不认可李卫的行事作风,因此他不喜欢李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