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什么书 元曲出自于哪个朝代
元曲三百首是元朝人的作品吗?
是,因为元曲三百首是现代人收集整理出来的,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一样,如果只说元曲那未必都是元代人的作品,因为元曲是兴盛于元代,但后世也有人会做元曲,像唐诗也一样,叫唐诗是因为在唐朝盛行,但宋、清等朝代也有不少好的唐诗作品,宋词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元曲的流行和普及没有唐诗宋词那么广泛,所以元曲三百首里的经典作品基本都是元代诗人所写。
元曲是什么书 元曲出自于哪个朝代
元曲是什么书 元曲出自于哪个朝代
元曲是什么书 元曲出自于哪个朝代
元曲是什么书 元曲出自于哪个朝代
元曲的
关于曲牌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
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
,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
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
、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
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
了,依唐〔杜佑通典〕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
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
。十二律吕以〔黄钟〕声,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至应钟止
这相当于西洋音乐的十二调。对照如下:
黄钟=C
大吕=#C或降C
太簇=D
夹钟=#D或降E
姑洗(显音)=E
中吕=F
蕤宾=#F或D
林钟=G
夷则=#G或降A
南吕=A
无射=#A或降B
应钟=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阶:
宫=(简谱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变征=#3(凡)
征=5(六)
羽=6(五)
变(闰)宫=#6(乙)
互相〔旋宫〕亦是以某一律管为宫声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调
。但这已超出人类耳朵的极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苏歧婆的二十八
调。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宫十二调如下:
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
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
角调、越调、双调、宫调。
在六宫十二调中揭指、宫调、角调皆有目无词。道宫、羽调、小
石、般涉、商角、高平则曲牌甚少。常用的宫调仅仙吕、南吕、
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即是所谓的〔九
宫〕这九宫亦是宋时的俗名,经过旋宫后名子又不一样了。俗名
跟古名还有现代乐调及笛色如下:
正宫(黄钟宫)=A
小工调或尺调、大石调(黄钟商)=B
小工调或尺调 、中吕宫(夹钟宫)=C
小工调或尺调、双调(夹钟商)=D
乙调或正工调、南吕宫(林钟宫)=E
凡调、仙吕宫(夷则宫)=F
小工调或尺调、商调(夷则商)=G
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黄钟宫(无射调)G六调或凡调、越调(
无射商)=A 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
声情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
〔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
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蕴藉〕
小石唱:〔绮丽妩媚〕
高平唱:〔条畅晃漾〕
般射唱:〔拾缀坑崭〕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小令专用曲牌:
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
圣朝。
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
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
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来春。
大石:初生月儿.阳关三叠。
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骤雨打新荷.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
严赞.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
黄钟:出队子.节节高.者刺古.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
令.黄龙衮。
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双鸳鸯.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仙吕:寄生草.游四门.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
季花.青哥儿.忆王孙.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三学士。
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
门).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
庭芳.醉高歌.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醉
春风.石榴花.耍孩儿.鲍老儿.剔银灯.蔓菁菜.缕缕金.行
香子.榴花泣.绕红楼.驻云飞.水红花。
大石:念奴娇。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
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应天长.绕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
园春.上京马.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
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双调: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
孩儿).对玉环.胡十八.钱丝泫.一锭银.庆东原.阿纳忽.
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
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
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
船.乔木查.捣练子.孝顺歌.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
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玉供.嘉庆子.尹令.品令。
小令杂剧兼用曲牌:
黄钟:古水仙子.古寨儿令.古神杖儿.挂金索.降黄龙。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阵子.锦
缠道.新荷叶.柳穿鱼.刷子带芙蓉.渔灯映芙蓉。
仙吕:赏花时.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咤令.鹊
踏枝.村里迓鼓上马娇.胜葫芦.柳叶儿.金盏儿.元和令.游
四门.花.歌.鹊桥仙.解三酲.望吾乡.一封书.醉
罗歌.奉时春.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赤子.画眉儿.鹅
鸭满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吕:金字经(又名:阅金经、西番经).贺新郎.斗虾蟆.牧
羊关.红芍.哭皇天.乌夜啼.满江红.十样锦.步蟾宫.渔
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锦后拍.恁麻郎.金钱花.粉
孩儿.会河阳.摊破地锦花.越恁好.刘泼帽.朝天懒.秋夜月
.东瓯令.金莲子.玄鹤鸣。
中吕:齐天乐.红衫儿.白鹤子.般涉哨遍.沁园春.泣颜回.
扑灯蛾.驮环着.添字红绣鞋.古轮台。
大石:玉楼春。
商调:望远行.河西花.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吴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猫儿墬.山坡五更.侥侥令.园林好.
双雁儿。
越调:凭栏人.酒旗儿.调笑令.秃厮儿.圣王.麻郎儿.络
丝娘.雪里梅.紫花儿序.东原乐.棉搭絮.拙鲁速.金蕉叶.
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鱼.忆多娇.斗黑麻
。双调:得胜令.春闺苑.乔牌儿.雁儿落.挂玉钩.豆叶黄.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搅筝琶.川拨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儿.字字双.雁儿舞.武陵花.三仙桥.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叶儿.柳摇金.姐姐带五马.五供养。
带过曲所用曲牌:
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小梁州带过风入松。
仙吕:花带过青哥儿.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
南吕:玉交枝带过四块玉.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
恩采茶歌。
中吕:
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齐天乐带过红衫儿.
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过朝天子.
醉高歌带过红绣鞋.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
醉高歌带过喜春来.十二月带过尧民哥.
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
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鸿门凯歌).
雁儿落带过清江引碧玉萧.江儿水带过碧玉萧.
竹枝儿带过侧砖儿.锦上花带过清江引碧玉萧.
一锭银带过大德歌.沽美酒带过快活年.
殿前喜带过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带过七兄弟.沽美酒带过太平令.
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对玉环带过清江引.
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满庭芳带过青江引。
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带过折桂令。
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带过青哥儿。
元曲中作者经常用原曲牌另填一曲,平仄未必相同,谓之幺篇,如(去声标“去”,宜用去声标“厶”韵位标“△”,可叶可不叶标“▲”,句中暗韵标“∧”。字声通用标“×”)
:【侍者金童】散套首牌。宋词牌同,诸宫调小异,南曲不同。[幺篇]同始调,首二句字声略异,须连用。
平平去上,上去平平上△。×仄平平平去上△,平平厶平平仄上△(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幺篇]平平×厶,平平平去平△(上)。×仄平平平去上△,平平厶平平仄上△(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降黄龙衮】“衮”亦作“滚”。[幺篇]同始调,须连用。诸宫调全异。南曲[降黄龙]、[黄龙衮]亦异。
×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去平平去,平平平上△。仄仄平平,去平平上△。
【文如锦】散套首牌。有[幺篇]换头,须连用。诸宫调属[双调],稍异。
仄平平△,×平×仄平平去△。×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厶平,平平上△。×仄×平,×平×仄△。×××仄,×××厶,×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厶△。
[幺篇]换头 减三字首句,以下平仄略异。
×仄平平平厶平△,×平×平,×平×厶△。平仄仄,仄平平△,仄厶平,平平上△。×平×仄,×平×厶△。×××仄,×××厶,×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厶△。
元代的曲
词的创作衰落下来后,继之而起的一种诗体,就是元代的散曲。“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代散曲作者今天知道名字的有200多人,留下的作品有4000多首。散曲作者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张可久、睢〔suī虽〕景臣、乔吉、刘致等。
元代文学的主流是元曲包括
1、元曲:元代文学的主流,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于诗歌范畴,就形式而言,可分为套数(也称大令),小令和带过曲三种。它们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因此通称为曲。
2、《董西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是现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其诸宫调作品,号称《董西厢》。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改变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形象,《会真记》中的莺莺是一个逐渐摆脱老夫人封建礼教禁锢,大胆追求爱情的深闺的形象。
3、“元曲四大家”:周德伯《中原音韵》把郑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4、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倩女离魂》关汉卿《拜月亭》(西厢墙头,倩女拜月)
5、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北宋末年开始流行于江、浙、湖、广一带的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至南宋则盛行一时,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戏曲史上重要的一环。
6、“四大传奇”: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称“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其思想性虽不高,但情节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元代文学的代表是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基本含义
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元曲。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唐建国到中期以五言、七言诗为流行,唐中期以后以柳宗元、韩愈等人兴起“记、赋、序等”文体,宋以后又兴起了“填词(宋词)作曲”,宋词在宋朝达到顶峰,此时“记、赋、序等”文古文虽有一定地位,但其流行程度远不及宋词,宋的“填词作曲”之后就是元曲,元曲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宋词的方式和风格,只是在元朝占主导位置的还是元曲
道一云培训考试推出的专题课,以学习地图的方式进行企业培训,围绕着员工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即游戏化学习+系列课程,让员工学习更高效、更快乐!
现代文学的主流媒体除了园区以外,园区是包括两个版本的,这些知识都是比较专业的知识。
元曲是?
1、解释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2、元曲的组成: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3、元曲的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
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4、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是什么意思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这句话指的是古代文学在各个朝代的成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分别标志着唐代、宋代、元代、明清时期古代文学的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介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歌,唐诗将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宋词标志宋代文学的成就,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明清是史上的繁荣时期。明代开始﹐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这个时代的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关于元曲()
元曲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专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弊端,直斥“不读书,不识字,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