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1《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孔子名言行万里者_行万里路者孔子名言行万里者_行万里路者


孔子名言行万里者_行万里路者


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 处《画禅室随笔——卷二》语出 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孔子读书的两句名言

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8、当仁,不让于师。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1、刚、毅、木讷,近仁。

1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7、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1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9、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克己复礼,为仁。

2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3、寝不尸,居不容。

2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孔子名言100句与解释_精选孔子的名言100则

励志名言网权威发布精选孔子的名言100则,更多精选孔子的名言100则相关信息请访问励志名言网。 1)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2)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 巧言令色,鲜矣仁。

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9)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1)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2)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3)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14)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1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6)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8)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9)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0)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21) 不迁怒,不二过。

2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4)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25)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2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0)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3)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4)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5)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7) 听其言而观其行。

3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0)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1) 不学礼,无以立。

42)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4)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5) 不学诗,无以言。

4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0) 巧言乱德。

51)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3)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4)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5)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6)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57)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8)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59)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60)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2)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63)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4)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5)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7) 君子如欲化民

读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你有什么感受?

“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读万卷书”乃极言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特别是研习圣贤之说。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学说,以使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模式原先为古代先哲所采用,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历代读书人求知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