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多妻主义

母亲在里头

余先生说,朱光潜近乎他文学上的引路灯,生活里,太太是“贤外助”,她外向,挡下了不少外间纷扰,自己才得以有这多年的“象牙塔”之乐。在车里,他看路两旁:“胡同都被高楼挡了吧。”还说,任何的文化传播都会是种变质,像英国人往茶里加了糖,再加奶。然后说,现在只喝红茶,喝绿茶和咖啡肯定睡不着,但也偶尔沾点洋酒。问他现在看什么书,写多少?老先生答,看的都是闲书、杂书,提到了《万象》的味道倒奇特;一个月给报纸写篇4000字的,不写专栏。至今天天开车上班,期跟太太“驾车自助游”,开累了,“她就把左脚伸过来,踩油门”。建议我找大卫。洛奇(Did Lodge)的《世界》(“Small World”)来看,“写得跟《围城》太像了,有意思得很”。他说,他大二看的《围城》,看了就再不相信自己的老师了,“这毒害年轻人的书”。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多妻主义诗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多妻主义诗人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多妻主义诗人


1952年毕业于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大学、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期间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

访谈后拿出笔让余先生在《余光中集》卷扉页题句,他却从怀里抽出笔欣然地用笔画起来。回家翻看先生写当年他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弗罗斯特诗选》扉页上的题词:“当时我曾拔出自己的钢笔,递向他手里……

可惜当时他坚持使用自己的一枝。“及提到当年合照”……比他年轻半个世纪的留学生则侍立在后“。暗自掐了手指,正好50年松余些,心里一紧。

高尔基提起前辈托尔斯泰“一日能与此人生活在相同的地球上,我就不是孤儿”。况且曾相见并有一夜谈呢

余光中:“多妻主义”在生活上是犯罪,呵呵,但在艺术上,我对阿波罗忙不过来而派下的九个缪斯各个都去追求。我作为评论家的身份与我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有所区别。现在的评论家一般是科班出身,他们会把理论一样一样搬到的实际中。我的评论是我创作的延伸,对诗、散文这两种文体的得失我需要探讨,理论在我手上,我把它放到文学史上看,再摆到实际创作中,看是不是符合循环的规律。我自己一向说的是applied critici(应用性评论)。我不是个正规的评论家,我也不怕我的评论讲错,至少我让人看到,我的诗句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就可以self-justi-fiable(自圆其说)。

我想知道大家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希望你用心体会。谢谢采纳。

余光中先生是个好人!

一个爱国,盼望祖国统一的!!

散文好,人品也好!

去一下网-易部落搜"塘溪河畔"的网页,有一篇骂余光中的文章.你去看看.

听听那冷雨出自哪本散文集

而现在

听听那冷雨出自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散文集。

乡愁

《听听那冷雨》是当代文学余光中散文创作的高峰,收录二十八篇文章,包括《听听那冷雨》《万里长城》《山盟》《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另有精彩游记、书评、诗论、乐评,文风不拘一格,能带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

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诗一样的文笔书写羁旅中对故土的情感和思考,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人生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

作者:

余光中(1928—2017)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散文集《时间的乡愁》《听听那冷雨》《逍遥游》等;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

为什么我读不懂余光中先生的散文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我想知道大家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我想知道大家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谈谈你们的看发吧 余光中先生是个好人!

《乡愁》.

散文好,人品也好!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大学、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1972年任大学西语系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及讲座。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奖》、《金鼎奖》、《文艺奖》等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参加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名衔。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文学出版社与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礼赞“,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新文学的史册上。 去一下网-易部落搜"塘溪河畔"的网页,有一篇骂余光中的文章.你去看看. 一个爱国,盼望祖国统一的!! 读不懂散文,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怎么说呢?这本来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方面要多看些文学作品培养素养,另一方面就可以看看相关的散文评析,慢慢来。相信你就能逐渐看懂了,对了,还要有一颗把握情,景的细腻的心,这很重要,多思考! 散文,是文人抒发感情时的一种自由体文章体裁。不同于论文、赞文。

读散文就是探究写者笔下的灵动的文字,是要用心体会的,没有什么技巧。

当你神游散文世界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文字上的阻碍。

也愿我的对你有用。 散文就是作者用来抒发他们自身情感的东西,要从很小很小的地方入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甚至一个用词都很有可能透漏出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情感,如果你自己含有一颗细腻的心,并且与作者的心相连通,是不可能读不懂散文的。

= =。。 为什么我读不懂徐志摩的诗和他的文章? 他的诗都包含了很深的情感,要用心去读。要用情感细细去理会,多读几次吧,要是轻易读懂,徐志摩也不会那么出名了。 因为他不是白居易 可能是你不太理解。 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有什么感受 《乡愁》有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的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

这部分是大陆在那头出自余光中的诗,出自他的《绝色》。我在这头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批评家、翻译家。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余光中 《绝色》

作家余光中有什么诗?除了<狗尾草>,但<狗尾草>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还有什么诗啊~余光中的诗啊~~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当代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5月到达入台大外文系,毕业后进入军界。退役后进修硕士学位,并从事编辑与教学工作。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个很出名啊: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