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是神话,还是寓言?

卧薪尝胆应该属于历史典故了,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越王勾践。

寓言故事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简洁语言寓言故事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简洁语言


寓言故事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简洁语言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报仇雪耻。

扩展资料: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_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一位霸主。

卧薪尝胆是来源于历史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当然是历史故事!越王勾践的故事。

历史故事成语: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 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

神话故事成语:百发百中、半途而废、杯弓蛇影、鞭长莫及、宾至如归、病入膏肓、伯乐识马、不耻下问、出尔反尔、出奇制胜

寓言故事成语:开卷有益、博而不精、百发百中、捕风捉影、必恭必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别开生面

卧薪尝胆是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吗

是历史故事。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3年,吴王夫为报父仇,举兵攻伐越国都城会稽,越王勾践被迫投降。夫让勾践夫妇一边看墓赎罪,一边养马赶车。勾践受尽,决心报仇雪恨。为此他表面上对夫非常顺从和忠诚。过了三年,夫便将他们夫妇放回国去。

勾践回国后,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每天睡在柴草上,又在自己座处上面,悬挂一只苦胆,每逢坐卧或吃喝,都要去尝一尝胆的苦味,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发展生产,还亲自下田耕种。勾践经过十年积聚力量,训练,使越国强大起来。终于报仇雪恨,打败了吴国。

卧薪尝胆是寓言故事还是描写人物神态的,求解答

卧薪尝胆_百度汉语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

[出自]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

卧薪尝胆是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神话,也不是寓言

是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