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谁发明的(微信二维码谁发明的)
本文目录一览:
- 1、二维码是谁发明的?
- 2、二维码是谁发明出来的?
- 3、二维码是谁发明的
- 4、二维码谁发明的?
二维码是谁发明的?
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Denso We公司的腾弘原。
二维码谁发明的(微信二维码谁发明的)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研发初心: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商业黄金期。商场超市里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多收银员却因为要不停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
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研发小组成员只有两个人,当其他公司把研发方向停留在“如何纳入更多信息”时,研发小组的原昌宏先生已经在开始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独特的图案提示编码位置,这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图形原理:
二维码为何要采用四角形的图案?因为这种图形在票据等当中出现频率最小。
研发小组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的调查。经过日以继夜的调查比对,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从360度任何方向扫描,都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
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
条形码技术发展简史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 早在40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该图案很像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码。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形码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rd Fe- -ssel)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使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 不久,E·F·布宁克(E·F·B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形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形码符号方案,如上图右下、左图所示。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 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形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所采纳,作为 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个字母、数字式的条形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性组织,故改名为“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 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同年加入了物品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形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年之后成为EAN的用户。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形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形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叉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ANSI标准MH10.8M等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阿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形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系统的码制。到目前为止,共有40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化、文化国土化的资讯到来之时,起源于40年代、研究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普及于80年代的条码与条码技术,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世界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正风靡世界。 条码作为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语言、未来学家称之为“计算机文化”。90年代的流通领域将条码誉为商品进入计算机市场的“”,使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象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条条纽带,一经与EDI系统相联,便形成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相关信息犹如投入了一个无形的停息的自动导向传送机构,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
乔·伍德兰德(JoeWood Land)。
在40年代,乔·伍德兰德(Joe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当时,还没有价格较为低廉而日后在条形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激光和电脑。因此,尽管伍德兰德加盟 IBM,希望该公司能够生产他的发明,但他却发现自己的创意无人问津,他把这项专利买给了另一家公司。到了 70 年代早期,超市明显需要这种工具。
但是,自动结算系统的运转,需要超市和包装品公司就标准条形码问题达成一致,从而将条形解译为价格。如果各家商店使用不兼容的条码,将会出现混乱。因此,超市和消费品公司的代表开会解决这一问题。在考虑了各种建议后,委员会选择了通用产品代码(UPC),这种条码是 IBM 在伍德兰德创意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扩展资料
二维码不仅可用于支付,也可用于储存恶意程序代码、非法链接等内容,真伪难以直观区分。如果不法分子制作了恶意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接入隐藏在二维码背后的链接、网站或下载了不明程序导致手机中毒,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网站或后台程序非法取用户资金、盗取身份信息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确认交易对手商户名称,使用认证的app扫码。
参考资料来源:
二维码是谁发明出来的?
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Denso We公司的腾弘原。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研发初心: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商业黄金期。商场超市里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多收银员却因为要不停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
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研发小组成员只有两个人,当其他公司把研发方向停留在“如何纳入更多信息”时,研发小组的原昌宏先生已经在开始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独特的图案提示编码位置,这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图形原理:
二维码为何要采用四角形的图案?因为这种图形在票据等当中出现频率最小。
研发小组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的调查。经过日以继夜的调查比对,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从360度任何方向扫描,都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
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
条形码技术发展简史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 早在40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该图案很像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码。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形码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rd Fe- -ssel)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使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 不久,E·F·布宁克(E·F·B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形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形码符号方案,如上图右下、左图所示。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 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形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所采纳,作为 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个字母、数字式的条形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性组织,故改名为“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 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同年加入了物品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形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年之后成为EAN的用户。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形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形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叉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ANSI标准MH10.8M等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阿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形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系统的码制。到目前为止,共有40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化、文化国土化的资讯到来之时,起源于40年代、研究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普及于80年代的条码与条码技术,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世界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正风靡世界。 条码作为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语言、未来学家称之为“计算机文化”。90年代的流通领域将条码誉为商品进入计算机市场的“”,使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象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条条纽带,一经与EDI系统相联,便形成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相关信息犹如投入了一个无形的停息的自动导向传送机构,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
乔·伍德兰德(JoeWood Land)。
在40年代,乔·伍德兰德(Joe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当时,还没有价格较为低廉而日后在条形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激光和电脑。因此,尽管伍德兰德加盟 IBM,希望该公司能够生产他的发明,但他却发现自己的创意无人问津,他把这项专利买给了另一家公司。到了 70 年代早期,超市明显需要这种工具。
但是,自动结算系统的运转,需要超市和包装品公司就标准条形码问题达成一致,从而将条形解译为价格。如果各家商店使用不兼容的条码,将会出现混乱。因此,超市和消费品公司的代表开会解决这一问题。在考虑了各种建议后,委员会选择了通用产品代码(UPC),这种条码是 IBM 在伍德兰德创意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扩展资料
二维码不仅可用于支付,也可用于储存恶意程序代码、非法链接等内容,真伪难以直观区分。如果不法分子制作了恶意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接入隐藏在二维码背后的链接、网站或下载了不明程序导致手机中毒,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网站或后台程序非法取用户资金、盗取身份信息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确认交易对手商户名称,使用认证的app扫码。
参考资料来源: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满乐趣,4G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智能手机,或许一会儿不拿起手机就会感到心烦意乱,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中的各种软件也帮助我们的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到软件,那就不得不提到一款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二维码。我们每天要消耗掉数以十亿的二维码来进行各种各样的作,如i按加好友,手机支付等领域都离不开二维码的身影,二维码也随着智能手机一样,让我们无法离开它,那你知道,二维码的发明者是谁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好好地聊一聊这位二维码的发明者,原昌宏。
在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商业的黄金时期。商场超市里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多收银员却因为要不停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研发小组成员只有两个人,当其他公司把研发方向停留在“如何纳入更多信息”时,研发小组的原昌宏先生已经在开始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独特的图案提示编码位置,这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研发小组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的调查。经过日以继夜的调查比对,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从360度任何方向扫描,都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这就是二维码的由来啦。
二维码是谁发明的
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Denso We公司的腾弘原。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研发初心: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商业黄金期。商场超市里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多收银员却因为要不停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
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研发小组成员只有两个人,当其他公司把研发方向停留在“如何纳入更多信息”时,研发小组的原昌宏先生已经在开始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独特的图案提示编码位置,这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图形原理:
二维码为何要采用四角形的图案?因为这种图形在票据等当中出现频率最小。
研发小组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的调查。经过日以继夜的调查比对,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从360度任何方向扫描,都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
二维码谁发明的?
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Denso We公司的腾弘原。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研发初心: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商业黄金期。商场超市里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多收银员却因为要不停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
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研发小组成员只有两个人,当其他公司把研发方向停留在“如何纳入更多信息”时,研发小组的原昌宏先生已经在开始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独特的图案提示编码位置,这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图形原理:
二维码为何要采用四角形的图案?因为这种图形在票据等当中出现频率最小。
研发小组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的调查。经过日以继夜的调查比对,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从360度任何方向扫描,都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
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
条形码技术发展简史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 早在40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该图案很像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码。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形码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rd Fe- -ssel)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使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 不久,E·F·布宁克(E·F·B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形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形码符号方案,如上图右下、左图所示。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 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形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所采纳,作为 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个字母、数字式的条形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性组织,故改名为“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 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同年加入了物品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形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年之后成为EAN的用户。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形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形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叉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ANSI标准MH10.8M等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阿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形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系统的码制。到目前为止,共有40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化、文化国土化的资讯到来之时,起源于40年代、研究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普及于80年代的条码与条码技术,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世界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正风靡世界。 条码作为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语言、未来学家称之为“计算机文化”。90年代的流通领域将条码誉为商品进入计算机市场的“”,使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象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条条纽带,一经与EDI系统相联,便形成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相关信息犹如投入了一个无形的停息的自动导向传送机构,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