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是怎么样进行的?

1 控制变量法:这个应该是常见的实验方法。

怎么设计物理实验 怎么设计物理实验方案怎么设计物理实验 怎么设计物理实验方案


怎么设计物理实验 怎么设计物理实验方案


例如,在“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该实验方法。

2 类比法: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与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类比。

实验+推理法:有些理论只有在理想空间里才能通过实验得出,此时,我们可以在现实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这些理论。

例如,在初二我们学过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知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阻力作用,但是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可以推出这一结论。

3 描述法:例如,在生活中是不存在光线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光,才引进了“光线”这一词。

4 转换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时,我们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摆动。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

5 模型法:我们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

扩展资料:

物理实验是初高中阶段物理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包括电学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等等,常用于验证物理学科的定理定律。

实验物理是相对于理论物理而言,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几乎包括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实验物理主要是从实验上来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

实验室使用守则

1、为保护实验仪器和保持环境卫生,学生必须脱鞋进入实验室。

2、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

3、做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

4、实验时要遵守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作。

5、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6、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7、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性质

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明快性。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

参考资料:

设计一个物理小实验(初二物理)大概说下器材和方法就可以

方法一利用浮力

材料:铅笔,铁丝,尺子,水,牛奶,烧杯 (蜡烛底加钉子也可)

步骤:先将铁丝缠绕在铅笔的一头,使其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测出铅笔在水面上的长度。再将水换成牛奶,测出牛奶液面上的长度相比较。浸入体积越多,说明液体的密度越大

方法二利用聚光

两相同高度的水和牛奶液体用老花镜对着太阳光聚焦,牛奶液体密度大折光本领强,相同位置聚焦点高些。

详细的物理小实验步骤

1.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在空气中,待示数稳定后,读出此时温度为T1;2、向小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烧杯的酒精中;3、将温度计取出,在玻璃泡表面的酒精蒸发完之前,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温度计取出后,且玻璃泡表面的酒精蒸发完之前,其示数减小,所以,可以证明蒸发吸热。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的关系,现将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白纸平放并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纸中间测一条直线

,把一块带支架的平面镜(不透明)沿直线

位置,使平面镜底边与直线

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16所示,请你在图16装置的基础上,利用一把刻度尺和一盒大头针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六次探究实验

方法1:在镜子前面任意点O点垂直插一大头针,然后在任意点A’也垂直插上一大头针,调整视角使得人只用一只眼睛看A’,但看不到镜中大头针O的像,保持人眼的位置不变,在A’点和人眼之间再插一大头针A,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大头针A,

看不到A’及O’,用同样的方法,标志出B及B’点,移开镜子,用直尺连接AA’

及BB’,并延长使相交于O’点即为像的位置用直尺测量O到平面镜距离为u1,测量O’到平面镜距离为v1,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2.仿照步骤1,依次再做5次实验,分别得到5组O到平面镜距离、5组O’到平面镜距离,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表格

实验次数

12

34

56

u/cm

v/cm

方法2:(1)在镜前纸上适当位置插一枚大头针作为物体S,用眼睛观察到它在镜中的像S′。

(2)在镜前物体S的右侧,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S的像S′,并沿视线在纸上插一枚大头

针P1,使大头针P1恰好能挡住像S′;再插一枚大头针P2,使大头针P2恰好能挡住

大头针P1和像S′。

(3)在镜前物体S的左侧,仿照步骤(2)分别在纸上插上大头针P3和P4。

(4)移去平面镜和大头针,通过大头针P1和P2在纸上的针孔画一条直线,再通过大头

针P3和P4在纸上的针孔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像S′的位置。

(5)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S到直线MN的距离u和像S′到直线MN的距离v,并分别

将u和v的数据记录到实验数据表中。

(6)改变物体S的位置,仿照步骤(1)~(5),再做5次实验。

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

材料:凸透镜,光屏,平行光(例如:太阳光)和刻度尺

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将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

2)调整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使光屏得到一个小亮的光斑.

3)用刻度尺测量这小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了)

如何设计简单物理实验来验证某些物理规律

1. 知识点定义来源和讲解:

物理实验是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观察、测量和验证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方法。它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物理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

- 接触法:通过触摸或连接实验器材和被测物体,如使用电极测电阻、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等。

- 推挽法:利用力的平衡和力的大小关系,如使用弹簧测定力常数、使用天平测定物体的质量等。

- 观察法:用肉眼或显微镜等仪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观察光的衍射和干涉、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等。

- 测量法:通过仪器设备测量物理量,如利用电表测量电流、使用光谱仪测量光的频率等。

- 实验设计法:通过设计多个实验条件和对比分析,验证物理定律或探究未知规律,如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等。

2. 知识点的运用:

物理实验方法在物理学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通过实验方法,可以观察和探究物理现象,验证物理理论和定律,提供实验数据支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知识点例题讲解:

例题:设计一个物理实验来研究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解答: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来研究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直立的垂直测量标尺,并将其固定在垂直墙面上。

2. 在标尺底部放置一个可以自由落下的小球。

3. 设置起点和终点,起点为小球离开手指的位置,终点为小球撞击地面后停下的位置。

4. 重复实验,记录每次实验的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

5. 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h = 1/2 g t^2,其中 h 为高度,g 为重力加速度,t 为时间,通过测量的时间和已知的高度,计算出实验所得的重力加速度。

6. 对比每次实验的结果,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验证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并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希望这个例题的实验设计能够帮助你理解物理实验方法的运用。如果你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物理教师如何设计一份实验?

你的实验从实验工具、变量说明、数据收集、实验步骤等四方面进行描述如下:

1、步骤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2、第二步骤是猜想与设。实质上就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

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3、第三步骤是制定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4、第四步骤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作、安全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5、第五步骤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

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

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6、第六步骤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7、第七步骤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设计初中物理实验

1.瓶子组作品: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料瓶,学生又进一步把瓶子分类:饮料瓶、小瓶、啤酒瓶,进行分别研究。

(1)饮料瓶不进行任何技术处理,就可以做如下实验

①演示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及音调变化

方法a:在几个饮料瓶中盛入不同深度的水,将瓶口移至嘴边吹气,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产生。空气柱越短的,音调越高,反之,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方法b:在饮料瓶中盛入小部分水,用手握住后,将饮料瓶口移到嘴边、吹气,学生会听到一种音调的声音。若一边吹气,一边用手挤压饮料瓶水面升高时,学生又会听见不同音调的声音。

②压缩气体体积,气体液化演示

拧开瓶盖,滴入几点,拧紧瓶盖后,稍待一会,蒸发,液体不见了。当用手挤压瓶体时,液体重新出现在瓶壁上。这表明压缩气体体积,气体被液化。

③碘的升华与凝华演示

拧开瓶盖,用匙加入少些固态碘,拧紧瓶盖后,竖起将含有碘的瓶底,放入烧杯中的沸水里,就会观察到紫色的碘蒸气从瓶底上升,到瓶子的上部后重新凝华成闪闪发光的碘晶体。此时摇动饮料瓶时看到瓶底的碘仍然是固体,这比用烧瓶在酒精灯上加热出现液态碘的可作更强。

④演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现象

在一个比较粗一些的饮料瓶中充满香烟(或是卫生香)的烟雾,拧紧瓶盖,制成了显示光路器(能多个班级重复使用)。用激光笔从瓶底照向瓶口,能清晰地显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若将瓶底放在平面镜上,用激光笔从侧面照向瓶底的平面镜照射时,会清晰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反射现象的表象。若一半是盛有未澄清的石灰水,一半是烟雾时,从侧面向石灰水面照射时,会清晰地观察到光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⑤演示气体、液体分子之间有间隔

将空饮料瓶的瓶盖拧紧后,用手握住用力挤压,观察到瓶子发生的形变,体积减小,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隔。将饮料瓶中盛满水,再拧紧瓶盖后,也用手握住使劲挤压,会观察到瓶子发生很小的形变,体积也减小,说明液体分子之间也有间隔。通过两次挤压后观察到形变的程度不同,说明了气体分子之间比液体分子之间间隔大。

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将饮料瓶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拧紧瓶盖后,上下倒置并旋转饮料瓶子,使管壁上涂有一层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将瓶盖拧开后,在瓶盖里滴上两滴酚酞试液,并把饮料瓶倒置后,拧紧瓶盖,2秒钟后观察到饮料瓶内的氨分子与酚酞反应,从瓶口外开始逐渐向上变红,表明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特点:饮料瓶由无色变成红色,色彩鲜艳,能激发求知欲望,而且不污染环境。

⑦演示竖直方向

对具有物理意义的“竖直”,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理解起来费力,以至在有些问题中对重力和浮力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

如何设计一堂高效的物理实验课?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对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要求教师结食尝科性质、特点,采取灵活的导课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二、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与本节课学习和作相关的必要资料。

三、自主协作,具体实施

这是一节课为重要的环节,要具体实施设计方案,完成学习任务。

四、点拨,过程检查

在“自主协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点拨,过程检查”。

五、展示成果,修正完善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展示学生的思想感受、独特设计、知识理解、任务成果、口语表达、个性与特长等。

六、评估检测,拓展升华。

在一堂课的,要设置检测环节进行效果评估。由学生完成导学案、任务书上的堂清测验,教师为学生提供标准和评分标准,采用小组交换的评分方式进行测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