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一般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法进行。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控制传染源: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有必要避免与流感患者的呼吸道接触。因此,为了预防流感,需要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空气流通不良的地方。

2、切断传播途径,应控制乙肝感染携带者或乙肝携带者。为防止传播,应及时对上述人群进行标准化抗治疗,从而减少感染力。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易感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对于乙肝,易感人群需要及时注射乙肝,从而降低乙肝感染的风险。

传染病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病原体,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并导致某种流行病,这种疾病被归类为传染病。传染病大部分会传染,麻疹和水痘是比较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原因后,进行相应处理。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法律依据:《中华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源的措施——公卫流行病学

(1)病人

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只有做到“五早”,才能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扩散、蔓延。

(2)病原携带者

应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随访,经2~3次病原检查为阴性时方可解除管理;调离特殊工作岗位,如饮食行业、服务行业、托幼机构等;、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3)接触者

对曾经接触传染源而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该接受检疫。检疫期限从后接触之日起到该病的长潜伏期。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采取留验,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必要时对接触者可进行应急接种、物预防。

(4)动物传染源

对人类危害较大且无经济价值者予以消灭,如鼠类;对危害较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予以捕杀、焚烧、深埋,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疯牛病和炭疽的家畜;危害较小且有经济价值者予以隔离治疗。

传染病是如何控制和预防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为此,要切实做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 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 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 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肺结核被称为是聪明的传染病,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患者可长时间携带病菌:肺结核病菌可以在人体内长期存活而不引起症状,这使得患者可以长时间携带病菌,继续进行日常活动,而不自知地传播病菌给其他人。

感染率高:肺结核的传染性很强,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活动时会排放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易在密闭的空间内传播。

病菌易变异:肺结核病菌具有高度变异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物压力。这使得肺结核在抗生素治疗时容易出现耐性,导致治疗困难,从而使得肺结核的控制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患者易被: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容易引起恐慌和,因此患者在就医和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对待。

综上所述,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适应性,加之其易被忽视和,因此被认为是聪明的传染病之一。

对传染病实行以什么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中华传染病防治法》

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传染病控制措施是疾病控制主任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和常见考点,现医学教育网整理总结如下:

一、开展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人群集中的场所、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查,减少传染病爆发流行。

二、严格按传染病的管理,及时上报各旬,并做好台帐的处理工作,做好疫区的消毒工作。

三、保护易感人群,在当地疾控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开展有的接种。

四、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主要措施如下:

1、传染病的管理

肠道传染病是通过粪—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等而传染。医院应组织好饮用水的消毒工作,设立肠道门诊,对患者实行“逢泻必检”,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患传染病的患者做到“三早一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污染的水源和物品要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

预测有流行时应接种相应的,并做好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

五、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源采取相应的处理隔离措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在流行期间,减少或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病人排出的分泌物应及时消毒,室内注意通风,室内空气消毒可用密闭熏蒸法开展有效的灭蝇、灭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