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的主旨?

《陈情表》的“情”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情况。申说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离开,征召,虽感念国恩,却难以赴命的两难处境。二、情感。字里行间,传达了与祖母的一片深情。三、情理。圣朝的主张与自己的请求的合理性。综合在一起,本文的“情”复杂而深刻。这里有:对祖母养育的报答之情,对祖母缠绵病榻将不久人世的悲戚之情,对圣上拔擢的感激之情,对忠孝难全的狼狈之情,对难以赴命的焦灼之情,对朝廷催迫的不满之情,在等候观望中的惴惴之情等等,正因为这种复杂与深刻的情感的表现,使文章具有了历久不衰的魅力。

文学短评陈情表 文学短篇评价文学短评陈情表 文学短篇评价


文学短评陈情表 文学短篇评价


文学短评陈情表 文学短篇评价


文学短评陈情表 文学短篇评价


分析《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李密的《陈情表》:寓理于情,在委婉曲折之中,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词语恳切,简练流畅。创造出许多生命力很强的词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深刻,有很强的哲理意味。

废话不多说 ,也不啰嗦了..简单的说

李密的<陈情表>是展示亲情的千古明篇.叙家常突出"孤弱",阐述历史强调"自咎",陈情紧扣"以孝治天下".文本以其真诚、深厚的情感内涵,委婉、渐进的表情艺术,把"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陈情表》谈忠孝之道

尝闻“读《出师表》不流泪,此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此人不孝”,由此可见,作为我国古文学史上重要散文名篇的《陈情表》具有怎样的历史定位。而以上两篇传世佳作虽均以陈词殷切动人见长,主题却各不相同,单就《出师表》而言,诸葛亮在位者言忠、述忠,虽出自真诚肺腑,却是正常的履职需要,其间渗透的情和辞既有背景的缩影,又有作者个人忠义观的阐释,但无论如何,始终循着主流思想的正常脉络,娓娓道来,千百年间诲人不倦。与《出师表》不同,《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名不见经传,前半生为官仅做到刘禅的郎官,位阶不高,后为降臣,受晋武帝封为洗马,却以“尽孝”为名坚拒,并为此拟就此《陈情表》,终憾动新主龙威,挖掘其一点恻隐之心,得以全孝道以终老,并间佳话。

然而事实上,《陈情表》中用以陈情的主题是孝,拒官的理由却并非完全是孝,还有作为汉之降臣的自尊心态,或称一种另类的节义观。《陈情表》中李密言:“ 今臣亡国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陈词中虽仍把孝字摆在耀人心目的位置,却一笔带过的渲染自已的降臣地位,自轻自之余深刻的表达了一份泣血的虑思。古代降臣众多,心态也是五花八门,有诈降的,有真降的,有真掺半的。以明末钱谦益为例,清兵攻破南都之后,面对新主和旧主的两难相从境地,其伴侣柳如是力主夫妇俩以身殉国,及至湖畔,钱谦益突发感叹:“水太凉,不如改日再来”。殉国不成,到了入关剃头之时钱却异常积极,而后又背着新主暗搞反清复明,分裂的忠分裂的义,历史也无法准确评说其人其事。李密不同,历史的递进他是接受的,可为人臣者自有为人臣的尊严,所谓一臣不事二君,天下还是天下,你方唱罢我却未必跟着登场,退隐是他这一类并不愚顽,并不忤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忠臣的出路,于是有了《陈情表》,一来让自己可以体面的退场,二来让新主可以体面的收回成命,李密的“大局观”、“得失心”放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历史中都是值得称道的。而孝道和文辞则是李密的另外两个杀手锏,我始终认为,是李密的质朴大孝和华丽词藻迷乱了晋武帝的双眼,忽视了尽孝与尽忠在选择上并非的单一性,事实上二者并不冲突,只是李密在概念上过度放大了尽孝的紧迫性与排他性,从而将人们的视野全部追随了孝义,这不能不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玩文弄字方面的一种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