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色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_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由谁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_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由谁创作的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_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由谁创作的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_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由谁创作的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圆舞曲的主题,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有一个关于施特劳斯写蓝色多瑙河的美丽故事。

那天施特劳斯刚刚送走自己的女朋友(好像是出远门或者别的什么),他倍感失落,漫步在多瑙河畔,脑子里突然就浮现了的多瑙河主旋律,但是由于当时身上并没有带纸,于是就把脑子里的旋律记在了自己的衬衣袖子上。

当天回家后,他倒头就睡了,衬衣上的音符的事情也就忘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的佣人把他衬衣收去到洗衣房帮他洗。施特劳斯一醒来回忆起昨天在多瑙河畔的事情,突然就想到了衬衣上的音符,他四处找找不到,知道被拿去洗了,马上冲到洗衣房,他的那件正好将要被泡到水里,于是,一部不朽的交响曲就这么被“抢救”回来了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乐曲赏析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1、序奏开始时,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2、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小圆舞曲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优美典雅、端庄稳重,又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第四小圆舞曲富于歌唱性;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第五小圆舞曲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3、是全曲的和结尾,一种是合唱型结尾,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表达了什么?

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蓝色多瑙河》之后,人们会感到:弦乐的震音好像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像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多瑙河在晨光照耀下,扬起欢乐的波涛…【摘要】

蓝色多瑙河表达了什么?【提问】

您好亲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快马加鞭的帮你整理【回答】

歌曲《蓝色多瑙河》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座具有音乐传统的城市。1866年,其邻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动普奥,奥地利在萨多瓦战役中失利,国内充满创伤,民众情绪压抑。《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起到振奋民心的作用,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和“没有歌词的《马赛曲》”。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四百多首圆舞曲、一百多首波尔卡 及其它舞曲,此外还创作了十六部轻歌剧。约翰·施特劳斯享 有“圆舞曲”的美名。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四百多首 圆舞曲中最的一首,写于1867年。现在人们常听到的是管 弦乐曲。其实,这支曲子当初是作为一首男声合唱曲写成的。 1867年,奥地利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急需一首供表演用 的合唱圆舞曲。当时,约翰·施特劳斯已经创作了大量圆舞曲, 于是大家提出请约翰·施特劳斯来写。“合唱协会”的指挥赫 尔柏克找到这位的作曲家,请求他为“合唱协会”创作一首 合唱圆舞曲。当这一要求提出以后,约翰·施特劳斯并没有马上 答应,虽然,他早就想写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作品,但是人 家要求他写的是一首声乐曲,而他过去从没有写过合唱。经指 挥一再请求,他才答应试一试。 多瑙河是流经中欧的一条 主要河流。这条河流对作曲家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 悉。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 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 说,使作曲家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留连 忘返,不愿离去。他更喜欢阅读诗人们赞美多瑙河的诗篇。所 以,当赫尔柏克一提出要他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圆舞曲 时,一幅幅多瑙河秀丽景色的生动画面和柏希的诗句“在那多瑙 河边,在那多瑙河边 …… ”立即浮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约翰 ·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友人格涅尔听。这位诗人也有同感 ,他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当约翰·施特劳斯拿到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篇时,乐思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在 他的心头。关于约翰·施特劳斯是怎样创作《蓝色的多瑙河》 圆舞曲的,是人们感兴趣的事情,于是传说纷纭。有人讲:那 天,他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 乐思。这天夜里,他没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 掉衬衫入睡。 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 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什么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 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衣服 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妇刚刚将 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墨迹 还未泡掉。所以,今天,人们能听到这支动人的圆舞曲,真应 该感谢杰蒂救谱之功。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和事实完全相符, 但它说明人们对这支曲子的热爱和想追根求源的迫切心情。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的代表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一首曲目。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了邻国的,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常见的版本还有为管乐队所作的改编曲。这里选用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结束时《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录音片段,为管弦乐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在反复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蓝色多瑙河》的曲作者是谁

小约翰·施特劳斯。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望采纳

《蓝色多瑙河》介绍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片段1)。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片段2);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片段3)。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片段4)。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片段5)。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片段6)。 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圆舞曲的主题,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作者链接:小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乐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圆舞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该曲被作为保留曲目演出。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314号,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