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医学全书 张锡纯医学全书屡试屡效方内容
初学中医学的入门书籍
《伤寒杂病论》:首先可读性要强。内容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语言要通俗易懂,容易理解。这样的话,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加强理解,增强学习的乐趣。
张锡纯医学全书 张锡纯医学全书屡试屡效方内容
张锡纯医学全书 张锡纯医学全书屡试屡效方内容
其次理论体系要完整。中医是一个系统,最忌讳断章取义。因此,一本好的入门书籍一定要对中知识进行全面的介绍,不仅要有理论,而且要有方剂,更要有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初学者建立完整的中医轮廓,不仅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而且,如果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以后进一步学习的提升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而知柏地黄丸这个方子,最重要的,是加上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西录》。生活于清末民初的张锡纯,被人们称之为“一位”中医。当然,这个称呼是比较在争议的,但是张锡纯在中医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世所公认的。特别是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是对于后世学习中医具有非常强的作用,是初学者迅速入门的绝佳书籍。
倪海厦的《针灸学讲稿》。学习和了解人体经络和腑对于学习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针灸学是必不可少的。历代关于针灸学的书籍有很多,但是最接地气、成就的当属倪海厦的《针灸学讲稿》。
虽然目前关于倪海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倪海厦在针灸方面的水平却是毫无争议的。这本书不仅是学习针灸的好书,而且是了解倪海厦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现在网上还有大量倪海厦针灸的视频,这对于针灸的学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倪海厦是现代人,在语言上完全没有障碍,容易理解和掌握。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黄元御是清代的医学家,是乾隆钦定的御医,久真堂的祖师爷。他把《黄帝内经》《易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做了非常详细而系统的注解,将自己的医学理论思想编著成《四圣心源》一书,将物学方面的理论编著成了《长沙解》《玉楸解》。这本书最重要一点就是可以帮助初学者建立正确、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更厉害的是,作为御医黄元御的文化水平极高,文采飞扬,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可读性极强。读《四圣心源》时,如果同时配合同为黄元御所著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效果会更好。
徐灵胎的《医贯砭》。徐灵胎也是清代的名医,而且是个全才、通才,他著作等身,但是其医学成就,后人最为看重他的医学批判精神。《医贯》是明末名医赵养葵所著,当时影响很大。
但是,徐灵胎认为该书有很多错误的言论,对于后世影响极坏,于是逐句对它进行了批驳,然后一起编撰成册,便是《医贯砭》。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书中对很多中医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进行了溯本求源式的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建立正确的中医观念。
的医学典籍都有哪些啊?
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选对中医书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医自学者而言,什么样的中医书籍才是好书籍呢?主要有两个标准:古代四大经典医学著作: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着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伤寒杂病论》是汉族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温病条辨》: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着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刊行之 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馀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于1694年由汪昂撰写。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馀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者学习。《汤头歌诀》刊印后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较为详明的注释本。《汤头歌诀》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馀种。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
《四百味》:
《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物的品种、来源、产地、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工作者、院校广生及中爱好者阅读、参考。
《濒湖脉学》,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之气,而不是切按五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着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贡献在于,继承并完善了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解释了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真正含义,破除了中医是玄学的污蔑,揭示了十二经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等等。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以上是现存的
秦汉以前的只存了《黄帝内经》
此外还有《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旁篇》都已经遗失。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算是名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著作之一。
秦越人(扁鹊)《难经》,钱乙《小儿证直诀》,王淑和《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清任《医林改错》,吴鞠通《温病条辨》,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都是历代的中医学著作。
更多古代中医著作(书目):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中藏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难经》 《针灸大成》 《濒湖脉学》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柳洲医话》 《伤寒发微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损伤方》 《穴道秘书》 《医学源流论》 《医林改错》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饮膳正要》 《食鉴本草》 《产宝》 《异授眼科》 《肯堂医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 《杂病治例》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正体类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喉舌备要秘旨》 《医医医》 《全生指迷方》 《济生集》 《幼科切要》 《胎产秘书》 《经验麻科》 《内外伤辨》 《虚损启微》 《仙传外科集验方》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类证治裁》 《普济方·针灸》 《临证指南医案》 《医碥》 《医学正传》 《张聿青医案》 《古今医鉴》 《济阴纲目》 《保婴撮要》 《万病回春》 《顾松园医镜》 《古今医案按》 《本草求真》 《医经原旨》 《妇人大全良方》 《灵素节注类编》 《诸病源候论》 《本草新编》 《金匮翼》 《女科经纶》 《得配本草》 《脉诀汇辨》 《类证活人书》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回春录》 《周慎斋遗书》 《婴童百问》 《文堂集验方》 《脉经》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性解》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金匮要略方论》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法圆通》 《育婴家秘》 《外经微言》 《临证实验录》 《女科旨要》 《妇科问答》 《张氏妇科》 《颅囟经》 《伤科大成》 《跌打秘方》 《集验背疽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金疮秘传禁方》 《增订十神书》 《痰疠法门》 《眼科秘诀》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喉科秘诀》 《包氏喉证家宝》 《慎疾刍言》 《诊家枢要》 《重订囊秘喉书》 《眼科心法要诀》 《焦氏喉科枕秘》 《经络考》 《知医必辨》 《伤寒九十论》 《女丹合编选注》 《针灸易学》 《子午流注说难》 《正骨心法要旨》 《重订灵兰要览》 《推求师意》 《洪氏集验方》 《达生编》 《医学传灯》 《洗冤集录》 《医门法律》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外科心法要诀》 《幼幼集成》 《古今名医汇粹》 《卫生宝鉴》 《本经逢原》 《本草从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治汇补》 《高注金匮要略》 《石室秘录》 《儒门事亲》 《明医指掌》 《类经图翼》 《目经大成》 《外科大成》 《医原》 《丹溪治法心要》 《友渔斋医话》 《金针秘传》 《妇人规》 《轩岐救正论》 《松峰说疫》《陆地仙经》 《养生秘旨》 《诸脉主病诗》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吴普本草》 《曹仁伯医案论》 《白喉条辨》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麻疹备要方论》 《口齿类要》 《诊脉三十二辨》 《伤科补要》 《千金食治》 《性命要旨》 《医医小草》 《中医之钥》 《止园医话》 《医学传心录》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时病论歌括新编》 《景景医话》 《本草蒙筌》 《麻疹阐注》 《中风论》 《脉确》 《神应经》 《伤寒捷诀》 《产鉴》 《刘涓子遗方》 《幼幼新书》 《疡医大全》 《续名医类案》 《医学入门》 《证类本草》 《医述》 《类经》 《杂病广要》 《医籍考》 《证治准绳·幼科》 《张氏医通》 《医学衷中参西录》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女科》 《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杂病》 《寿世保元》 《辨证录》 《医方考》 《卫生易简方》 《症因脉治》 《外科正宗》 《医学摘粹》 《丹台玉案》 《丹溪心法》 《医学心悟》 《王氏医案绎注》 《吴鞠通医案》 《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 《审视瑶函》 《急救广生集》 《外科理例》 《华佗神方》 《重订广温热论》 《垣医案》 《麻科活人全书》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 《幼科释谜》 《医学实在易》 《脉症治方》 《尤氏喉症指南》 《跌损妙方》 《外科十法》 《临症验舌法》 《韩氏医通》 《奇经八脉考》 《证治心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市隐庐医学杂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食疗本草》 《海本草》 《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 《本草备要》 《急救便方》 《本草易读》 《马培之医案》 《伤寒补例》 《宜麟策》 《理虚元鉴》 《广嗣要语》 《女科指要》 《竹泉生女科集要》 《凌临灵方》 《塘医话》 《察病指南》 《温病指南》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质疑录》 《小儿痘疹方论》 《丛桂草堂医案》 《青囊秘诀》 《对山医话》 《疫疹一得》 《医学读》 《救伤秘旨》 《女科秘旨》 《饮食须知》 《宁坤秘籍》 《伤寒医诀串解》 《寿世传真》 《医学纲目》 《古今医统大全》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格致余论》 《疠疡机要》 《冯氏锦囊秘录》 《仁术便览》 《温热经纬》 《仲景伤寒补亡论》 《丁甘仁医案》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要略浅注》 《胎产心法》 《明医杂着》 《温病条辨》 《伤寒大白》 《读医随笔》 《推拿抉微》 《外科证治全书》 《血证论》 《竹林女科证治》 《儿科要略》 《丹溪手镜》 《医宗己任编》 《养生导引秘籍》 《时病论》 《伤寒贯珠集》 《内经评文》 《伤寒六书》 《冷庐医话》
中医理论历史悠久,出现了很多名医以及医学典籍,古代中医以及相关的健康养生以及治病的秘方被称为岐黄之术。岐黄之术指的就是内径,岐指的是岐伯,黄指的是黄帝。岐伯是时期的一位医学家,被称为医祖。岐伯和一问一答的方式著做了内经,被称为医学圣典。下面盘点古代医学十大典籍。
另外在 秘籍网 或者 医书网 里收藏了很多中医经典书籍,对中医古籍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500年时间,内经包含天文,地理,哲学,人类学,军事,科学等,在2000多年前,出现的医学成就和理论,直到今天,科学证实其科学性,在内经的感染影响和指导下,出现了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家,他们无不都是手内经的感染,影响,深得其精髓,最终成就一代大家。《素问》重点论述了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共为九卷,《灵枢》内容大体相同,除此以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共11卷。在医书四大名著中。同时黄帝内经还是一部极为罕见的养生巨著,被称为医家之宗,与伏羲经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第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是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在如今依旧是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它提出了辨证用的思想,所论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学起到了奠基作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的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病证等方面。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一共12卷,128篇。前面6卷只要论述了基础理论,后面6卷主要记录了各种临床疾病治疗。详述的记录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深度与灸的壮数。
6、《脾胃论》
《脾胃论》是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李杲(东垣),成书约在公元1249年,共3卷,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补中易启堂、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温疫论》的作者是明代吴又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作为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这本书强调了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孟诜。这本书对多数食物疗效和食用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至今仍有较高价值,食疗专著,一共有3卷,成书有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涉及了260种食疗品,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
9、《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全篇文章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由师傅叶桂口述,顾景文执笔著录,是师徒间的问答授课。但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通过对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的观察来诊断病情。
10、《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藏百科全书,别名《医方四续》,作者是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这是一部集藏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学术权威工具书,也是藏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一共4补,156章,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物配方等等。
11.《本草纲目》
被称为是中的百科全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的医学著作,所含物数量超过了古代任何一本本草著作。
12.《洗冤集录》
看名字就知道不简单了,世界上首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宋朝法医宋慈所著,总结了历代经验,详细记录了人体解剖和尸体检验等内容。
关于养生的书籍有哪些,给我些
肝:两胁(肋下)胀,脉弦;养生书籍,现代的基本不用看,建议关注明清时代,历代养生名著中《老老恒言》、《千金方》、《养性延命录》、《黄帝内经》。
入门的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是一部很好的中医书籍
清人吴澄所著《不居集》
周守中《养生频纂》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杨力《周易与中医》
洪绍光《养生录》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医学心悟》 《医宗必读》》
《伤寒杂病论》,
养生的话去看《求医不如求己》《补不如食补》,多去看看营养方面的书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十本养生书
书名:养生降压法
作者:费宇彤 杨德强
书名:这样吃最健康
作者:姜淑惠
书名:健康312经络锻炼法
书名:科学成就健康
作者:
书名:60岁登上健康之路
作者:《濒湖脉学》:洪昭光
书名:医生不会告诉你的健康情报
作者:李传修
书名:自己是的医生
书名:从头到脚说健康
作者:曲黎敏
书名:求医不如求己
作者:中里巴人
书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治疗阴虚火旺的神——知柏地黄丸——罗大伦
自宋本伤寒论刊行,伤寒杂病论就一分为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将二者合二为一。我先讲一个朋友的盗汗的事情。这个盗汗,就是夜里睡眠的时候,身体出汗,感觉像是偷偷地出,所以叫盗汗。我这朋友盗汗得特别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他说必须把枕头分成两个区域,睡一阵子,左边这个区域的枕巾被汗湿透了,就换右边,然后再把枕头翻过来,用另一侧,这样才可以睡一夜,而枕巾湿透的程度,他说像是水里捞出来的一样,经常夜里醒来,感觉头躺在冰凉的水里。这样的情况,一直很久了。
我当时看了他的舌头,说实话并没有那么典型的阴虚舌象的那么红,但是他的脉搏数,再加上其他症状,我判断是虚火,于是建议他服用知柏地黄丸。
结果,他告诉我,仅仅服用了一丸,盗汗就基本止住了!他自己都说:“这怎么可能?”在对症之后,我又建议他服用了几丸,然后就开始用六味地黄丸来调理了,同时配合了一点玉屏风颗粒,结果后来居然没有问题了。
那么,这个知柏地黄丸,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没准儿能帮助到您呢。
总的来说,这个知柏地黄丸是滋阴泻火的,对于阴虚火盛,导致的上焦有热,或者下焦湿热的情况,效果特别好。这种阴虚火旺,尤其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出现的多是火证,比如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等。如果您有了上述的这些症状,是可以考虑这个中成的。
那么,这个知柏地黄丸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它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味方,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原方出自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里的《寒阵》中:
“滋阴八味丸: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此方变丸为汤,即名滋阴八味煎:山四两、丹皮三两、白茯苓三两、山茱萸(肉)四两、泽泻三两、黄柏(盐水炒)三两、熟地黄八两(蒸捣)、知母(盐水炒)三两。上加炼蜜捣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白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这个方子里,首先是六味地黄丸的底子,是以滋补为基础的,我们必须看到,此时的火,是以虚火为基础的,所以此时以滋补为主,方子里面的熟地,是张景岳最擅长使用的。熟地,中医认为能够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张景岳特别擅长使用熟地,外号叫“张熟地”,良有以也。
而方子里的第二味是山,用于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中妙处,难以尽述,我过去写过很多山的文章,我认为这是上天给人的的礼物,是的国宝。
而另外一味是山萸肉,能够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是补肝的最重要的物。熟地、山、山萸肉,这三味的使用,源自仲景,后世名医多擅长用之,比如名医张锡纯,这三味用到出神入化,我这些日子天天研究张锡纯的用法,会心之处,拍案赞叹。我觉得用好这三味,滋补的基本就掌握了,以后有机会和大家细细分享。
方子里的丹皮、茯苓、泽泻,分别是清泻肝、脾、肾三邪气的,我在讲六味地黄丸的时候讲过,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知母苦寒,入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但是它的主要作用点是肺经和肾经,其中清肺热的作用最突出,因为肺金为肾水之母,母清则子安,所以对肾经的虚热效果也好。李时珍认为它是气分,黄柏则是血分,两者配合效果更好,他说:
“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故二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而黄柏也是苦寒之,入肾、膀胱经,主要作用在清下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医学启源》里说:“泻膀胱龙火,利结,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
综合而言,此方的功用,正如明代医学家吴昆,在他的方论专著《医方考》中论述的:
“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泻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复习一下,阴虚火旺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不让我们吃反了,您别阳虚,还吃这个,那就南辕北辙了。
阴虚的症状是:
1、 午后或夜间自觉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这是虚热内生,是肝肾阴亏导致的潮热证。
3、 夜卧不宁,头晕心烦,五心潮热,少而热,舌质红,脉细数,男士梦中遗精。这是阴虚火旺,热扰精窍,封藏失职而导致的遗精证。
4、 灼热淋涩,甚则尿血,色暗红,腰痛,或潮热,或遗精,或虚烦,舌瘦干红,脉沉细数。这是阴虚火旺,煎津而成的短赤证。
如果您发现自己就有以上症状,那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阴虚火旺了。
在现在的临床上,我们用知柏地黄丸调理的疾病也比较多,比如阴虚火旺引起的单发性甲状腺结节,阴虚火旺引起的遗精、男性不育,阴虚火旺引起的顽固性盗汗等等很多病症,只要是阴虚火旺引起的,效果都不错。我的经验是,有盗汗的情况,是阴虚火盛引起的,一般一丸即可显效,服用数丸,即可扭转局面。有时候淋漓涩痛,如果是阴虚火旺引起的,间杂湿热也不必担心,因为张景岳说此方正可5、《针灸甲乙经》以治疗下焦湿热,此时用此方也是立效。
古代的方子,只要对症,效果都是立竿见影,这就是经典方的魅力,此方一般不受重视,大家了解以后,可以参照选用。孕妇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值得提出的是,此类清热之,不必久用,中病即止。昔日李东垣曾经给患者用知母、黄柏治疗下焦湿热,效果,患者痊愈了还想久服,重金求,李东垣拒绝了。所以热症被清除后,需要培补正气,才是关键。
好啦,关于阴虚盗汗要服用知柏地黄丸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季节里,大家都可以身心轻松地踏青赏景,感受春天的温暖烂漫!
养生书哪些比较好?
脾:纳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是一部很好的中医书籍
清人吴澄所著《不居集》
周守中《养生频纂》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杨力《周易与中医》
洪绍光《养生录》
中医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以后,对于阴虚引起的虚火上炎,和热扰下焦之症,效果明显有所提升。所以,如果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证,如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用这个方子,效果。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医学心悟》 《医宗必读》》
《伤寒杂病论》,
养生的话去看《求医不如求己》《补不如食补》,多去看看营养方面的书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我最近看的《康养实用技术》是本很不错的养生书,书中针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并针对日常保健、养生以及常见病症防治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妙方。
养生书就看小红书吧!现在外面很多广告都说小红书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试试也花不了多少钱。
养生好像是人的:除不完的湿、祛不完的火、排不完的毒、补不完的肾、暖不完的寒、养不完的生!
不管什么书,只要不引诱你花钱就行。
古代医案都有啥?
四小经典:《汤头歌诀》《四百味》《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作者:迪高斯蒂尼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 (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 (唐?)
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
《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
《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
《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
《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 (元代医家 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解》 (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 (明代针灸学家 徐 凤)
《奇经八脉考》 (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 (明代针灸医家 高 武)
《针炙节要聚英 》 (明·高 武)
《经络全书》 (明·徐曾)
《针灸问对》 (明·汪 机)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澄熵荐书:《零起点学中医》和其中的“八纲辩证百字诀”
心:心悸(心慌)、失眠、心痛;中医的学习如环无端,无论是科班,还是爱好者,学习、读书时都难有个下手的地方。尤其是没有老师的朋友,更是一筹莫展。没事,我先鼓励一下大家。看一下这些医生的名字:吴鞠通、徐灵胎、王孟英、许叔微、陆渊雷、张锡纯……这些医生都是通过自学,成为一代名医的。选择好的医书,“宁涩勿滑”地仔细学习,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从今天开始,澄熵将接续《书单》,和大家介绍一些好的中医书籍。
上个月,我到有幸拜访到天下无疾老师,当年正是他的著作《零起点学中医》将我领入了中医学习的大门。老师告诉我,中医的学习是结合脑、心和身体的过程。我们用大脑来记忆知识、用心去感受和觉察、用身体练习以达到熟练。尤其是心的作用,能够让我们通过两种相通的感觉体会古人传授的经验。比如脉诊中的芤(kōu)脉,这种按之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好似手指触按葱管。于是我们就很快体会并记住了这一脉象和脉证。所以,老师在开篇就谈到了“以体处之,以心验之”的中医入门方法。从而引出了12堂中医体验课:
讲 初识中医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腑经络
第四讲 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第六讲 中医辩证之谜——八纲辩证
第七讲 中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第八讲 中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第十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治
第十二讲2、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五心烦热,虚烦少寐,形体消瘦。这是迫液外泄,是阴虚火旺导致的盗汗证。 再识中医
通过薄薄180页,无疾老师循着理、法、方、、案、针的线索层层递进,有浅显易懂之方法,有循序渐进之次第,有提纲挈领之重点,有前后呼应之案例。将“阴阳之情趣、腑之形象、正邪之高下、诊法之精微、方之性味、针灸之奥理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风韵。尤其辩证一章,要诀百字而融腑辩证之大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为全书点睛之笔。”
在第六讲“八纲辩证”一章,无疾老师将既往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一套容易理解的辩证方法,在这里简单介绍给大家:
先辩病性,再辩病位。病性为虚实,病位在五。
虚证要点:
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溏稀、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实证要点: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粘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病位要点:
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难;
肝怒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艰。
肺:咳、喘、痰;
肾:腰膝酸软无力、异常、性功能方面异常。
无疾老师通过“百字诀”结合案例分析带领读者进行最基础的思维训练。日后所有的灵活变通都需要以此为基础。从这一个固化的模式出发,是学习中医临床思维的一条捷径。
我们再举书中所载“口腔溃疡”一案:
李某,男,54岁,干部,口疮反复发作1年。2002年5月6日初诊,观其以前所用之方剂多以清热泻火及滋阴降火为主。现患者表现为面色暗黄,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伴口干不欲饮,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追问病史,患者近1年来,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
无疾老师写到:口疮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者,多与肝、脾、肾三有关。长期肝郁气滞,火从内生,即可循胃经上行,发为口疮;脾气不足,推动无力,停滞之痰湿饮食郁积化火,亦可上行为病;若阳虚体质者,肾阳不足,火少无力温暖脾土,亦可见到典型的上热下寒表现,出现口疮。
无疾老师辩证过程:
1.首先看主症“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溃疡创面颜色较淡而不红,肿痛不明显,提示病性多属虚而非实热。
2.再看兼症“口干不欲饮”。口干为上部缺水,原因有二:一是水量不足,或因实火力猛,水被消耗;或阴虚火从内生,水更不足。这两种情况下,口干皆欲饮。二是水量充足,但无法运抵口舌,多因无力化水生气。虽然缺水口渴,但水量实际不少,饮水后负担进一步增加,气虚不化越发,所以口渴但不欲饮。
3.继续看全身表现“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结合辩证要点“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痰湿困重舌便黏”、“心病心悸痛失眠;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难。”可知患者为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兼见湿邪;病位在脾、心。看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与前面分析所得结果如出一辙。
4.治疗方案宜以健脾益胃为主。医生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略)。
5.纵观过程,关键处首在辩证,次谋治法,再图方。思路清晰,依次展开,想继而步入中医之门,何难之有?对反复口腔溃疡医案勤加收集整理,牢记辩证要诀加以分析,即可知口疮之病,诊察要点何在,治疗靶点如何寻找,常用方如何运用。临证之问题亦可借此而有所得。
类似“八纲辩证百字诀”这样有条理、有重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比皆是:
1.常见体质类似气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湿盛等9种体质的养生宜忌建议、常备中和成、经络;
2.实证、虚证用的常用100味中的用示例;
3.医学学习的循序渐进三阶段:初级识证阶段、中级辩证阶段和高级论治阶段;
4.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单等等。
总之,此书作为中医入门必读再好不过,也可作为学医三四年后反观基础是否夯实的对照用书。另外,无疾老师的新作《零起点学针灸》预计年底上市,澄熵表示已经迫不及待。
在中医学中,如果现在只能让你选四本书,你会选哪几本?为什么?
作者:祝总骧在中医中选四本书,我会选的是成为经典的四大本:
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是一本传世巨著,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质量原则和物学的医学巨著,学中医必读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就是:《伤寒论杂病论》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的讲述了很多外感疾病和杂病的治疗规律与辨证论治。这本书也是必读的,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做总结。
第三个是:《难经》 作为中医,那么经络、脉诊、腑、病因、病理等,这些基础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内容在基础理论中,结合部分临床医学,以脉诊、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第四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说能让你成就多么辉煌,掌控精湛的中医学术,而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 学、还有哲学、 历史 等,这是一本思想理论基础的书籍。总结了 历史 的医学成就,和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各方面,都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颇深。
中医的经典书籍有很多,依题主所问而只选四本书籍的话,我个人认为选这四本书籍就足以让你入中医之门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针灸大成》。为什么这么选呢,首先,这几本书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医的自诊病、救治、用、针石、康愈、善后的一整套完整的看病法。看懂并融会了你已是合格的中医了。1,《黄帝内经》这本书自现世至今几乎没人增删过哪怕几个字儿,当然,最主要的是书中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切中医书籍的理论都几乎源出于此。书中告诉你,人,自哪里来,到每一个年龄段会有什么状况及如何应对,人之每个年龄段身体之坚脆如何,腑之大小多少,谷之深浅,脉络之长短,血脉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数怎样,皮肤包络如何,呼吸,能量摄取,所居住地域之气候影响等等,皆可自书中找到。其书于天地间事儿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 ,历法(五运六气),阴阳,卜算等,书中贯彻生命始终的自然生命观念。2,《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这也是的另一部名著,主要是作者张仲景最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实用的经典书籍,中医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此书也是自成理论系统,自伤寒的病起因到症状,发展阶段到处理方法都很成熟完备,尤其是书中创造性的确立了对伤寒的诊断用“六经分类",辨证看病,这两种施治原则,让中医可以大众化普及学习。书中奠定有理,法,方,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中医诊治有二个特点,一是整体现念,而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而伤寒杂病论就是辨证论治的创立者,六经辨证是其独创的辨证方法。书中方剂也是种类很多,在方剂用法上真正做到了对症下,传至于今时,仍然发挥着作用。书中也十分注重饮食 养生 。(《金匮要略》是宋朝时从此书中另分出来成书的。)看懂了此书,你几乎把中医的基础掌握了。3,《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清朝人吴瑭所著,书中主要系统讨论了温病学的理论,书中病之起因,上焦,中焦,下焦,杂说,难产,难儿。作者把温病系统的分上中下三焦并细述了病源和证治方法,并有解治妇女难产的诊法和诊断小儿病症的辨证治法,尤其是这小儿病症,小儿病症历来称为哑科,因为他无法回答只会哭闹或咦咦唔唔的,而作者却极有心得并将其理伦系统化,使后学者有例可看,有案可查,内容丰富,论述充足。以上三种书籍几乎已包括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治方法,对症下,汤煎熬,疾病前后处理,病愈善后工作,等等。4,若是非选四本书,那这第四本看看《针灸大成》吧,(或者是中医学院的《针灸学》16开绿皮书。)针灸大成是明朝人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的,我们知道中医尤其是针灸在明朝已是十分光大了,作者总结了之前论述,尤其是收录了很多针灸歌赋,和一些之前秘不示人的针法。重新考定了穴位名称和位置,有具体的全身及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作手法,在实践中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其它的书籍我个人以为也很经典,但是这几本理论完备基础牢固且自成理论系统。现代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了,这不是中医有什么问题了,而是学习的人没多少人仔细的弄懂医理了,学者太心急气躁,或拿西医法子断病或连自己学习的知识也疑惑,等等诸如此类,古人有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做不了良相,便做良医"。这是说有了真本事学好了基础带着仁心仁术出门吧,做官便用仁心,若是不弟,则独善其身做个有仁术的良医。在中医者眼中,良相和良医都是给人治病的,没啥区别,区别只在所治人员之多寡而已。
我只选了通佫易的<国医灵验方案大全>,还有建国后至期的中医杂志,和地方杂志〈江西中,福建中,哈尔滨中医〉常约你有缘遇得上面所言的一本〈套〉,你会无师自通,更可望你中医速成傲视群医矣!
附图,多了一本〈套〉。
我会选择《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为什么会选这几本,一、《黄帝内经》是中医之根本,学会了这本书,就会明白中医起源的根基和天地四时变化跟人体的关系;《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本书在学中医的道路上是绕不开的部分,是中医最基本的方剂和理论,实用接地气,方剂简单高效,疗效显著,为各代医学大家所推崇。《温病条辨》是把各种热病和热性传染病细化成条,一条一条来辩晰,简单明了,便于学习记忆,是学习热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至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我认为这是一本使用至上,理论加实践,并亲身体验、讲解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里面大多方剂为张锡纯老先生自创,用理论独特,方剂用不多,但都用得恰到好处,遣方用都亲身力为再四斟酌,效果非常好,并且有很多医案可供参考。本人受益匪浅啊,所以在这里给大家。
谢悟空邀请!
我就只选《本草钢目》这一本精典国碎。
只需要读懂读精这一本《本草纲目》就会成就辉煌腾达在医学界。在中医学术界想真正掌控精钻的中医学术和医术、只要把《本草纲目》读懂读精通就足够了,就会成就一位当代中医医科……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世代均以中医为生,父亲希望他读书科考中举做官不旧业。从小好学聪明的李时珍乖巧守律,在庭功读十年从未出门。十四岁开始参与科举 考试、连续三年却未中举、他打心眼里不想做官、一心只想多读书读完百科全书、掌握各种技术技能服务人类光耀华夏。当时楚王得知他_学术渊博医术高明了得,就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要职并医治官员要员病情,后经楚王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要职、一时全朝文明
由于追求自己理想他在职不到两年就回到家乡、从此专功医学、开始他的《本草纲目》的述写和编辑,让这国宝籍的《本草纲目》至今领航着中华医术界的方向!服务国人搏大辉煌!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整体医学模式”。
《难经》即“问难”、“疑难”,采用问答的方式讨论中医的理论,包括脉症、经络、肺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穴位、针灸、病证等。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对伤寒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的论述。此书确立了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学著作。记载了365种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它提出了辨证用的思想,所论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另外,我觉得《本草纲目》在人们心目中亦有非常重要地位,这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涉及中医理论,本草要集,各种草要的性,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
看了上面的答题,真心不错,我也答一个。
现代中医学的教材汗牛充栋,古代典籍也是浩如烟海,但是如果只能选四本,我个人认为可以选以下四本。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和内伤的经典。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辩证系统,不同于八纲辨证,不同于腑辩证及气血辩证。六经辩证的伟大之处,在于医生只需熟记辩证条文,了解病人客观病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严格按照条文所载,随证处方,避免了后世学人自己太多的主观臆测。比如,“脉微细,但欲寐”,条文会告诉我们这属少阴病,可以很快明确病位;如果再加上四肢厥逆,条文也会告诉我们应当开四逆汤。这就是六经辩证的客观性。医生只有做到尊重客观病情,才有可能正确认识病证,也才有可能治疗病症。
现代中医所提倡的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由于八纲辨证属于抽象概念,缺乏具体客观的病位和指标,不利于学者运用,或者是在运用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想当然,并没有真正准确做到对症下。
气血辩证同八纲辨证类似,不做深究。
腑辩证是华佗所创,但是由于及年代久远,华佗没有留下腑辩证的典籍可供遵守,导致后世运用腑辩证施治时,就沦为根据医生自己认为的主观辩证,同一个病人,几个医生的辩证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只有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能清楚客观的揭7、《温疫论》示病症病位,并明确记载相应的方剂、用量和服用方法。这就是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原因,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方书之祖。因此我将伤寒杂病论列为学中医的本经典。
第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虽然黄帝内经的某些理论不一定和临床完全应对,但学中医的人还是必须研习这本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记载,对于理解和运用六经辩证有很大帮助。比如遇到某些病症,伤寒论中又没有记载相应的方证,这时可以运用经络学说结合六经辩证,处方开。
第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作者彭子益,被李可老中医誉为“中医复兴之父”。李可老中医以擅长运用古中医学治疗急危重症而名扬海内。他十分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指出中医的出路就在回归古中医学。
个人观点,要学习和理解中医,这本书是非常有必要认真研习的。
第四,中医诊疗要览
作者大冢敬节,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出生于汉方世家,本人著作颇丰,但我个人看,其中医诊疗要览对我们中医临床很有帮助。
我们临床时会发现一个疑惑:面对病人,不知道怎样抓辩证点,抓不到辩证点,就不会用哪个方。在这方面就可以参考中医诊疗要览:一是它将很多西医的疾病名词用中医的方来治疗,给我们辩证处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是病类齐全,划分明细,每个细分都提供了具体的处方,这正是初学中医的人所急需的。
以上是个人观点,敬请指点并转发。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民藏中华中(辩症,断症,治疗)总汇集!!!七情病之起因,九种总要!伤寒论精辩。总之书越读多,越要祛除糟粕,否则:伯乐儿,赵括,之流充斥,中华中不能向前,像现在不如从前!!!悲哀!!!不来个地覆天翻的变革,中。。。。。。
现代人古文基础薄弱,所以我个人认为先学《中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大全》。把这4种书先学几年,就可以临床一般常见病。然后边临床边研习《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古代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大辞典》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因为弄懂黄帝内经就知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取类比象,置病原理与治病原则。熟读伤寒就知道治病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熟记中大辞典常用几百味中,知善用,知兵善战,用如用兵。常翻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学习现代名医的理,法,方,及各种疾病的治效案例。
把这四本学好了,也就能救人于水火,成长为一个好的中医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