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从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John Dalton ,1766~1844)创立原子学说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 认识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


人类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个原子的理论模型.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土星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

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目前,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是什么?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是指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

(1)古代原子论。

(2)道尔顿原子论。

(3)汤姆森原子模型和卢瑟福原子模型。

(4)波尔原子模型。

(5)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带核模型中没有原子核外电子的结构。13年, 年轻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总结当时的物理学发现(普朗克黑体辐射和量子概念、爱因斯坦光子论、卢瑟福原子带核模型等)的基础上建立了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型, 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后人称为玻尔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星模型”“定态设”“量子化条件”“跃迁规则”等内容。波尔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经历了哪几个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 ( 1803 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 ( 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 ( 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玻尔原子模型 ( 13 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 1927 年—— 1935 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人类揭示原子结构的历史是什么

1、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 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 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2.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 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物质由原子组 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割他们的性质 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

.3、1811年意大利科学 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 分子的概念他认为气 体分子是由几个原子 构成的.1860年 化学界确立了原子分 子论.原子分子论的问 世标志化学真正成为 一门科学并得到较快 发展.

4、1869年,已有63种元素为科学家所认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各元素按原子量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了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元素周期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 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得出了阴极射线 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测定了这种粒子流 的荷质比然后他做了各种气体的阴极射 线发现现象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这种粒 子必定是所有物质的共同组成部分这就 是人们后来所说的电子

5.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这些电子带负电荷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 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 福把一束变动的α粒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 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 心球而这种由实心球紧密排列的金箔竟 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 箔不在那而似的但也有极少数α粒子发 生偏转或被笔直弹回.

6、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7、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新的原子壳层结构模型他发现了氢原子光谱。

人类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个原子的理论模型.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土星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

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目前,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

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

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目前,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