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将实现5个首次 神舟十二号是第几次发射任务
神舟十二号发射过程是什么?
绕地球圈数:未知期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了与航天员中心的远程测试。据介绍,团队仅用一周时间便打通了从航天员中心到AIT大厅的多个网络传输环节,减少人员交流的同时保证了任务正常进行,大大方便了期间的工作。那么神舟十二号发射过程是什么呢?
神舟十二号将实现5个首次 神舟十二号是第几次发射任务
神舟十二号将实现5个首次 神舟十二号是第几次发射任务
1、 2021年1月30日,来自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消息称,目前,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以及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将于2021年执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2、 2021年4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完成出厂前所有刘伯明随着机械臂的移动,也很快来到舱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来递给汤洪波,把作台和脚限位器卸下来,并在汤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舱外工具箱和脚限位器的安装。研制工作,已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 2021年6月,根据规划,我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作。
以上就是对于神舟十二号发射过程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太空出三人组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需要整理大量物资
在这项工作中,汤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舱最远处。接到撤离指令后,他时间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并直接进入舱。直至目前,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已经出了5个多月了,那么,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呢?据悉,预计是出180天左右,所以现在已经进入“回家”倒计时。据央视,太空出三人组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需要整理大量物资。
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还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太空出三人组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据央视,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已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5个多月,按,他们将在轨工作生活180天左右,如今已进入了“回家”倒计时。下周,他们将开始进入返回准备阶段,需要整理大量物资,包括天舟三号上的货包、各类产品。期待神十三航天员回家!
具体历程: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时间2021年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接下来,航天员乘组还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2021年11月5日,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次出舱活动。自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21天,先后开展了货运飞船物资转移、空间站组合体管理、新上行舱外服启封和测试、在轨医学检查、失重防护锻炼、空间试(实)验等日常工作,进行了在轨紧急撤离、机械臂作、医疗救护演练等在轨训练项目。目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具备开展出舱活动条件。月7日消息,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时间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成为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女性舱外太空行走步。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舱外互助救援验证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
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2021年11月14日,神十三乘组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在太空深情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总序:“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随后,翟志刚做了个后空翻。
时间12月26日18时44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成功打开天和核心舱舱舱门,航天员叶光富于18时50分、航天员翟志刚于19时37分,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后续将协同开展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C抬升、自主携物转移验证等作。时间2021年12月27日00时55分,经过约6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时间2022年1月8日7时55分,经过约2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作方式,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2022年3月24日,据总台央视记者向航天员训练中心了解,三名航天员下周将开始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神舟十三号主要任务:
2021年10月14日下午,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通报此次任务有关情况。
据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将实现五个方面的任务目标。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同:
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二是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
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四是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
五是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
六是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这些不同,也是我们将面临的挑战。
神舟十二号飞船的任务是什么 神舟十二号飞船的任务是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1、2021年6月16日,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获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按,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2、2021年6月16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这四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二是要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开展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主要完成哪些任务?
主要完成了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和作系列,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以及各种安装工作,开展空间科学室和技术试验他做了一些有关科普教育活动,进行了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评估自身健康状态等等。
这次主要的任务就是他们需载有3名航天员,是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用以执行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18时神舟九号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分别于6月18日与6月24日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宇航员进入天宫一号生活了10余天,之后飞船于6月29日10时03分在内蒙古顺利着陆。要在出舱以后将全景相机组装完成,而且还要将其他的设备全部组装好,确保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发射时间:2008年09月25日21时10分。,还需要为下一次的出舱做紧急的往返训练,还要在外面展示国旗,这就是他们这次出舱要主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也非常简单。
出舱任务,协助拍摄,进行出舱工作,收集数据,安装设备,等等,这些都完成了,而且任务完成的也非常漂亮。
主要要完成4项任务,第1项是,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测试,作,系统验证训练,第2项是,仓外服务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的抬升,和扩展泵的安装的工作,第3项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对实验组装和测试,以及进行相关科普教育活动,第4项是,要求航天员对自身健康管理,按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神舟十二号完成首次载人飞行有什么意义?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乘坐载人宇宙飞船进行手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是我国首次实施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其中,刘洋成为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成为()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常太空通信“天路”、网络“热点”——识航空航天篇。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飞行
东风着陆场紧邻巴丹吉林沙漠,着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沙漠、山地、草湖、戈壁为主。启程 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正在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18时44分,航天员叶光富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后续,翟志刚、叶光富将在舱外作业,王亚平在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各项既定任务。担负使命 承载梦想
在星空镌刻我们的印记
遨游浩瀚 逐梦九天
探索 未知 延续奇迹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有何看点呢?
“走出”航天器,到茫茫太空进行活动,具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协助“神十二”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这些“利器”不可或缺。神神舟八号(2011年)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有以下看点:
1、目前航天器组合体即将亮相
按,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
4月29日,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大幕。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为停靠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器。
天和号核心舱发射质量22.5吨,是我国目前发射的的单体航天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质量13.5吨,若再加上8吨级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质量将达到约44吨,成为目前在轨运行质量的航天器组合体。
按照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连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未来随着实验舱的发射,空间站组合体的质量也将不断增加,纪录也将不断刷新。
2、聂海胜“三巡苍穹”
此次神舟十二号搭载了3名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聂海胜担任指令长。这是聂海胜第三次执行飞行任务、第二次担任指令长。聂海胜在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2013年6月,聂海胜再度出征,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二号任务成功后,聂海胜将成为继景海鹏之后,第二个“三巡苍穹”的航天员。景海鹏曾执行“神七”、“神九”和“神十一”飞行任务。而且此次根据此次任务,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时间,加上之前两次飞天经历,聂海胜也将成为目前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对于第三次出征,聂海胜向媒体表示:“我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需要,我会勇往直前!” 神舟十二号任务成功后,聂海胜将成为继景海鹏之后,第二个“三巡苍穹”的航天员。
3、太空快速“万里穿针”将上演
据悉,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此外还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所谓交会对接,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被形象地称为“万里穿针”。
2012年6月,神舟九号在航天员刘旺的控下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交会对接的。
在近地快速交会对接技术上只在天舟货运飞船上进行了验证。2017年,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快速交会对接在轨试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近地快速交会对接的。上个月发射的天舟二号也采用了快速交会对接。
载人飞船采用快速交会对接主要有三个好处:从人的方面说,可以缩短航天员在飞船狭小空间中滞留的时间,几个小时就能抵达空间更大的空间站,减少航天员不必要的体力与精力付出,使太空飞行变得更加舒适。
从任务角度来说,快速交会对接还可保障科研用品,特别是生物制剂等无法经历长期运输的货品尽快送达空间站,这对某些试验可能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如果空间站等航天器突遇紧急情况,快速交会对接可以快速地对故障实施抢修与紧急救援等工作。
航天员将首次着陆东风着陆场
与之前“神舟”飞船返回舱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不同,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将在东风着陆场着陆,这也是载人航天实施以来,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来载人的飞船返回舱。
2016年,我国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完成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缩比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2020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成功。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功能最为齐全的航天发射场,主要任务是发射卫星和载人飞船。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的着陆场,今后航天员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又返回降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十二号任务特点是什么?
次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飞行试验,飞行14圈总计21小时11分。首次采用多项技术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是我国航天事业上重要的里程碑。1、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2、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3、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作作业。
4、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任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务有以下主要目的:
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飞船的发展历史
神舟飞船的发展历史: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2、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01月10日01时00分。
返回时间:2001年01月16日19时22分。
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108圈总计6天零18小时22分,并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试验。
3、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时间:2002年04月01日16时54分。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行108圈总计6天零18小时39分。通过装载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人,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的生理情况,此外还增加了逃逸救生系统实验,在紧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4、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
返回时间:2003年01月05日19时16分。
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飞行108圈总计6天零18小时39分。空间细胞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首次上太空,进行空间制探索新方法。
5、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飞天人杨利伟,飞行14圈总计21小时28分。本次主要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并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
6、神舟六号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04时32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行77圈,总计115小时32分钟,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新材料、电信、图像技术、特种食品、特种纺织材料、生物医学体系等多领域实现技术进步。虽取消了实现交会对接任务的附加段,但是新增40多台设备和6个软件。
7、神舟七号
返回时间:2008年09月28日17时40分。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飞行45圈总计68小时30分钟,翟志刚穿舱外航空服首次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此外还进行了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8、神舟八号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01日05时38分。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
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标志我国已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也是继苏、美后第三个自主掌握次自动交会对接的。
9、神舟九号
发射时间:2012年06月16日18时37分。
返回时间:2012年06月29日10时00分。
10、神舟十号
发射时间:2013年06月11日17时38分。
返回时间:2013年06月26日08时07分。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神州十号试验任务是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绕飞等。此外,还首次增加了由王亚平主讲的太空授课。
11、神舟十一号
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
返回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33分。
在通过天宫一号及二号的交会对接任务,我国已基本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本次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2021年6月16日,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获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次长达30天。
12、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发射时间:2021年06月17日09时22分。
根据本次飞行任务规划,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针对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其中包括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
神舟十二号多项技术突破提供有力保障——太空出舱 科技护航
首先就是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也会在外面安装一个支架之后,之后监视舱外的情况,然后也会检测这些人之间的配合默契,而且为了检测机械臂的力量和安全系数。来源:网
航天 科技 五院供图
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
据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介绍,舱外服是指航天员离开母船,走入外太空或其他星球时所穿着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根据使用环境又分为轨道出舱舱外服和星际舱外服。舱外服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当于一个小的飞行器。但与一般飞行器相比,舱外服还需要保证航天员在穿着舱外服的条件下能够完成舱外活动任务,这是其特色的重要功能。
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活动属于轨道的出舱活动,所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真空、失重,以90分钟为周期的 120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还有微流尘/碎片和空间辐射。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服需具备环境防护、生命保障、工效保障、通信保障和安全保障基本功能。
张万欣说,目前我国在研的空间站舱外服属于轨道基舱外服,也就是舱外服运送入轨后不再返回地面,寿命周期内通过在轨维护与维修,保证状态良好,完成出舱活动任务。适体性采用一对多的方式,也就是一套舱外服通过尺寸调节后能够满足所有航天员穿着适体,大大减少了上行载荷的重量和空间站空间的占用。
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神十二”任务航天员穿着的舱外服在“神七”任务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改进:一是改变了结构布局设计,二是提高了服装的寿命,三是提高了人服能力。与代相比,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的特点。
核心舱机械臂——
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
在“神十二”航天员出舱过程中,验证了空间站机械臂的大范围转移能力,完成了我国空间站工程建造任务的又一重要任务。
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由航天 科技 五院抓总研制,是目前同类航天产品中复杂度、规模、控制精度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主要承担舱段转位、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货物搬运、舱外状态检查、舱外大型设备维护等八大类在轨任务。核心舱机械臂展开长度为10.2米,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堪称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
据介绍,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是我国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其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一共7个关节,每个关节对应一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七自由度的活动能力。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由于核心舱机械臂采用了“肩3+肘1+腕3”的关节配置方案,肩部和腕部关节配置相同,意味着机械臂两端活动功能是一样的。同时肩部与腕部各安装了一个末端执行器。作为机器臂的触手,末端执行器可以对接舱体表面安装的目标适配器,机械臂通过末端执行器与目标适配器对接与分离,同时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空间站机械臂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领域之一,航天 科技 五院在关键技术、原材料选用、制造工艺、适应空间站环境的长寿命设计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研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成功掌握大型空间机械臂核心技术并成功应用,全部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并形成了多项空间机器人行业标准。
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的“机械伙伴”
我国空间站首次舱外活动中,作为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的“机械伙伴”——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也首次成功亮相。
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由航天 科技 五院研制,可协助航天员有效克服在轨着航天服状态下,手套充压后作不便、航天员需单手作难度大、在轨防漂要求高等难题,具备辅助航天员在轨着航天服状态下开展舱外行走、位姿转换、设备更换、产品安全防护等多项功能,是航天员执行舱外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了确保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的 健康 状态良好,满足首次出舱任务需求,在首次出舱之前,航天员已在舱内进行了维修工具的 健康 状态检查、使用状态设置等各项工作,确保满足出舱应用需求。
舱外电动工具作为空间站维修工具产品的“一号选手”,是此次维修任务用到的一个机电类工具,可以适应舱外复杂的真空和高低温环境。舱外通用把手可以安装到维修设备上用于航天员在轨维修时进行待维修设备的转移及防漂,通过与设备端的通用把手底座配合,实现航天员单手完成对设备的快速锁定、解锁。
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不用于舱外设备维修的舱外电动工具、舱外扳手、通用把手等工具,也有各种配合航天员舱外姿态稳定、转换的便携式脚限位器、舱外作台等辅助工具。便携式安全带协助航天员实现舱外作业位置设备及维修工具的防漂;与航天服直接相连的工作台,则像一根多功能腰带一样环绕在航天服腰部,将航天员出舱使用的舱外电动工具、舱外通用把手和舱外扳手随身携带,确保航天员随用随取。
此次航天员出舱任务的成功实施,充分验证了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在轨应用的可靠性。
护航出舱活动
出舱活动是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器外进行太空行走和作业的统称。在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的维修、维护及建造等任务。进行出舱活动时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尤为重要,出舱活动不仅是对航天员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验。
据介绍,航天 科技 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
空间站中继终端与其他型号在设计上的区别在于,为了保证在轨使用的长寿命,需要具备在轨可维修性。空间站中继终端采在神舟十二号之前,神舟飞船及航天员已经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技术。2011年11月,神舟八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两次自动交会对接。用了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保证传输信号质量的同时,方便航天员维修更换。
此外,航天 科技 五院研制的出舱通信子系统实现了舱内外航天员之间、舱内外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以及舱外航天员之间的全双工语音通信,在航天员舱外活动范围内实现通信全覆盖,支持多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活动时的通话功能。
舱外图像传输子系统则为舱外提供网络覆盖,通过出舱收发设备提供的网络“热点”进行图像传输,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实时显示。
制图:蔡华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