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释义: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西窗剪烛的含义 西窗剪烛出自哪首古诗西窗剪烛的含义 西窗剪烛出自哪首古诗


西窗剪烛的含义 西窗剪烛出自哪首古诗


西窗剪烛的含义 西窗剪烛出自哪首古诗


读音:jiǎn zhú xī chuāng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泛指亲友灯下聚谈。

例句:杨生既像得到“剪烛西窗”的贤慧妻子,更像得到志同道合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骨肉团圆

释义:意思是亲人离而复聚。

读音:gǔ ròu tuán yuán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折“待他长大后,须教骨肉再团圆。”

译文:等到他长到之后,需要让他和亲人离而复聚。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亲人离而复聚。

例句:哥哥嫂嫂此番幸遇唐伯伯,我们方能骨肉团圆。

剪烛西窗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剪烛西窗指因为一对情人在烛光下彻夜畅聊,以至于蜡烛燃烧太多,蜡烛油全滴下来,而需要剪去滴下来的部分,象征了情人间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源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人用的油灯,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剪掉一些燃掉的灯芯,叫做灯花,这样就不会影响灯的亮度,而且不费灯油。如果长时间的燃灯的话,那么就要频频地剪灯花了。形容知己相见,想说的太多,所以就秉烛夜谈,不知不觉地频频地剪灯花了。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思念妻子,希望夜谈。后泛指亲人聚谈。

西窗剪烛什么意思

西窗剪烛_成语解释

【拼音】:xī chuāng jiǎn zhú

【释义】: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西窗剪烛释义: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夜雨寄北的剪烛西窗什么含义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剪西窗烛”的含义是: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作者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诗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当然剪烛西窗也是从这首诗出来的。剪烛是古代的说法,让蜡烛更亮一点,为什么要让蜡烛更亮一点呢,因为他们还在聊天、互倾思念呢。剪烛西窗的意思呢就是在西边的窗户下秉烛夜谈(彻夜长谈)。不懂欢迎追问~

西窗剪烛成语的意思

西窗剪烛 [xī chuāng jiǎn zhú]

[释义]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剪烛西窗”的典故含义是什么?

剪烛西窗

【释

义】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

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

例】

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近义词】

西窗剪烛

【用

法】

作宾语;指亲友聚谈

【释

义】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

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

例】

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近义词】

西窗剪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西窗烛是什么意思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