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词由写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2慵:懒,倦怠的样子。、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宋代·魏夫人《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点绛唇舞蹈赏析 点绛唇舞蹈是什么舞种点绛唇舞蹈赏析 点绛唇舞蹈是什么舞种


点绛唇舞蹈赏析 点绛唇舞蹈是什么舞种


点绛唇舞蹈赏析 点绛唇舞蹈是什么舞种


《点绛唇》原文及翻译赏析

宋代:苏轼

《点绛唇·闲倚胡床》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拓展知识词的上半部分写了诗人登上飘渺危亭时的孤独与落寞。1、注释

2、译文

3、赏析

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4、作者介绍

陈维崧《点绛唇》赏析

大雁和小燕似乎无心赏景,从太湖西畔随着飘忽不定的流云向天边飞去。只留下几座孤峰,默然宋代:李清照中又仿佛在互相低语:黄昏时将下大雨。

一般说来,小令由于篇幅短狭,很难写得波澜壮阔,腾跃激扬。陈维崧则以他出众的才华和惊人的创造力在令词中描绘出一般只能寓于长调的慷慨沉雄境界。这无疑是他对词的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本篇作于康熙七年(1668)十月。这年夏天,陈维崧由避祸八载的如皋冒襄家入京谋职,虽得到龚鼎孳等大僚的激赏,仍失意而归,去河南商丘探望入赘的四弟陈宗石。初冬日,途经临洺驿投宿,在苍茫夜色中俯仰今古,感慨万端,故国之痛与身世之悲一并兜上心头,因有此作。词上片写眼中景,开头便连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是把岩峦静矗之状比作发髻,一是把山岭跃动之势比作蝌蚪。前者犹可,后者则气魄特大,眼界特高,词境顿时为之一振。此种句子非胸吞云梦者不能道,最能见出迦陵的独异处。三四句写近景,以盈亩的稗草暗示连年兵祸带来的荒凉灭寂,为下文吊古之幽情伏笔。其“一寸厚”三字质感逼真,力透纸背。下片转入抒情,激荡的情思漩起。“赵魏燕韩”诚然是吊古,却也未始不是一个“故明”的符号。就在不到三十年前,此地不还是血火交映,满目疮痍?而自己心怀黍离之悲,行役天涯,日暮途穷,此时心境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悲风怒叫,黄叶飙飞中,一个词人踽踽独行、苍凉悲愤的形象纤毫毕现。“悲风吼”三句凌厉之极,那吼声里也正包涵着词人的郁勃心音。

文学赏析

点绛唇·一幅霜绡宋词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整个舞蹈,快慢结合、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刚柔兼俱、富有变化,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女方。“霜绡”,即素绢,这里指白色的手帕。麝煤,指熏炉中的香料。开首两句是说,一幅白手帕,在熏炉上烘烤了一次又一次,即“熏腻纹丝缕”。手帕是女子身边常物,不难看出这里的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女子。两情相悦,离别在即,难舍难分。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正是女子痴情而痛苦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浸湿了手帕。此处的手帕像舞台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道具,但它传导出的感情信息量却是巨大的。这女子在哭什么?在想什么?往日的`相亲?今日的离别?乃至他日的莫测?我们不知道,或许她都想到了……。接下去两句是“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的是”,犹言“确是”。“销凝”,写感怀伤神。对于这女子的万千愁绪,贺铸用“掩妆无语”一句道来,实在是准确而又神采奕奕。女子而有掩妆,意绪满腹之时而有默默无语。中华民族实在是个懂得含蓄的民族,懂得于空灵之处见万千世界,见万千情丝。画家的山水画卷中放一片空白给人驰骋,诗人的笔下留无语无声给人想象,这一切正如白居易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掩妆无语、感怀伤神的女子,是一尊雕像,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些什么。

这首词中选取的大都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素材,手帕,“熏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腻”,“无语”,“苹花”,“燕子西飞”……然而在作者笔下却写出了浓浓的情思,语浅情深,耐人咀嚼,真的是“寻常风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

《点绛唇·闺思》的原文及其赏析

2、作品赏析

导语: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这首词的结构和写作艺术手法:

原文:

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草 一作:芳)

在这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下片写男子。“桡”,是划船的桨,这里“兰桡”指男子出行乘坐的船只,着一“兰”字,是写船只的美好。“苹花渚”指长满苹花的水中小陆地。“薄暮”三句是说,傍晚时分,男主人公乘舟出行,船行到苹花渚就停下了,是风留住了行舟。这里的“漾”字是耐人品味的,它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急,它让人感到的是缓缓迟迟,似乎船也有情,船也不忍离去。“苹花”是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的事物,在文学的长河中,它已积淀成一些自己特有的义项。春日出游,采苹花赠有情人,这是古已有之的民间习俗。古典诗词中常借苹花抒写男女思慕之情。南朝柳恽《江南曲》有句云:“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柳诗正是借苹花的传统比兴语义表现情人离别后的脉脉相思的。贺铸此处的“苹花渚”三字貌似平平,实则是很见功力之处。正是苹花勾起了男主人公的万千情思,让他泊舟驻足的也正是这撩人意绪的苹花,而作者荡过一笔偏说“风留住”,写来含蓄蕴藉,曲折有致。结处“绿杨”二句,字面没有什么难解,一个“归”字已与前面意脉相接了。可贺铸是个点化前人诗句的高手,很多平实的句子也不可等闲放过。唐朝顾况《短歌行》有句云:“紫燕西飞欲寄书。”贺铸的“燕子西飞去”正是化用了顾况的诗意。刚刚离别,男主人公就已经想到回归,就已经让燕子为他传书递信,其情意之深,其情意之厚,尽在“燕子西飞去”之中了。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赏析二:

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上片句“深闺”,写一个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闺房里,心中感到非常;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写青年女子的愁状,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可见她的和忧愁该有多么厉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写青年女子忧愁的环境:给人带来希望并让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这一切,能不让人愁上加愁吗?这是上片的内容。

以上就是这首词在四十一个字中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全词由写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是递进的写法。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是无际荒草,近处是雨催花落;闺房内是愁肠寸断,闺房外是满目凄凉。多么凄美的意境!词人在这里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确已然写尽、写透,可谓淋漓尽致!所以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点绛唇》宋词赏析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诗人叶梦得,他是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

导语:《点绛唇》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点绛唇》宋词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的诗歌都是特别令人心酸,这首诗歌也是表达秋天的各种意象,以此来舒缓自己的悲苦之情。

点绛唇

丁未冬①,过吴松②作。

燕雁③无心,太湖④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⑤黄昏雨。

第四桥⑥边,拟共天随⑦住。今何许⑧?凭阑怀古,残柳参舞。

注释

①丁未:宋相关赏析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④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酝酿。

⑥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⑧何许:何处,何时。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 姜夔 “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上片写景。“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下片因地怀古。“残柳参舞”,使无情物,着有,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整只舞蹈以什么为基调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李清照的《点绛唇》描绘出一位待嫁闺中的少女,活泼灵动却又青涩羞怯的形象,而女子古典独舞正是描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备赏析一: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绘的这一形象特点。

《点绛唇》漱玉词赏析

1、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点绛唇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评说】思夫心切,出现夫君归来的幻觉,却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所以又回归椅上,继续点绛唇。此舞蹈是根据宋朝李清照的《点绛唇》改编而来的。

王鹏运《点绛唇》赏析

“催”之一字,实亦“摧”也。深闺,非是,只是无聊耳。一事,余弱冠以前不知为何物,渐近而立,始能知之也,奈何!“倚遍”,一“遍”字佳甚,非尽处处之为“遍”也,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所谓“遍”也。即是暮春时节,何来“衰草”之谓?生机未大见也,实则“连天”一语,已见其消息者矣。呜咽缠绵,本词体本色(然豪放词亦未必不然),而乐使之然者,故黄河清《草堂诗余续集》云:“夫词体纤弱,壮夫不为。独异篇什寂寥,彼歌《金缕》、唱《柳枝》者,其声宛转易穷耳。所刻《续集》中如李后主之‘秋闺’,李易安之‘闺思’,晏叔原之‘春景’,萧竹屋之‘纪梦’、‘怀旧’,周美成之‘春情’……以此数阕,授一小青蛾,拨银筝,倚绿窗,作曼声,则绕梁遏云,亦足令多情人魂销也。”纸醉金迷,无限风雅,作高士行径,则天下乐之者众矣,何待此邪!茅暎《词的》云:“易安往矣,不可复得。每作词时,为酬一杯酒。”此论诚是,然此作尚不足当之也。陆云龙《词菁》评云“泪尽个中”,却太过矣,李易安此时尚不至此,直是怨多耳。陈廷焯《云韶集》云:“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其实只是情胜,词则寻常。

朝代:清代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作者:王鹏运李清照的这首诗表达了她的忧怨,因为这个时候他刚刚搬离自己的老家,自己的之前的诗词都丢掉了。

原文:

抛尽榆钱,依然难光驻。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注释

评解

榆钱非钱,春归亦无路,惟文学乃能以虚构之钱与路,将抽象事物表现为具体可感之形象。上片咏春光难驻,正借词人造语之新颖,方予人以深刻印象。下片“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两句,将词意转深一层,点出离愁比春归更令人凄苦,遂使“饯春”有了双重含义。...

作者介绍

王鹏运

点绛唇(雪香梨)原文_翻译及赏析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春天 , 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景色 , 抒情惆怅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雪香飘处。寒食江村暮。左掖看花,多少词人赋。花无语。一枝春雨。惟有香山句。——宋代·王十朋《点绛唇(雪香梨)》 点绛唇(雪香梨) 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雪香飘处。寒食江村暮。

左掖看花,多少词人赋。花无语。一枝春雨。惟有香山句。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的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国小。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王十朋

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写景 , 感叹离愁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宋代·哑女《醉落魄(赠周锷应举)》

醉落魄(赠周锷应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