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蜀汉后主刘禅以其"乐不思蜀"而闻名。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沉溺于安逸,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刘禅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刘禅: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时年17岁。由于刘禅年幼,蜀汉大权由诸葛亮把持。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辅佐刘禅,北伐曹魏,匡扶汉室。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日渐衰弱。

刘禅本人昏庸无能,沉湎于享乐之中。他宠信奸臣,任用宦官,导致蜀汉国力衰退。面对曹魏的强大攻势,刘禅毫无抵抗之心,于公元263年投降曹魏。

在降魏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三千户。他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蜀汉皇帝的身份。然而,在魏国的都城洛阳,刘禅却表现得"乐不思蜀"。

刘禅的"乐不思蜀"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无奈和屈辱的掩饰。他虽然身在魏国,但心却留在蜀汉。他时常怀念自己的故国和子民,叹息自己未能光复汉室的遗憾。

刘禅的"乐不思蜀"成为了他一生悲剧的注脚。他放弃了复国的使命,甘愿沉湎于安逸之中。他的行为不仅让蜀汉灭亡,也让自己成为后世的笑柄。